孔繁斌,男,1965年1月生于江苏南京,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法学(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为政府组织与管理、比较治理与政策过程、行政哲学。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公共管理学科联盟理事长、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信访专家智囊协会副会长。
在教书育人方面,坚持真诚研究、悉心教学、以德育德的原则,为本科、硕士、博士学生分别开设了《公共政策基础》《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公共管理理论》《行政伦理学主要问题析论》等课程,曾获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教学奖)。在学术研究上,曾出版学术专著《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部分学术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一、二等奖,曾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参与和公正分配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等课题。
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得益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深厚学术传承,多年来秉持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和应用性理论引领性研究的旨趣,扎实探究问题、致力知识生产,在以下3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一)问题导向的基础理论创新性研究。公共行政学基础理论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其意在于具有根基性的学科理论批评和建构。他这一方向的研究特色凝聚在对治理结构多中心性的探讨上,认为在公共行政学中对理性官僚制的现代性反思与重构,离不开对治理结构的调整,固守中心—边缘的治理结构无法真正走出理性官僚制的窠臼;同时在证明路径上将西方主流的公共选择理论置换到政治学古典共和主义视域,更多以相互承认的政治原则作为构建多中心的正当性的理由。
(二)知识社会学路径的公共行政学研究。针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话语的非学术化状况,在研究中持续从知识社会学立场观察和阐释行政变革,认为只有在积极的叙事转换中才能获得中国公共行政学规范发展。在转向知识学叙事转换中,认为应在现代性叙事转向中推进学科发展、在历史方位审视中求取理论的自主表达、在全球学术竞争中探索原创性议题。否则,离开知识学的约束,中国公共行政学难以实现有积累的学术探究。
(三)以公共政策为中轴的国家治理变革研究。国家治理变革是公共行政学关怀的基本问题,在他的相关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公共政策视角的国家治理变革的研究风格,认为探究执政党对政策议程的控制及其完善,是中国国家治理变革最根本的内容,以公共政策调整而不是机构改革为路径的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历史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责任,探究合法性和有效性具备的治国理政的知识,无疑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根本旨趣。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位学人,他担负其“天职”——努力在“公共性”的理论视野与知识想像中,探究社会治理的价值与模式,并做出规范的学理分析;让生活体验和问题研究,汇入优良治理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之中,以此促进公共生活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