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筱 臻
“儿童看病难”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央及各地均出台了系列政策。我省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省儿童看病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铺开,本就满负荷运行的儿童医疗保健系统将面临更加沉重的负担。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邢益强、张翠梅、陈日玲、黄烁丹、宋炜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儿科建设,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的建议”,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其列为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由省政府组织办理。
儿童看病难,难在哪?省人大代表邢益强列举了一组数据:根据广东省卫健委提供的《2018年广东省儿科医疗服务分析简报》,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设立儿童专科医院4家,设置儿科的综合医院562家,三成以上的综合医院未设立儿科。2018年全省儿科医师新增1 564人,流失803人,全省儿科医师现有12 697人。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的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0.69名的目标值测算,在保证现有儿科医师不流失的前提下,我省还需要增加至少750名儿科医师。他认为,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直接体现是儿童医疗机构不足,而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关键在于提升儿科医护人员待遇。
出生缺陷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张翠梅,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学遗传中心主任黄烁丹表示,中国出生缺陷病总发生率约为5.6%,平均30秒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诞生,每年约新增出生缺陷儿80-100万例,占全球该类患儿年新发病总数的20%。而广东省2018年的数据显示,广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0.3/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代表们建议进一步规范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防御体系、提高防治体系的覆盖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出生缺陷干预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尤为重要。“地贫在我省发生率高,但目前广东省新生儿地贫筛查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完善的数据上报系统及数据分析。”省人大代表、广东医科大学儿科教研室副主任陈日玲建议在全省推行新生儿地中海贫血免费筛查。省人大代表、广东顺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炜建议将新生儿眼底筛查纳入广东省民生实事项目,“由于新生儿眼病特殊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可以有效治疗的‘窗口期’很短,如果能在出生时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大多数可中止病变的进展,让患儿视力正常发育。”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重点督办工作,成立了由常委会副主任王学成为组长的督办工作领导小组。7月,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带领督办组成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深入了解儿科建设和儿童看病难等问题,对省卫生健康委等承办代表建议单位办理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召开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并对建议办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有力推动了办理工作有序开展。李玉妹强调,省人大代表多年来持续关注儿科建设问题,提出多项建议,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将5个有关儿科建设的代表建议合并,作为重点督办建议。要针对我省儿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梳理调研了解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尽快推出有关措施,及时补齐短板,大力推动我省新时代儿科建设,切实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
9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参加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的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工作会议,就建议的办理交换意见。同时加强与提出建议的代表沟通协调,及时将代表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办理单位,协调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督办调研,增强办理工作的针对性。王学成副主任带队前往梅州等市调研,深入粤北基层医院儿科一线实地察看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医生和人大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找准儿童看病难问题的症结,推动政府在建议办理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各主会办单位按照职责积极推进和省人大常委会大力督办协调,建议办理工作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省政府将增设儿童医院列为2020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地方政府债券46.09亿元,支持全省66项儿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共设立儿童专科医院5家,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医院)12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儿科床位4.2万张,比上年度增加床位1340张;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儿科床位2.23张,较上年度增加0.15张,已达到国家2.2张的目标要求。据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批复同意在中南地区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这也是广东首个国家批复同意设置的区域医疗中心,将带动提高区域内儿童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南地区儿童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高水平儿童医疗机构建设取得突破,基层儿科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了切实加强儿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有关院校持续扩大儿科专业以及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设置了儿科专业,中山大学等8所举办“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高校开展儿科医生培养,高校儿科学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通过儿科医生定向培养和转岗培训,共为粤东西北地区定向培训儿科医生1 096名。目前我省儿科医师共13 462人,数量达到国家要求目标值;全省每千0-14岁儿童拥有儿科医师数为0.72人,已超过国家0.69人的目标值。与此同时,儿科医疗服务改革也在不断推进。2020年已有19个地级以上市落实了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加收政策。医疗保险儿童用药范围将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以及儿童感冒颗粒、儿童感冒退烧糖浆等儿童常见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加大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力度,2020年省统筹重要补助资金48.38亿元用于全省范围实施免费孕产妇保健和0-6岁儿童保健等项目,安排资金9 80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完善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建设。
在代表建议督办的过程中,虽然我省儿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儿童健康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困难和短板。儿科建设不均衡不协调,全省儿科医疗机构总数的48%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儿科医疗机构数量仅占13%、20%和19%;全省儿科医师总量的72.4%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分别仅占7.3%、10.8%、9.5%。目前儿科专业医师的数量仍难以满足需求,2019年全省医疗机构儿科新增医生1 700人,而流出医师935人,流出儿科医师占新增的55%。此外,虽然我省儿科有关医疗服务加收政策得到基本落实,但政策仅针对6周岁以下小童,6周岁以上儿童则没有相关扶持政策。
虽然通过各方努力,办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人大代表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但针对此次督办当中发现我省儿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还是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儿科建设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儿科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建设,建立全省儿科医疗网络,积极推进基层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儿科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基层儿科医师培养,加大儿科岗位工资待遇倾斜力度,引导儿科毕业生到基层执业。
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普及儿童健康科学知识,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从而推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加大我省出生缺陷防治力度,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学校、托幼和托育机构的对接,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健康服务,有效降低儿童患病率,特别是危重病患病率,进一步提升我省儿童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