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玲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李灿东 赵海红 张振宇 刘忠堂
摘要:為了选育高油高产、多抗、广适性的大豆品种,采用分子设计与杂交育种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大豆新品种‘合农85’,2017、2018年分别由黑龙江省和国家审定推广。该品种百粒重22~25 g,油分含量22.60%,蛋白质含量38.40%;中抗SCSH和SMVⅠ号株系,抗Phytophthora sojae;在北方春大豆区属中早熟品种;省级品种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20.8 kg/hm2,较对照‘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64.6 kg/hm2,较对照‘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0%;国家品种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87.0 kg/hm2,较对照平均值A和‘合交02-69’平均增产9.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7.5 kg/hm2,较对照‘合交02-69’增产8.1%。结果表明,该品种的选育不仅为油用大豆生产提供了新品种,同时也为高油大豆育种及资源利用探索了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油高产;多抗;广适性;大豆品种‘合农85’;选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S565.40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190700128
Soybean Variety‘Henong 85’with High Oil and High Yield, Multiple Resistance and
Wide Adaptability: Study on Breeding
Guo Meiling1,2, Guo Tai2, Wang Zhixin2, Zheng Wei2, Li Candong2, Zhao Haihong2, Zhang Zhenyu2, Liu Zhongtang1
(1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China; 2Jiamusi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tate Soybean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Jiamusi Comprehensive Test Station, Jiamusi 154007,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select a soybean variety with high oil, high yield, multiple resistance and wide adaptability. A new soybean variety‘Henong 85’was b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design and cross breeding, and was approved and popularized by Heilongjiang and the National Crop Variety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mmittee in 2017 and 2018, respectively. The 100-grain weight of‘Henong 85’was 22-25 g, the oil content was 22.60%,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38.40%; medium anti-SCSH and SMVⅠ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sojae; it wa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e middle and early maturing area of spring soybea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provincial variety experiment,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regional test was 3020.8 kg/hm2, 12.6%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variety‘Hefeng 55 (Hejiao 02- 69)’, 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production test was 2864.6 kg/hm2, 12.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Hefeng 55 (Hejiao 02-69)’. In the national variety experiment,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regional test was 3087.0 kg/hm2, 9.3% higher than that of average A of the control and the control variety‘Hejiao 02-69’, 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production test was 3187.5 kg/hm2, 8.1%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Hejiao 02- 69’. In conclusion, the breeding of‘Henong 85’not only provides a new oil variety for soybean production, but also explores new methods and paths for breeding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oybean variety with high oil.
Keywords: High Oil and High Yield; Multiple Resistances; Wide Adaptability; Soybean Variety‘Henong 85’; Study on Breeding
0引言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根据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差异可分为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2类。食用大豆主要用于发酵豆制品和非发酵豆制品加工原料。油用大豆主要用于榨油,榨油剩下的豆粕做饲用(饲料的基本原料)或豆制品加工原料。目前中国进口的大豆(2017年进口量9554万t,2018年进口量8803.0万t)几乎全部用于压榨加工,20%左右的加工产品为豆油,80%左右的加工产品为豆粕,说明中国油用大豆产业需求量巨大,国产大豆生产量与供给量严重不足,急需提升油用大豆生产与供给能力。为此,选育高油大豆品种,加快品种转化应用,对振兴中国油用大豆生产具有战略意义[1-3]。
关于高油大豆及新品种选育研究国内大豆科研与生产单位均开展了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育成了不同类型的高油大豆新品种。郭泰等[4-7]研究表明,辐射诱变是培育高油大豆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选育了‘合丰45’、‘合丰50’和‘合丰52’等一批高油品种,同时开展了品种配套技术研究;刘忠堂[8]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地理纬度的关系;何元龙[9]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审定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刘顺湖等[10]研究了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分含量及变化规律;曹永强等[11]综述了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研究进展;刘显华[12]概述了改变大豆蛋白质脂肪及其组分的遗传育种概况;姚丹等[13]开展了大豆脂肪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赵晋忠等[14]研究与明确了大豆品种蛋自质、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以上研究为开展高油大豆研究与育种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发展油用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选育优良的油用大豆新品种,针对生产品种表现产量低、含油量低、抗逆性与适应性差及综合性状亟待改良等问题,通过调整育种理念与思路,集成育种方法,优选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创建育种选择群体,定向选择与培育,创造选择条件及生态选择,育成了高油高产多抗广适性的大豆新品种‘合农85’,同时完善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本研究报道该品种选育与研究结果,以期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与油用大豆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
该品种选育田间试验于2006年1月—2012年12月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院内育种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进行;品种试验田间试验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南部区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点进行,包括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绥化和鸡西地区。
1.2试验材料
1.2.1母本‘合丰55’为黑龙江省审定推广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选育,属于高油多抗高产广适性品种。该品种无限结荚习性,株高90~ 95 cm,秆强,分枝1~2个;百粒重22~25 g,油分含量22.61%,蛋白质含量39.35%;中抗SCSH,抗Phytophthora sojae,抗SMVⅠ号株系;三四粒荚多,丰产性好;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7天,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15]。
1.2.2父本‘黑农54’为黑龙江省审定推广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属高蛋白抗病高产品种。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90 cm;三四粒荚多,頂荚丰富,丰产性好;百粒重22~25 g,蛋白质含量44.23%,脂肪含量19.03%;中抗SCSH,高抗SMVⅠ号株系;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天,需≥10℃活动积温2400℃左右。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
(1)品种选择与培育。田间设计按组合顺序种植,组合前种植父母本,行长5 m,行距0.68 m,株距0.07 m;F1~F4混合种植,优选单株;F5种植株行,优选品系。
(2)品种试验。鉴定试验采用标准区法设计,3次重复,2行区,行长5 m,行距0.68 m,小区面积6.8 m2;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行区,行距0.68 m,行长8 m,小区面积≥20 m2;生产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行数≥8行,行长40 m,小区面积>200 m2。
1.3.2品种创新过程采用分子设计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的方法选育品种。2006年在分院基地以‘合丰55’为母本,以‘黑农5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秋季获得杂交种子120粒;2007年在分院基地种植F1,选择群体120株,成熟后混合收获;2008年在分院基地种植F2,选择群体1350株,成熟后优选单株摘荚混合收获;当年冬季在海南南繁基地种植F3,选择群体2000株,成熟后优选单株摘荚混合收获;2009年在分院基地种植F4,选择群体1440株,成熟后优选单株47株;2010年在分院基地种植F5,选择群体47个株行,成熟后决选品系‘合交2010-37’。
该品种2011—2013年参加分院品种鉴定试验,2014—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为‘合农85’,审定编号为黑审豆2017006。
该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2017年在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同时参加生产试验,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为‘合农85’,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180009。
该品种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为CNA20150709.3。
1.3.3品质测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品种选择与培育阶段采用DA7200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检测;品种试验阶段委托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测定。脂肪检验方法采用NY/T 3—1982,蛋白质检验方法采用NY/T 4—1982。
1.3.4病害鉴定
(1)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Ⅰ号、SMVⅢ号)鉴定。采用防蚜虫网室内人工摩擦接种鉴定方法,接种20~30天待系统发病后,按5级分级标准,调查记录单株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2)大豆灰斑病(SCSH)鉴定。采用大田种植和盆栽人工接种方法,在7月中旬用大豆灰斑病混合菌种对田间种植的后代群体进行接种,待系统发病后,按6级分级标准调查记载发病情况。不同小种的混合比例,1号小种菌量占40%,15号小种菌量占30%,3号小种菌量占10%,6号小种菌量占10%,10号小种菌量占5%,7号小种菌量占5%;8月下旬调查病害的发生情况,对抗病单株进行挂牌标记,成熟时单株收获。品系稳定后用混合菌种和分小种接种2种方法严格鉴定品种抗病性。
(3)大豆疫霉病(P. sojae)鉴定。采用盆栽种植,在大豆苗期人工进行接种鉴定。鉴定用菌种为1号小种(Phytophthora sojae),采用下胚轴割伤伤口接种,接种7天后调查植株死苗率。
1.3.5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分析采用Excel表格进行作图,利用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特性分析
2.1.1品种植物学特征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90 cm,主茎18~20节,有效分枝数0.5个左右,底荚高度12~15 cm;每节荚数4~5个,每荚粒数2.7个,单株有效荚数50~55个,单株粒数90~100粒,单株粒重20 g左右;紫花,披针形叶,茸毛灰白色,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22~25 g。
2.1.2品种试验产量结果
(1)黑龙江省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产量结果。该品种2014—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南部区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4—2015年2年11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20.8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6%,增产点比例90.9%;2016年7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64.6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0%,增产点比例100%(见表1)。
(2)国家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产量结果。该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6—2017年2年17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87.0 kg/hm2,较平均值A对照和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9.3%,增产点比率94%;2017年9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7.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8.1%,增产点比率89%(见表2)。
(3)大面积生产种植产量表现。该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种植,一般产量3000~3750 kg/hm2,具有产量4500 kg/hm2生产潜力。2017年852农场3分场7队示范种植‘合农85’面积53.3 hm2,采用垄三栽培技术,秋季经专家测产,创造了平均产量4092.9 kg/hm2高产典型。
2.1.3品种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黑龙江省品种试验,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分析:2014年脂肪含量22.20%,蛋白质含量37.90%;2015年脂肪含量23.02%,蛋白质含量39.11%;2016年脂肪含量22.59%,蛋白质含量38.19%。2014—2016年3年平均,脂肪含量22.60%,蛋白質含量38.40%。
该品种国家品种试验,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分析:2016年脂肪含量22.32%,蛋白质含量39.12%;2017年脂肪含量22.01%,蛋白质含量39.35%。2016—2017年2年平均,脂肪含量22.17%,蛋白质含量39.24%。
2.1.4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
(1)大豆灰斑病(SCSH)抗性鉴定结果。该品种黑龙江省品种试验,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豆SCSH鉴定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人工接种鉴定:2014年鉴定结果为叶部发病级别3级,病情指数51,病荚率0.0%,病粒率0.0%,中抗SCSH(MR);2015年鉴定结果为叶部发病级别2级,病情指数38,病荚率0.0%,病粒率0.0%,抗SCSH(R);2016年鉴定结果为叶部发病级别3级,病情指数55,病荚率0.0%,病粒率0.0%,中抗SCSH(MR)。2014—2016年3年鉴定结果,该品种中抗SCSH(MR)。
该品种国家品种试验,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豆SCSH鉴定单位(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2016年鉴定结果为中抗SCSH(MR),加权值为6.42;2017年鉴定结果为中抗SCSH(MR),加权值为4.67。2016—2017年2年鉴定结果,中抗大豆SCSH(MR),平均加权值为5.55。
(2)大豆SMV抗性鉴定结果。该品种国家品种试验,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豆SMV鉴定单位(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2016年鉴定结果为中抗大豆SMVⅠ号株系(MR),病情指数为30.77%;中抗大豆SMVⅢ号株系(MR),病情指数为31.82%。2017年鉴定结果为中抗大豆SMVⅠ号株系(MR),病情指数为33.33%;中感大豆SMVⅢ号株系(MS),病情指数为44.71%。2016—2017年2年鉴定结果,中抗大豆SMVⅠ号株系(MR),中感大豆SMVⅢ号株系(MS)。
(3)大豆疫霉病(P. sojae)抗性鉴定结果。该品种经行业权威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病理研究所)人工接种P. sojae鉴定:2016年死苗率为18.0%,抗P. sojae(R);2017年死苗率为20.0%,抗P. sojae (R)。2016—2017年2年平均死苗率为19.0%,抗P. sojae(R)。
2.1.5品种适应性该品种在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春播种植,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8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00℃左右,包括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地区和新疆的昌吉和伊梨地区,应用范围广,种植区域大,适应性好。
该品种黑龙江省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4年5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72.3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合交02-69)’增产9.9%,增产点比例80%;2015年6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144.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5.3%,增产点比例100%。2016年7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64.6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0%,增产点比例100%。2014—2016年3年18点次区域与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94.4%。
该品种国家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6年8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43.0 kg/hm2,较平均值A对照增产7.6%,增产点比例100%,增产极显著;2017年9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29.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0.9%,增产点比例89%,增产极显著。2017年9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7.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8.1%,增产点比例100%。2016—2017年2年26点次区域与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92.3%。
该品种省级与国家品种试验结果充分证明,对土壤环境与生态条件及栽培措施反应不敏感,品种适应性强。
2.1.6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种植区域。该品种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春播种植,包括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地区和新疆的昌吉和伊梨地区。
(2)选地与轮作。要求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种植;年度间要求轮作换茬,建议前茬以玉米、小麦、马铃薯或杂粮作物为主,构建3年或2年轮作体系,避免重茬。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主要轮作模式为:玉米—玉米—大豆、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或玉米—大豆、小麦—大豆、马铃薯—大豆。
(3)栽培模式与种植密度。适宜“垄三”栽培,垄距0.65~0.70 m,要求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垄体与垄沟分期间隔深松,垄上侧深施肥;公頃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25万株,中肥力地块27万株,低肥力地块30万株。
(4)施肥与追肥。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 t、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25 kg,或公顷施磷酸二铵150 kg、尿素75 kg、硫酸钾75 kg作基肥。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公顷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0 kg,或公顷追施尿素75 kg,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公顷用量1.5~3.0 kg,兑水225 kg。
(5)种子处理。播种前要精选种子,确保苗齐苗壮。种子质量标准,净度≥99%,水分≤13.5%,芽率≥85%;建议用35%多克福种衣剂1:(80~100)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防治苗期根部病虫害。
(6)播种与收获。在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春播种植,当地温稳定通过6~8℃时即可播种。黑龙江省5月1—20日均为正常播期,最迟播种到5月25日;9月中下旬成熟,9月末或10月初收获。
(7)田间管理。除草采用苗前封闭或苗后除草。①苗前封闭。播后3天内,采用“乙草胺+广灭灵+丁酯”的配方,建议乙草胺公顷使用纯量不超过1.2 kg;在大豆快拱土时封闭,建议使用“金都尔+宝收”的配方,此配方高度安全,但除草效果稍差。喷头采用05喷头,喷液压力303.9785 kPa,公顷用水量225~300 kg。②苗后除草。建议采用“虎威+稀草酮”的配方,地块如果鸭趾草(兰花菜)较多再加入广灭灵,如果苍耳较多加入苯达松。用进口的雾化效果好的01或02喷头,喷液压力405.3 kPa,公顷用水量97.5 kg左右。中耕建议在苗期深松1次,封垄前趟地2~3次。③病虫防治。建议在大豆结荚期防治大豆食心虫1~2次。
2.2品种亲本系谱分析
根据《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16]一书,绘制了‘合农85’亲本系谱树,见图1。该品种经过9~10轮的同步改良与聚合及选择,在进化过程中,除了国外亲本‘十胜长叶’、‘Amsoy’和‘Anoka’与国内亲本‘嫩78631-5’、‘哈76-6045’和‘东农20’等亲本系谱不清楚外,亲本构成主要涉及73个亲本,分别来源于国内的农家品种与创新种质和国内外的育成品种。其中,农家品种来源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育成品种或创新种质来源于黑龙江省的‘合丰(农)’、‘北丰(北良)’‘绥农’、‘黑农’、‘丰收(克山)’、‘嫩丰’和‘东农’等7个系列和辽宁省的‘铁丰’和‘辽豆’等2个系列;国外品种来源于日本和美国。
该品种亲本系谱树含有国内外名牌品种及优异种质,国内农家品种包括‘四粒黄’、‘白眉’、‘丰地黄’、‘熊岳小黄豆’、‘柳叶齐’、‘佳木斯秃荚子’、‘嘟噜豆’、‘克山4粒荚’、‘大白眉’、‘小粒黄’、‘通州小黄豆’、‘小粒豆9’、‘克霜’、‘群选1’和‘金元’等品种;国内育成品种包括‘满仓金’、‘荆山朴’、‘丰收6’、‘丰收10’、‘东农1’、‘铁丰25’、‘绥农4’、‘黑农54’、‘北丰11’、‘合丰23’、‘合丰25’和‘合丰55(合交02-69)’等品种;国外品种包括美国的‘Amsoy’和‘Anoka’和日本的‘十胜长叶’;国内优异种质包括‘克4430-20’和‘5621’(辽宁)等,这些亲本在品种改良与进化过程中作用与贡献极大,特别是以下亲本的作用更为突出。
‘合丰25’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育成,1984年、1986年、1987年、1988年分别由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既是优良品种又是优异种质资源,生产利用年最大推广面积100万hm2,连续11年年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1984—2010年累计推广面积0.12亿hm2,为中国推广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社会效益最高和持续种植时间最长的品种;育种利用育成新品种100个,其中直接利用(一轮改良)育成新品种38个、间接利用(二轮改良)育成新品种62个,为北方春大豆区品种改良骨干亲本之一,1987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黑龙江省政府重大科技效益奖[17-18]。‘绥农4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育成,1981年、1991年分别由黑龙江和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育种优异亲本,生产利用1981—1997年累计推广面积100万hm2,育种利用育成优良品种62个,其中直接利用(一轮改良)育成品种15个、间接利用(二轮改良)育成品种47个,1986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北丰11’由黑龙江省北安农场局科研所育成,199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既是优良品种又是重要的早熟育种骨干亲本,生产利用1993—1996年累计推广面积65.5万hm2;育种利用育成优良品种44个,其中直接利用(一轮改良)育成优良品种28个、间接利用(二轮改良)育成优良品种16个,1997年获黑龙江省省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20]。‘合丰55(合交02-69)’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育成,2008年、2012年分别由黑龙江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为高油(22.61%)高产多抗(中抗SCSH、抗SMVⅠ号株系和抗P. sojae)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40.5万hm2,2008—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300万hm2,创社会效益47.5亿元,2014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1]。‘黑农54’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育成,200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4.23%,脂肪含量19.03%;中抗SCSH和高抗SMVⅠ号株系,为高蛋白抗病高产品种。‘Amsoy’为美国品种,抗SCSH,高大繁茂,分枝多,单株结荚多,丰产性好,具有高产、超高产潜力。‘十胜长叶’为日本品种,在中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国外品种之一,截止到2005年育种直接或间接利用育成大豆新品种195个,包括‘合丰25’、‘綏农14’、‘北丰11’、‘合丰55’等名牌品种,表现配合力好,血缘与遗传基础优良,遗传效果好,是品种改良创新的优良亲本[22]。
‘合丰25’在改良与选择及进化过程,亲本系谱树组成复杂,来源广泛,地域较远,类型丰富,遗传基础各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血缘和细胞质及细胞核初期来源于不同生态区域的农家品种,后期来源于国内外育成的优良品种和创新种质,拓宽了血缘,聚合与累加了优良基因与性状,为提升品种水平与科技含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结论与讨论
亲本选择既要突出目标性状又要考虑性状的互补性。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品种的油分与蛋白质含量总和相对稳定,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23-24];油分含量与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当油分含量16.1%~20.01%时与产量呈正相关趋势,有时可达到显著水平;当油分含量>20.01%时与产量呈负相关趋势,并且油分含量越高负相关趋势越明显[25]。因此,选育既高油又高产的大豆新品种受性状遗传规律的制约,育种有相当大的难度。‘合农85’的选育,在优选亲本过程中,以高产为基础突出了油分与蛋白质含量,母本‘合丰55’为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2.61%,蛋白质含量39.35%,父本‘黑农54’为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44.23%,脂肪含量19.03%,亲本中亲值,油分含量20.82%,蛋白质含量 41.79%;在品种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杂交育种特点和准确的识别与选择技术及先进的鉴定与检测方法,通过定向选择与培育,‘合农85’油分含量达到22.60%,蛋白质含量达到38.40%。该品种既保证了母本‘合丰55’高油特性的稳定遗传,又累加与聚合了父母本(‘合丰55’和‘黑农54’)高产基因,有效地解决了高油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及高产之间的矛盾,为高油高产育种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也找到了有效可行的育种途径。
大豆油脂占食用油消费量40%,是保障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质。高油大豆标准,依据农业部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要求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1%,蛋白质含量>38%;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要求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2%;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要求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1.5%;油脂加工企业,普通原料要求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1%,优质原料要求高油品种油分含量≥22%,同时要求富含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大豆普通品种油分含量20%左右,蛋白质含量40%左右,由于油分含量不突出,所以只能作为油脂加工的普通原料,不利于提升油脂加工效率,迫切需要油分含量≥22%高油品种。为此,在高产育种基础上,突出高油育种,选育油分含量≥22%优质高油品种是当前和今后品种改良创新工作的重要目标,对发展中国油用大豆生产和提高油脂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陵,杨庆凯,吴宗璞.中国东北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刘丽君.中国东北优质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郭泰,王志新,郑伟,等.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8):10-14.
[4]郭泰,刘忠堂,胡喜平,等.辐射诱变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及其应用[J].核农学报,2005,19(3):163-167.
[5]郭泰,刘忠堂,梁孝莉,等.超高产多抗高油大豆新品种合丰45号的选育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73-76.
[6]郭泰,刘忠堂,王志新,等.高油高产高效大豆品种合丰50的创新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156-160.
[7]郭泰,王志新,吴秀红,等.高油高产多抗大豆品种合丰52的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31-33.
[8]刘忠堂.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脂肪、蛋白质含量地理分布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4):250-254.
[9]何元龙.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6-10.
[10]刘顺湖,周瑞宝,盖钧镒.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分含量的比较分析[J].大豆科学,2009,28(4):566-573.
[11]曹永强,宋书宏,董丽杰.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2,31(2):316-319.
[12]刘显华.改变大豆蛋白质脂肪及其组分的遗传育种概况[J].中国油料,1986,26(4):18-23.
[13]姚丹,王丕武,张君,等.大豆脂肪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4):438-443.
[14]赵晋忠,吴慎杰,杜维俊,等.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蛋自质、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2004,19(4):33-35.
[15]郭泰,王志新,吴秀红,等.大豆新品种合丰55号的选育与高产创建[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4-16.
[16]盖钧镒,熊冬金,赵团结.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7]郭泰,刘忠堂,齐宁,等.大豆高产品种合丰25号选育及利用[J].大豆科学,1997,16(1):85-87.
[18]吴秀红.合丰25的间接利用与合丰号大豆品种的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4):21-22.
[19]陈维元,吕德昌,崔玉瑰,等.优异大豆亲本材料绥农4号[J].作物品种种资源,1997(2):54-55.
[20]徐玉花.北丰11大豆新品种[J].作物杂志,1997(6):13.
[21]郭泰,郭美玲,王志新,等.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合丰55[J].大豆科技,2019(2):42-45.
[22]郭娟娟,常汝镇,章建新,等.日本大豆種质十胜长叶对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J].大豆科学,2007,26(6):807-812,819.
[23]杨庆凯.论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品质的变化及影响的因素[J].大豆科学,2000,19(4):386-391.
[24]郭美玲,刘成贵,李灿东,等.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蛋白质与脂肪及蛋脂总和变化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11):1-4.
[25]彭宝,徐月玲,赵丽梅,等.关于大豆高脂肪育种问题的探讨[J].大豆通报,2005(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