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萍
从我家门口往南走,不出二里,便到了太平古城。
清晨,古城从沉睡中醒来,有一种特别的恬静,我望着这承载旧时光的古城,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亲切又温暖。
这是一座颇有韵味的古城,城墙敦厚,四面建有城门楼,四角建有角楼,保留了明代风格,显得大气、古朴。城门楼上挂着大红灯笼和写着“帅”“军”字三角形的黄旗,旗帜威严,更显庄重肃穆。“太平古城”这几个苍劲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金光灿烂,凝重的颜色透出沧桑而又久远的故事……
广西崇左古时叫崇善县,又名“壶城”,位于桂西南的左江中游,坐落在左江北隅的太平镇上。
壶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太平古城垣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壶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古城是壶城东面的关口要塞,历史上在古城发生过十几次军事战争。攻壶城必先攻取古城门,关外有一堵很高很长的城墙和城楼,楼上有炮台。追忆壶城战斗历程,再次领略壶城悠久的历史,我怀古爱今,情意深沉,独有一番衷肠……
随着傍晚的云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古城。夜色中的古城是个美妙的梦境,城池内外,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城楼门上,华灯初放,金碧辉煌。探照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白色的喷泉如一根擎天柱直冲云霄,仿佛天上直下的清澈瀑布。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不断变幻,这里成了灯的世界。
徜徉古城石板街上,摩肩接踵的游客没有惯常闹市中的喧嚣,而是轻言细语地感受这古城的无限韵致,古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清一色的蓝瓦白墙错落有致,弯弯的翘角楼精巧奇妙,自然古朴,既有山城的粗犷风貌又富于江南水乡迷人的韵味,彰显了民族地区的兴旺与发展。
漫步在曲径通幽的深街长巷,连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也如此古色古香,空中倒吊的花折伞五彩缤纷,这美景很快把我的眼球吸引了过去,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边关风情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街道两旁一幢幢蓝瓦青砖和各类特色的店铺生意红火。微风徐来,香喷喷的美食香味飘然而至,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享受着家乡的味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古城的韵味。不远处,一家壶城传统的“烧鸭粉”出现在我眼前。这粉与众不同,老板在粉里添加了一小勺白糖,煮出来的烧鸭粉鲜甜非常。甜香的汤汁裹着大块的烧鸭,一口下去,肉质酥脆,咸中带甜,别有韵味。
那家叫作“鱼有鱼样”的店铺正在热卖之中,刚从左江打捞上来的鱼,肉质肥嫩,味道鲜美。把香脆的酸菜跟鱼一起煮,再配上辣椒、花椒等作料,味道好极了,可以与重庆酸菜鱼媲美。
穿过影绰人群,我停留在一家叫作“本宫的茶”的店铺前,只见年轻的茶姑娘正以精湛的茶艺轻巧地舞动着壶城名特产金花茶的茶道,三五成群的饮茶人坐在一块,细细地品茶,一种对茶道生活的热爱,一份丰富充实的甜蜜,写在其乐融融的茶几上,写在饮茶人的欢声笑语中……
此时,我很自豪,我的家乡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它盛产甘蔗、花生、黄豆、红瓜子等,特产以草席、山黄皮、龙眼和蛤蚧闻名,有世界珍稀的白头叶猴和金花茶,有闻名遐迩几百年不倒的斜塔,还有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等古迹。
商铺里的物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一家壮家染坊以植物为原料手工印染花布、服饰、围巾等,这种布料不褪色,花样别致,尽显原生态。古朴的织布机在编织着精美的壮锦、绣球……这些都是壮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有的店铺出售一些民族传统乐器,如手鼓、葫芦丝,还有出租汉服的铺面,专供游人租借拍照。我好奇地走进去,店主热心地给我介绍汉服文化知识,汉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东方服饰的典型代表。许多年轻姑娘穿上漂亮的汉服,在古城里留下了美丽的倩影。
脚下,左江流水淙淙,岸边垂柳拂水,水面架着座座小桥,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江水清澈明亮,倒映着房屋山影、绿树高楼,又是壶城一道极美的景致。
当下,壶城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保护绿水青山,开拓未来,逐步从容与自信地走向世界。
美丽的地方总让人心驰神往,这是一座闻着风都可以做梦的古城。雄伟壮丽的古迹让我们领略了“古城美景,片记难尽”。
作者简介:徐寶萍,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那时我们正年轻》一书。多次参加省市级征文比赛并获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宁市作家协会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