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更,李军,2,柳贡慧,3,杨宏伟,王江帅,安锦涛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3.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随着全球的油气勘探开发逐渐向深水、深层转移,建井深度逐步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井下情况更加复杂,这给井筒温度剖面的计算提出了巨大挑战。井筒温度变化对井下压力控制、钻井液性能、井壁稳定、井下工具等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井筒温度剖面的计算对安全高效的钻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目前计算井筒温度的模型主要分为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Holmes等[7]最早对井筒温度解析模型进行了研究,后来的研究[8-11]多依据他们建立的经典模型,利用解析方法研究在循环钻进、固井、油气生产等过程中的传热行为。然而,这些解析模型多为稳态模型,不能用于计算复杂系统的传热过程,特别是深水和深层钻井。Raymond等[12-13]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了传热数值模型并计算了对流换热系数。之后的一些井筒温度数值模型都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只是考虑了深水、停止循环、漏失、气侵等不同工况环境。井筒温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钻井液物性参数、循环时间、钻井液排量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对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等客观因素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现有模型没有同时考虑这2个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井底温度计算值偏低,与井底实际温度偏差较大。所以,建立考虑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对比分析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与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对研究井筒温度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以温度Tin进入钻柱内,沿着钻柱向下流动,后通过钻头喷嘴进入环空。进入环空后,钻井液被底部地层加热,在上返过程中加热上部地层,最后钻井液以温度To从环空井口返出。
在整个过程中,钻柱内钻井液、钻柱壁、环空内钻井液、井壁(套管或裸眼地层)、地层等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热传导或热对流产生能量的传递和交换,井筒流动及传热物理模型见图1。在建立考虑流动阻力和钻柱旋转的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时,为了合理简化计算,依据传热特性与流动规律,提出以下假设:1)钻井液在井筒中的流动为一维单相流动,不考虑其内部物理参数(密度、压力、速度等)的径向变化;2)钻柱壁、套管、水泥环、地层岩石的热物性参数(导热系数、密度、比热容等)保持不变;3)不考虑钻井液通过钻头水眼产生的温度变化。
图1 井筒流动及传热物理模型
钻井液在循环过程中,井筒-地层传热系统可以视为具有一定边界条件的热交换器。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别对划分的5个区域建立控制微分方程。
1.2.1 钻柱内钻井液
钻井液在钻柱内向下流动过程中,钻柱内钻井液控制单元的能量变化由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轴向上的净热量、径向上与钻柱内壁的对流换热量组成。
式中:Qfe为单位长度的摩擦热能,W/m;Qre为单位长度的旋转动能,W/m;ρm为钻井液密度,kg/m3;q 为排量,m3/s;Cm为钻井液比热容,J/(kg·℃);Tp为钻柱内钻井液温度,℃;z为轴向位移,m;rpi为钻柱内半径,m;hpi为钻柱内壁对流换热系数,W/(m2·℃);Tw为钻柱壁温度,℃;t为时间,s。
1.2.2 钻柱壁
钻柱壁连接钻柱内与环空内的钻井液控制单元,钻柱壁控制单元的能量变化由钻柱壁轴向上的导热量、钻柱内壁与钻柱内钻井液的对流换热量、钻柱外壁与环空内钻井液的对流换热量组成。
式中:kw为钻柱壁导热系数,W/(m·℃);rpo为钻柱外半径,m;hpo为钻柱外壁对流换热系数,W/(m2·℃);Ta为环空钻井液温度,℃;ρw为钻柱壁密度,kg/m3;Cw为钻柱壁比热容,J/(kg·℃)。
1.2.3 环空内钻井液
钻井液在环空内向上流动过程中,环空内钻井液控制单元的能量变化由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轴向上的净热量、径向上与钻柱外壁和井壁的对流换热量组成。
式中:rci为套管内半径,m;hci为井壁对流换热系数,W/(m2·℃);Tc为套管温度,℃。
1.2.4 井壁
在实钻过程中,井壁可分为上段套管井壁和下段裸眼井壁。井壁控制单元的能量变化由轴向上的导热量、井壁与环空内钻井液的对流换热量、径向上与地层或水泥环的导热量组成。
式中:kc为套管导热系数,W/(m·℃);rco为套管外半径,m;kf为地层导热系数,W/(m·℃);Tf为地层温度,℃;ρc为套管密度,kg/m3;Cc为套管比热容,J/(kg·℃)。
1.2.5 近井壁区域
近井壁区域主要由水泥环、套管、地层组成,其能量变化主要考虑轴向和径向上的导热量。
式中:T为介质的温度,℃;r为径向节点距离中心轴的距离,m;ρ为介质的密度,kg/m3;C 为介质的比热容,J/(kg·℃);k为介质的导热系数,W/(m·℃);下标 j代表径向节点序号,径向上共划分13个节点。
根据Holmes的观点,地层对井筒温度的影响半径为3 m左右。由此,在划分径向网格时,设定5≤j≤13。其中,5≤j≤7为套管和水泥环的组合体,7<j≤13为地层。
对流换热系数h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m为钻井液导热系数,W/(m·℃);d 为水力当量直径,m;Re为雷诺数;Pr为普朗特数。
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与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f为钻井液的流动阻力,Pa;f为摩擦因数,与管壁粗糙度、雷诺数、流性指数有关;vm为钻井液流速,m/s;Ek为旋转动能,J;Δt为时间步长,s;Δz为轴向位移步长,m;I为钻柱的转动惯量,kg·m2;ω 为钻柱转速,r/min;mp为钻柱质量,kg。
1.3.1 初始条件
1)整个系统初始时刻的温度为地层温度。
式中:Ti(z,0)为初始时刻i区域在轴向位移z处的温度,℃;Ts为地表温度,℃;G 为地温梯度,℃/m;下标i代表划分的5个区域。
2)钻柱井口温度 Tp(0,t)为注入温度Tin。
1.3.2 边界条件
1)在井底时,钻柱内钻井液、钻柱壁、环空内钻井液的温度相等。
式中:L为井底深度,m。
2)地表边界为绝热边界;离井筒以外一定距离的地层不受干扰,为原始地温;在井壁处,传入环空的热量与流出地层的热量相等。
为了节省计算时间,在径向上采用结构化非均分网格对系统进行离散。为了提高计算的稳定性,采用有限差分法的全隐式格式对控制微分方程进行离散。空间上,依据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时间上,依据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离散,构成线性方程组[14-17]。方程组利用高斯-赛尔德迭代法进行求解。
各控制单元的微分方程离散后,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式中:αij,βij,γij,δij,ξij分别为常系数项;Cij为方程常数项;T的上标代表时刻,下标代表节点位置。
各节点的离散方程组成的线性方程组可以由矩阵表示:
式中:A 为系数矩阵;Tn,Tn+1为所有 n,n+1时刻节点温度组成的向量。
利用文献[18]中的数据(见表1),将本文模型的计算值分别与 Yang[18]数值模型和 Al-Saedi[19]解析模型的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
表1 模拟井基本参数
图2 模型对比示意
从图2可以看出,本文模型的计算值分别比Yang数值模型与Al-Saedi解析模型的计算值高出约5℃和3℃,更接近井底实际温度。这主要是由于Yang数值模型没有考虑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Al-Saedi解析模型没有考虑钻井液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的影响导致的。
某井为一口直井,三开钻头直径215.9 mm,井深4 600 m,钻柱转速120 r/min,钻柱井口注入温度25℃,地表温度16℃,地温梯度0.023℃/m。钻井液的流变参数、井身结构及钻具组合参数、各介质的热物性参数如表2—4所示。
表2 钻井液流变参数
表3 井身结构及钻具组合参数
表4 各介质热物性参数
为了分析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分别计算了考虑流动阻力或钻柱旋转时,循环8 h后的井筒环空温度剖面(见图3)。
图3 不同热源情况下的环空温度剖面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井深的增加,环空温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底部地层的热量不断被钻井液带出加热上部地层,随着考虑的热源情况增多,环空温度也不断地增加。其中,考虑钻柱旋转的环空温度比考虑流动阻力时要大。
随着井深的增加,不同热源情况下的环空温度差(与不考虑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环空温度相比)越来越大,特别是井深超过3 000 m后,环空温度差增加的幅度急剧增大(见图4)。这主要是因为该井套管下深为3 000 m,套管的导热系数比地层的导热系数要大得多,导致钻井液在上返过程中与周围地层进行大量的热交换,井筒内的温度快速下降,致使上部井段温度差异不大。考虑钻柱旋转时,在4 000 m以下环空温度差增加的幅度较小,这是由于4 000 m以下为钻铤段,钻铤的内径比钻杆小,转动惯量比钻杆低,导致旋转动能降低,环空温度差增加的幅度变小。
图4 环空温度差随井深的变化
通过研究流动阻力或钻柱旋转对井底温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循环时间的增加,井底热量不断被钻井液循环带出,井底温度逐渐降低(见图5)。考虑流动阻力或钻柱旋转的井底温度,始终比不考虑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井底温度要高。考虑流动阻力的井底温度差约为3℃,考虑钻柱旋转的井底温度差约为6℃,同时考虑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井底温度差约为10℃。这说明钻柱旋转对井底温度的影响比流动阻力要大。
图5 井底温度随循环时间的变化
图6为不同热源情况下井口温度随循环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循环时间的增加,井口温度不断增加。考虑流动阻力时,井口温度能达到29.5℃左右;考虑钻柱旋转时,井口温度可达30.0℃左右;同时考虑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井口温度增加2℃左右。这说明钻柱旋转对井口温度的影响比流动阻力要大。
图6 井口温度随循环时间的变化
随着钻柱转速的增加,钻柱的转动惯量逐渐增加,继而产生的旋转动能不断增大,导致环空温度增加(见图 7)。
图7 不同转速的环空温度剖面
钻井液排量同时影响钻井液流动阻力及对流换热系数。排量较小时,主要影响对流换热系数,随着排量的增加,对流换热加快,下部地层温度降低,上部地层温度上升;排量较大时,主要影响钻井液流动阻力,随着排量的增加,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增加,环空温度增大。如图8所示,随着排量的增加,环空温度不断增加,且增加的幅度不断增大。
图8 不同排量的环空温度剖面
1)相比不考虑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影响,钻井液流动阻力和钻柱旋转对井筒温度剖面的影响较大,且随着井深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加剧,特别是在裸眼段。
2)相比流动阻力,钻柱旋转对井口温度和井底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上部井段温度的影响幅度并不大。
3)随着钻柱转速的增加,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增大,环空温度不断增加;随着钻井液排量的增加,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增加,环空温度逐渐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