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钦 宋 涛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 北京 100010)
根据国家交通部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公路总里程高达501.23万公里,同比增长16.60万公里,公路分布密度达到52.2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进一步提升公路施工建设成效,促进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与健全,施工企业在进行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系列手段,有效应对软土地基等特殊的施工环境,以排除软土地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活动的负面影响,实现公路项目施工质量的提升与施工成本的管控,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公路项目软土地基处理机制。
从过往经验来看,公路项目在软土地基区域施工过程中,往往受到施工环境、施工要求以及公路形状的影响,对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为施工思路的调整、施工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方向性引导。
施工区域的地理位置、水文环境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对于软土地基的施工成效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例如当施工区域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于软土自身的透水性较差,大量的水体渗入到软土地基之中,无法快速排除,导致软土中的水分含量的持续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软土的性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软土区域难以快速固结,进而诱发沉降问题的发生。
公路项目施工条件的不同,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要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普通等级的公路由于车辆通行量较少,使得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施工技术的选用过程中,施工企业以及技术人员,可以简化软土地基处理流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软土地基处理。而对于高等级的公路,考虑到车辆通行较多,因此在软土地基处理环节,在施工技术选择方面,需要优化软土地基处理流程,强化地基处理效能,避免软土滑坡、沉降等问题的出现。
软土地基施工处理过程中,施工企业以及技术人员,应当综合考量公路基本形状,选择恰当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实现处理成效与处理成本的兼顾。例如对于路堤宽度较大的公路,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环节,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换填施工技术方案,由于公路自重较大,荷载控制难度较高,使得路基施工过程中,发生沉降的机率相对较高。
现阶段施工企业在应对公路项目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方案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地基处理过程中出现地基滑坡、地基沉降等问题,导致地基结构的稳定性不佳,无法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
从过往施工经验来看,我国软土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软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情况,其结构强度较低,压缩性较强,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的情况。同时软土的抗剪能力较差,透水性较低,流变性较强。当软土地基的含水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导致软土路基在外力的作用下,由于受力的不均衡,导致软土无法对外力产生必要的支撑。软土的这种支撑特性,使其在施工外部施工环境、施工要求以及公路形状的影响下,将会造成路基滑坡的情况发生。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软土路基发生沉降问题的机率较高,通过对路基沉降原因的客观、全面梳理,为后续软土路基处理思路的梳理,处理举措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了方向性引导。具体来看,软土地基形状较为特殊,在外力作用下,软土路基发生变形、移位。
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环节,技术人员应当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借鉴过往施工经验,整合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整合优化,提升软土路基的处理效果,最大程度排除软土路基对公路施工活动的影响,促进后续公路施工活动的稳步进行。
为消除软土路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的影响,多数施工人员在进行软土路基的施工处理时,主要采用排水固结法,这种施工技术方案,操作难度相对较低,施工成本规模较小,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其技术原理在于,施工人员通过提前进入施工区域,掌握软土分布、厚度以及透水性等基本情况,在基础上,在软土层中设置相应的排水单元,利用这些排水单元,将软土中积累的水分快速排出到相关区域,这种排水方式,可以达到固结软土的目的,保证软土额定结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土沉降的问题。与传统的排水系统以及加压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异,排水固结法的应用方式更为多元,充分适应不同场景下的软土处理需求,以应用频率较高的堆载预压法、砂井堆载预压法为例,两种排水固结方案,不借助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实现软土内地下水的排出。以排水系统为例,在排水系统设计、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评估施工区域的土层特点,根据地形的变化,设置排水沟槽,通过在软土区域增加一定的外部压力,使得软土中富集的水分能够快速排出。砂井堆载法则是在堆载预压法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砂井的方式,加快整个水分排出的速度,增加软土地基的密实度,改善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在排水固结法应用过程中,为保证实际的应用成效,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做好软土性状的勘察、记录以及评估工作,以软土的性质特点作为突破口,结合过往的有益经验,选择排水设备,设置排水结构,制定相应的排水固结施工方案。例如从过往经验来看,对软土区域预压强度、预压时间的科学调控,不仅能够提升预压施工的成效,改善排水固结效果,还可以在保证施工成效的基础上,缩短软土路基的施工周期,提升整个施工项目的效率。
对于部分松散的软土路基,目前主要采用换填法来进行处理。在换填施工环节,为保证换填的有效性,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做好软土路基深度等参数的测算工作,通过测算掌握软土路基的分布情况,确定软土路基换填施工的工程量,通过工程量对软土路基换填施工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估。从过往施工经验来看,换填法施工可以大幅度提升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有效防范软土路基沉降情况的发生。同时其与固结排水法的联合应用,能够增强软土自身的稳定性,将软土地基的冻胀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后续路面施工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换填法施工环节,施工人员除了进行软土路基深度、换填面积的测算之外,对于换填的材料,需要做好科学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选用的换填材料应当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换填材料以砾类土、山皮石、块片石、碎石应用较多,效果显著。对开挖设备的数量、换填材料的运输设备做好管控,以保证软土路基换填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换填工作完成后,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压实处理,确保检测结果达到验收要求。同时做好排水设施的开挖等工作,通过在软土路基的两侧或者中间区域开挖排水沟,能够保障换填环节软土中的水分可以快速排除,针对于排水不畅的软土区域,可以采用集水坑抽水、抛石挤淤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对于软土结构强度、稳定性的影响。
挤密法在软土路基施工环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方式,提升软土路基的密实度,在保证软土路基结构强度的同时,加速了排水速度,改善了抗剪气强度。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与不断发展,挤密法逐步多元,反压护道法、堆载预压法、重锤夯击法、深层拌和法等施工方案,在软土路基处理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实现软土路基施工效果的稳步提升。为确保挤密法的施工效果,施工人员需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流程,开展相应的软土路基施工活动,以降低软土路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活动的影响。具体来看,施工人员按照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填筑-沉降观测-施工平整的施工顺序,有序组织软土路基施工作业,相关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软土路基挤密法施工基本流程
通过完善的施工流程,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要求,顺利完成挤密法施工的各项要求,保证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应用。在这个施工活动中,为保证挤密施工成效,施工人员需要定向做好路基填筑环节沉降观测、移位边桩的观测、记录工作,通过对沉降数据的针对性的记录、分析,施工人员可以做好软土路基施工方案的灵活调整,使其更加满足于现阶段软土路基施工要求。
为确保软土路基的施工成效,避免滑坡以及沉降等问题的发生,施工企业在各项施工勘察、技术应用等活动开展之初,需要梳理总结施工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软土路基施工要点,避免技术应用环节的缺失,保证排水固结法、挤密法、换填法等相关施工方案的合理化应用。具体来看,考虑到软土路基处理周期较长,工程体量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施工活动的有序进行,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做好系列准备工作,从源头上,避免突发问题的发生。例如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软土路基的分布情况、软土性质以及施工区域的环境的特点,结合过往软土路基处理经验,对软土路基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原料、施工机械进行整合,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施工材料,应当及时反馈,并沟通相关企业做好施工材料的补发等工作。认真评估施工机械的运行状态,根据设备情况以及施工项目要求,制定合理的机械施工方案,避免施工机械应用的盲目性。考虑到软土路基处理流程较为复杂,处理难度较高,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起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软土路基处理小组,由其负责制定软土路基处理方案,监督软土路基处理进程,管理各项软土路基施工活动,以确保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合理化使用,排水固结法等施工技术手段的稳步推进。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人员的发掘、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持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软土路基施工活动的相关要求,保证软土路基的处理能力。目前对于公路项目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案较多,为保证施工活动的有效性,实现软土路基的快速处理,施工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工作。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同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案由于技术原理的差异,其实践效果、施工成本、处理速率有着一定的不同。为保证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合理化使用,施工企业需要组织人员做好施工技术的选型、优化工作,以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针对性。
公路项目在软土路基的施工、应对环节,暴露出软土路基滑坡、沉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公路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平整性以及耐久性产生了极为消极影响。为实现软土路基的合理化处理,技术人员需要在综合评估施工区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排水固结法、换填法、挤密法等软土路基施工方案的合理化应用,保证处理工作的有效性,防范软土路基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