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防汛墙结构性渗漏分析与处置技术应用

2021-02-03 07:57田爱平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聚物板桩苏州河

邓 群,田爱平

(上海市堤防(泵闸)设施管理处,上海 200080)

苏州河防汛墙渗漏情况复杂,大多为结构性渗漏,不同于土坝渗水。墙体渗漏检测难度大、施工难度大,只适宜做“微创手术”,即采用破坏性较小的方式进行防渗修复。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需首先查明渗漏段防汛墙的结构型式,分析渗漏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渗漏病害。

1 结构性渗漏概念

1.1 结构性渗漏概念与分类

(1)概念

由于施工质量或使用年限较长,板桩缝内砂浆脱落或墙身之间止水带、伸缩缝失效等,造成底板下或板桩内侧土体流失,形成渗漏通道。由于防汛墙结构原因引起的渗漏,故简称为结构性渗漏。

防汛墙渗漏与结构密不可分,结构是用以抵抗施加在构筑物上的荷载,是传递荷载、支撑构筑物的骨髂,结构发挥其功能的有效程度影响着构筑物的质量。虽然不需要对防汛墙结构进行改造,但正确对待与应用结构构成和作用,是解决渗漏问题的先决条件。不同类型的防汛墙,其结构有所不同,掌握结构构成,将有助于快速查找渗漏点,从而精准注浆。

按照挡水设计的防汛墙,在结构完好无损时不会发生渗漏;只有在结构或构件发生破坏后,才会有渗漏发生,这也是防汛墙渗漏的实质。因此,对防汛墙结构破坏机理的分析,也是研究结构性渗漏的意义之所在。

(2)分类

结构性渗漏原因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归纳和分类。例如,防汛墙渗漏按部位分类有墙体、底板、桩基;因此,要进行严格的统一分类也是非常困难的。结构性渗漏分类见表1。

表1 苏州河防汛墙结构性渗漏分类表

1.2 苏州河防汛墙现状

苏州河上海市域段长度50km,总面积约139km2。按照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总目标,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将打造舒适宜人的生活型活动轴线,实现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全线贯通,滨河步道即将实现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从而苏州河防汛墙将成为集安全、景观、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风景线。多功能的滨水空间的打造,进一步增加了苏州河堤防防渗的难度。

苏州河两岸沿线防汛墙结构型式较多,按照不同的基础结构和墙身结构进行划分,常见的有浆砌块石重力式、斜坡式、高桩承台式、低桩承台式、拉锚板桩式、L 型钢筋混凝土直立式等。现有防汛墙包括苏二期防汛墙,绝大部分为板桩骑跨式高桩承台结构,墙体结构本身稳定虽无问题,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板桩脱榫、漏土现象逐渐开始显露。当基础下存在渗水通道,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将会造成底板下基础掏空出现险情。同时,随着苏州河跨河桥梁建设不断进行,桥梁与防汛墙连接段未按规范施工,或以往桥台连接处因沉降不均、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了防汛墙的局部岸段渗透水现象日益明显。

现状苏州河下游段两岸,多为市政道路和居民小区,通行要求较高,地理位置重要,一般不适用于大面积开挖的修复方式,因此防渗技术需要施工简单、非开挖处置、干扰小的新技术。历年来防汛部门对苏州河频繁组织防汛抢险和除险加固工作,而苏州河现有防汛墙出现最普遍的就是渗漏问题,防汛安全直接影响到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 苏州河防汛墙渗漏概况

据统计,近两年苏州河市区段防汛墙渗漏整治共有41处。按影响类别,建(构)筑物跨河或穿河的部位渗漏最多,如桥梁跨河渗漏为35处,占85.4%,渗漏原因包括防渗设计欠考虑、结构相临接头处理不到位及不均匀沉降等;按渗漏位置,有变形缝渗漏、板桩与底板间渗漏、板桩之间渗漏和墙体渗漏等,其中变形缝处渗漏占结构性渗漏最多,其次是板桩间接缝处渗漏,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苏州河堤防结构性渗漏原因统计图

2 结构性渗漏分析与注浆方案设计

需从结构性渗漏出发,“对症下药”,消除苏州河防汛墙渗漏隐患。通过掌握防汛墙结构和渗漏机理,确定渗漏点,一个部位,一个渗漏点,一套布孔方案,一套注浆方案。采用“绣花针”功夫,创新技术应用,重点在技术方案设计,布孔、孔深、注浆压力等与土坝防渗注浆有所不同。本文通过针对四种不同的典型结构构成,分析渗漏机理,提出对应处置方案。其技术路线是:根据地面渗漏→查结构构成→渗漏形式判断→设计处置方案→高聚物注浆。

2.1 变形缝处渗漏

苏州河防汛墙一般每隔10~15m,就需要设置一道沉降缝(即永久变形缝,简称变形缝),据此,仅下游段两岸防汛墙就有变形缝约7000条,是苏州河防渗的关键部位。变形缝破损后,渗漏修复是难点也是关键点。

2.1.1渗漏位置和机理分析

防汛墙变形缝和止水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内容。变形缝将防汛墙分割为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沉降单元,可有效地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损害。但是变形缝两边的防汛墙,或防汛墙与桥台间的变形缝,两边沉降难以均匀一致,往往造成止水破损,在水压力作用下,河水沿着垂直变形缝向墙内渗流,如图2所示。当底板上的水平变形缝破损后,水在压力作用下沿着变形缝向底板上面渗水。穿过变形缝的渗水,一般表现在墙后人行道或路缘石处存在渗漏水。

图2 垂直变形缝破损后易发生渗漏

另外,新老墙连接处通常是变形缝,因不是同时施工,止水带无法正常设置,因此,也是渗漏易发部位。一般由于老墙底板较短,在高水位压力作用下通过底板下方进行渗透。例如,老墙保留段在桥台的两侧,若地下存在地铁或管线,则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应综合分析结构型式,摸清渗漏点,确定注浆位置和钻孔深度。

2.1.2注浆方法—导管注浆

变形缝有水平缝和垂直缝,发生渗漏均可采用导管注浆法,但布孔位置、孔深有所不同。对于垂直缝渗漏,可以采用在防汛墙迎水面水平布孔注浆方案,也可以采用水平钻孔注浆和墙后垂直钻孔注浆相结合的方案。对于底板上的水平缝,通常采用板上垂直钻孔注浆方案。

沿变形缝两侧交叉布孔,孔深要求穿透混凝土层,注浆孔距变形缝20cm,孔间距小于1m。在注浆孔内下注浆管,穿透混凝土层。高聚物浆液膨胀扩散,迅速充填伸缩缝孔隙,自内向外封堵渗漏缝隙通道。水平缝一般在渗漏处加密布孔,距离防汛墙500mm处开始布孔,两侧交叉布置,间距为800~1000mm,如图3所示。

图3 底板水平变形缝注浆布孔平面示意图(单位:mm)

2.2 板桩或墙体与底板相交处渗漏

苏州河下游段防汛墙多为高桩承台,桩基为前板后方的结构型式,板桩的临空面有3.0m左右。板桩数量多,受力复杂,是结构性渗漏的重点。

板桩或墙与底板相交处形成水平缝,两者不同的是板桩与底板相交的水平缝在底板下,而墙体与底板相交形成的缝在底板上。可以看出,虽均为水平缝,但位置不同,这就决定了需要采用不同的注浆方法,难易程度也不同。

2.2.1渗漏位置和机理分析

(1)板桩与底板相交处渗漏

预制板桩的桩头虽埋入底板内,但显然难以形成固结,只能是简支。受力分析表明,桩头嵌入底板,相交部位削弱了底板的整体作用,底板对桩头也难以形成握固作用;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桩头四周的混凝土极易发生塑形变形,或被压碎,如图4所示,从而降低了板桩与底板的连接,容易形成渗流。

图4 板桩与底板连接处易发生渗流

板桩头部的塑性变形,使连续拼接的板桩与底板相交处形成一道水平缝。其次,软土地基上的防汛墙,底板与地基常有脱开现象,一是当桩顶下沉量小于基底土的下沉量时,基底与地基就会脱开;二是由于桩基和土的共同作用、软土的固结沉降等影响,桩间土的沉降大于桩基沉降,基底与地基也会脱开,这种状况出现的几率很大,对防汛墙渗流稳定极为不利,既会产生渗流通道,同时,下沉的土体对桩基又会产生负摩擦力,也使桩基与底板间易于产生渗流。

板桩与底板相交处渗漏,可在苏州河低水位时,通过直接观察板桩和底板连接处进行判断。另外,苏三期标准段的防汛墙为高桩承台骑跨式结构,底板与下方老结构浆砌块石的交界面也是水平缝,容易形成渗漏。

(2)墙与底板相交处渗漏

早期苏州河防汛墙墙体为浆砌块石墙体,坐落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出现渗漏,原因是施工时交界面未处理好,从而形成水平缝发生渗流;此种墙体与底板相交形成的水平缝是在底板上。因为一般注射浆液易于向上扩散,不易于向下扩散,因此,此种水平缝形成的渗漏最难处置。

2.2.2注浆方法—导管注浆

(1)水平缝在底板下

板桩与底板相交形成的水平缝在底板下,注浆孔一般布置在防汛墙墙前、板桩之后,布孔间距为0.8~1.0m。注浆深度应根据渗漏情况确定,一般要穿过底板。根据不同的注浆深度,选用不同的钻孔机械,钻孔深至预定注浆点。钻孔与透水层平行、斜交或垂直相交。下注浆导管,在钻孔内插入注浆导管,注浆管长度接近注浆孔深度。通过注浆导管实施高聚物注浆,在透水层中形成连续的高聚物帷幕防渗体。

(2)水平缝在底板上

水平缝在底板上,此种渗漏最难处置,因为一般注射浆液易于向上扩散,不易向下扩散,新老挡土墙相交处,注浆难度大。一般可以采用反压导管注浆,即钻孔深至底板顶面,在钻孔内插入注浆导管至底板顶面,于底板顶面持续注浆,高聚物在管底连续向水平方向扩散,从而在透水层中形成连续的水平向的帷幕防渗体。

2.3 板桩间接缝处渗漏

苏州河下游段防汛墙多数为“前板后方”的高桩承台的结构型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为常用的桩型,在现场或工厂预制而成,运至现场定位后打入。板桩应用的数量多,施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板桩临空面高,既是受力构件,也是防渗屏障,由此,板桩间的灌浆、拼接等都是结构性渗漏的关注点。

2.3.1渗漏位置和机理分析

如图5所示,板桩上段为两根板桩的凹槽对拼,凹槽空隙一般用M10膨胀水泥砂浆灌满。但由于水下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凹槽内砂浆往往难以填满,或砂浆凝固收缩,因此,砂浆与凹槽存在渗漏隐患。而板桩下段为凹槽和凸榫对接,自然存在一道缝,当墙前泥面冲刷后下降后,潮涨潮落,墙后水就会从缝中挟带着泥沙流出。接缝特点为竖向缝,板桩存在散点漏洞或线型渗漏。

板桩间接缝处发生渗流后,高潮位时河水倒灌于墙后回填土,低潮位时回填土内的水又从缝内流出;潮涨潮落,将回填土不断带出,当墙后回填土的渗径小于渗径长度要求时,渗水就溢出地面。

2.3.2注浆方法—帷幕注浆

板桩间接缝处渗漏,可采用帷幕注浆法处置。注浆管、注浆孔和高聚物能准确到达土层中的设计堵漏防渗位置,高聚物就能在膨胀压力作用下劈裂土层进入土体孔隙,在土体中形成一个整体,并向周围扩展并挤密四周土体。若在注浆过程中连续提升注浆管,在注浆管底端就形成一系列“重叠”的泡沫体,从而形成连续的注浆体,达到防渗堵漏的目的。

2.4 墙体破损处渗漏

苏州河防汛墙的墙体多数为混凝土结构,少量为浆砌块石结构。前者发生渗漏通常是管道穿墙,或受地下障碍物影响所致;后者发生渗漏往往是施工质量有缺陷,或墙体变形所致。

2.4.1渗漏位置和机理分析

墙体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破损,为管涌状或散点式渗漏,前者渗流量较大,一般采用膜袋封闭注浆方法;散点式渗漏一般可采用导管注浆技术。

2.4.2注浆方法—膜袋封闭注浆、局部注浆

将捆扎好膜袋的注浆管和放入漏洞口内,再通过注浆管往膜袋内注射双组份高聚物材料,高聚物材料在膜袋内迅速膨胀固化,从而快速封堵涌水通道(漏洞),最后通过不带膜袋的注浆管,向涌水通道内注射双组分高聚物材料,高聚物材料在涌水通道内迅速膨胀并固化,从而快速封堵涌水通道。

局部防渗也可采用高聚物导管注浆技术。使用注浆导管,把高聚物材料注射到预定位置,利用高聚物材料的快速膨胀性特点,填充块石或土体中的空隙,挤密块石土体,并顺着裂隙,从内向外膨胀渗透,形成坚固、稳定和持久的防水层,达到防渗堵漏目的。对于墙体散点式渗漏,可采用局部注浆技术,每平方米选择2~3个点进行注浆,每两个点间距不大于500mm。

图5 板桩间接缝处易发生渗流

3 结论

本文通过结构性渗漏的提出,抓住了防汛墙渗漏的实质,分析了结构破坏的机理,有利于高聚物注浆技术在苏州河防汛墙防渗中的创新应用,结合工程实际、因地制宜,较好地解决了防汛墙结构性渗漏的修复。

猜你喜欢
高聚物板桩苏州河
基于高聚物动模量的两种试验及其外包隧道减震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板桩-冠梁协同支护作用机理
高聚物固化粉土的力学特性与固结机理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浅谈液压打桩锤进行U型混凝土板桩的施工
苏州河
考虑颗粒级配影响的高聚物改良钙质砂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增容剂对聚丙烯共混物性能改进的研究进展
双排板桩间土压力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水力冲沉板桩在钱塘江堤防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