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茂 郭闻钧 岑 映 方 芳 柴 玥
(舟山市图书馆 浙江舟山 316000)
舟山是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海岛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占舟山GDP的比重逐年加大,2018年,舟山市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了942.15亿元,占年度GDP的71.5%,接待旅游总人数6 321.4万人次,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54倍[1]。舟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来支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舟山市就下发了《舟山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以全域旅游模式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全景舟山”。方案明确指出要突出特色,整合海、岛、山、湾、城、村以及佛教、人文、风情等各种特色资源,确立符合海岛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海岛新模式,打造一批旅游示范海岛和特色主题岛屿[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地方文献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空间上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并在时间上形成了连续性,因此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和利用,对保存当地的人文记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献对旅游经济的助推作用则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历史的详尽性能为当地历史名胜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历代方志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载体,包含当地文物、古迹、特产、人物等综合信息,为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史料依据。二是地方文献中所体现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人文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信息支持。不同地域的地方文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
千百年来,舟山人民以海为生,生产生活处处体现与海洋的密切联系,这些风俗习惯以文字或口头传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如舟山渔民号子、舟山锣鼓、舟山民间传说等,构成了本地丰富而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因此,挖掘地方文献文化内涵对精品旅游路线的挖掘、文创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方文献与旅游经济的互动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开始寻求地方文献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途径。例如,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编制旅游文献目录索引、开展定题服务、建立旅游文献数据库等方式活化地方文献中旅游信息资源[3-5],以达到藏以致用的目的。在文旅融合的新环境下,各地图书馆界更是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如建设地方文献阅读品牌,开发实体文创产品,开展走读之旅等,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6-8]。
舟山市图书馆在立足本馆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别馆模式,开展了地方文献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实践探索。
2.1.1 旅游文献的整理
在对旅游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中,首先需明确旅游文献的定义和范围。从旅游学科范畴来讲,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等科目。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中与旅游有关的文献分类更是涉及十几个类目,与旅游相关的书籍可以归入F59旅游经济,G895野外活动,K919旅游地理、游记等,分散于各个类目中[9]。以便于查阅为原则,对馆藏的旅游文献按照主题重新分类整理。经过梳理后发现,地方文献中与旅游相关的文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见表1),将馆藏地方文献按照表1分类,进行删选和整理,编制《舟山旅游文献目录索引》,让读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旅游景观以及旅游业相关信息。
表1 馆藏旅游文献分类表
2.1.2 特色专题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搜集工作始终是馆藏资源建设的重点。在应搜尽搜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对特色专题文献的搜集力度。作为地方史料的重要补充,家谱在区域史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对本地历史文化人物考证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例如,民国期间修撰的永春堂《定海小沙陈氏宗谱》中明确著录了著名女作家三毛家人的世系、字辈,进一步证实了三毛祖籍定海小沙的事实。对本地名人家谱的深度研究,可以为以名人效应为主导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合理性依据。同时,随着乡村文化的振兴和谱牒文化的兴起,家谱更是成为修建家族祠堂、撰写家谱不可或缺的资料。意识到家谱在地方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舟山市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间家谱的地毯式的搜查工作,共搜集整理了舟山新旧家谱150余种,涉及姓氏64种,编辑了《舟山家谱书目提要》一书,填补了舟山家谱目录索引上的空白。
文旅手绘地图作为旅游地图的创新形式,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019年,舟山市图书馆通过上门收集、网络购买、联络员上缴等方式,集中开展了舟山文旅手绘地图的搜集,共搜集到舟山各旅游景点手绘地图36种,丰富了地方文献馆藏。
2.1.3 城市影像的收集和保存
城市影像是公共记忆的载体,保存城市影像既是对昨天的记录与反映,也是对今天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明天的规划与设想。做好城市影像保存工作能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加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借鉴。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城市的众多区域面临着改建或拆除,城市影像的记录显得尤为迫切。2017年,舟山市图书馆启动了“留存城市记忆 见证新区发展”城市影像保存计划。联合本地的文史专家对各县区的小岛、村庄、老街巷、传统民居等进行摸底调查,选取有历史人文价值和海洋特色的地区,通过对外征集、自主拍摄、购买服务等形式征集影像资料。第一阶段已结束岱山区域的影像拍摄,并制作完成“岱山映像”系列短片。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能起到保护珍贵地方文献的作用。由于受人力、经费、文献类型等制约,地方文献的数字化需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在选题上要突出地域特色并兼具一定的经济效应。
舟山历来以“海天佛国”著称,普陀山是舟山唯一一个国家5A级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佛教氛围浓厚。舟山的旅游文化与普陀山佛教文化息息相关。2016年,在馆藏普陀山观音文化专题文库的基础上启动了普陀山观音文化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该库收录历代普陀山志书、书画摄影集、佛事庆典等纸质文献94种、106册,影像文献30种,无论是游客、旅游从业者,还是研究学者都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料信息。
随着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实现馆藏特色专题文献的数字化,例如建立“三毛专题文学库”,对馆藏的三毛作品、三毛传记资料进行分类展示;建设“舟山家谱书目数据库”,实现家谱数据的资源共享,为广大市民寻根问祖、修谱撰谱提供真实详尽的资料。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内最本土化的馆藏资源,如何利用和开发地方文献,宣扬当地特色文化、进而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的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内的深入应用,各地图书馆积极寻求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以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文脉”为例,在传播媒介上,整合了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与微信、网络、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扩大了传播效应;在推广形式上采用了读者交流、真人图书、实地访游等活动,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
2017年,地方文献部借助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阿拉舟山人”地方文献专栏,通过介绍地方文献特色馆藏资源,让更多市民读者了解本地历史人文。2019年,又结合文化旅游的主题,开设了“游在舟山”专题,陆续推出了“人文定海”“山海普陀”“仙岛岱山”“岛城嵊泗”“韵味乡村”等栏目,介绍舟山各县区特色旅游景点书籍,使读者能在书中体验悠久的历史人文、独特的海岛风情,实现诗与远方的融合。
旅游地图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除了内含丰富的旅游信息外,还兼具较高的收藏价值。以宣传舟山旅游风情为目的,利用馆藏的旅游地图,举办以“手绘看舟山”为主题的舟山旅游地图展,采用“线上+线下”双展览模式,并在嵊泗县图书馆、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进行巡展。趣味横生的手绘地图不仅能使参观者领略海岛独特的风景地貌,激发参观者前往旅游的兴致,还能在参观的同时,通过扫描地图上的二维码,关注旅游公众号,及时获取旅游信息,促进旅游景点的宣传。
图书馆特色人文空间的打造,不仅起到知识传播、社会教育的功能,更能彰显图书馆作为文化集萃地的地标作用,成为游客的旅游打卡之地。以发扬东海革命精神、见证舟山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为目的,舟山市图书馆在四楼专题文献区设立了“东海小小图书馆”展区。展区分为墙体展区和图书陈列区两部分。墙体展区以时间为序列,展示“东海举烽火”“抗日做先锋”“投身新四军”“功名载史册”四个历史阶段,体现“小小图书馆”的革命历程。图书展区陈列了“定海小小图书馆”遗留革命历史文献46种,50册。
东海小小图书馆成立之初得到了舟山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积极响应,陆续收到舟山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同志捐赠的图书100余册、书画作品10余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自东海小小图书馆开馆以来,多次接待了舟山新四军研究会、舟山退休老干部团体、舟山中小学生暑期实践团等参观团体,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市民读者的爱国情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献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舟山市图书馆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对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足,亟待进一步的实践。
3.1.1 主动融入的动能不足,文献利用率低
首先,地方文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各家图书馆收藏和保存的重点,“收藏、整理、研究”一直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核心,由此形成了地方文献重馆藏建设轻宣传推广的工作模式。大部分的地方文献除供本地文史学者研究外,平时鲜有人问津,造成了地方文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其次,在文旅融合的新环境下,地方文献馆员缺乏旅游学科方面的必要知识储备,对文献中的旅游信息资讯不能进行充分的提炼。再者,缺乏与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等机构的有效沟通渠道,无法深入调研其服务需求,导致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资讯,或出现提供的信息与对方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了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的基础不牢固,服务旅游经济的动能不足。
3.1.2 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
从现阶段来看,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的手段相对单一,主要围绕馆藏资源开展参考咨询、阅读推广服务。宣传推广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为主,在空间上局限于馆内服务,不能充分运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其次,文旅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效果,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统一。而当前地方文献部门与馆内和馆外的合作不够畅通。馆内没有与其他部室形成工作联盟,馆外没有与旅行社、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旅游部门建立合作平台,难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统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使其在服务的可持续性上受到影响,上述因素导致了地方文献难以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3.2.1 转变思路,主动服务景区建设
在文旅结合新形势下,图书馆需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职责,打破思维定势,积极寻求新的服务空间,由等读者上门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
以舟山市下辖的定海区为例,经过调查发现,截至2019年,定海区有农渔家乐项目72家[10],其中具有品牌效益的有南洞艺谷、东海大峡谷生态森林公园、册子月亮湾、金塘李子苑等少数几家,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化、景区项目同质化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需立足和顺应乡村自然地理风貌,挖掘当地独特的生态文化特征,积极践行“乡村旅游+文化”的互融发展理念。地方文献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可以提炼本土文化元素作为提升旅游产品的切入点,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馆员可以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定海区各乡镇旅游景区的旅游信息需求进行调研。重点结合当前改造项目,如马岙博物馆改造、三毛文化村乡村振兴项目,梳理馆藏资源、列出服务清单,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2.2 藏以致用,深入挖掘文献价值
舟山自古以来是风景旅游胜地,地方文献收藏的不同时期的志书中对本邑的“山川、形胜、古迹、建筑”等方面有详细的记载,如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三为山川、形胜,清光绪《定海厅志》专门列有营建、祠庙、物产、杂志古迹篇,为古城修复、历史遗迹的考证、人文景观的设置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又譬如馆藏的1911年版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所著的《普陀山》一书,内含208张照片、32幅插图,精确绘制大量普陀山寺庙的建筑图纸,这些文献为普陀山古建筑群的修缮与保护、观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依据。
地方文献部可以与文物保护、旅游管理、城市规划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为其进行定题参考咨询服务,进而为旅游规划的制定、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以及后期的宣传和拓展提供可靠的信息资讯。同时这些部门编写的旅游规划、方案、研究报告又能以二次文献的形式充实旅游文献资源,丰富馆藏。
要实现地方文献文旅融合的品牌效应,必须要整合馆内外资源,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实现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首先需整合馆内资源,例如借助“舟山地方文献中心”专家团队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舟山地方文献中心”是舟山市图书馆与本地高校共同建立,主要从事舟山古籍文献、乡土文化、地方名人等方面研究的学术机构。团队成员来自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学院以及本地文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深谙本土文化。图书馆既可以邀请专家开展以舟山旅游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也可以在微信、网络等自媒体平台上开设“专家带你游舟山”栏目,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人文价值。其次,与旅游机构、博物馆、文化馆等馆外文化旅游部门合作,开展“走读舟山”活动。例如根据馆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设计非遗之旅,向游客宣传本地民间技艺与生活风俗。最后需加强微信、QQ、网站等自媒体平台的推荐力度,建立与读者交互的媒体平台,让更多的读者熟悉地方文献,进而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彰显了城市发展的人文底蕴。在文旅融合的环境下,地方文献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的主体,要利用文旅融合的契机,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助力旅游产业的路径和渠道。加强地方文献的宣传和推广,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切实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和社会关注度,进而创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地方文献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