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鲉形目棘鲬属一新纪录种
——丝鳍棘鲬

2021-02-03 10:19阎珂鸣陈春亮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锯齿鱼类

阎珂鸣,林 坤,陈春亮,侯 刚,王学锋

(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广东,湛江 524025;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524088)

棘鲬属(Hoplichthys)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棘鲬科(Hoplichthyidae),该属鱼类主要栖息于西太平洋之印度洋50~1 500 m 的大陆架和大陆架斜坡,目前文献记载有效种15 种[1-3],其中中国记录有4种:黄带棘鲬(Hoplichthys fasciatusMatsubara,1937)、短指棘鲬(Hoplichthys gilbertiJordan and Richardson,1908)、小鳍棘鲬(Hoplichthys langsdorfiiCuvier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1829)、大鳍棘鲬(Hoplichthys reganiJordan,1908)[4-6]。

2019 年4 月,在海南岛东部大陆架斜坡区采集6 尾鱼类样品,根据文献[7-11],其为丝鳍棘鲬(Hoplichthys filamentosus),该物种在中国未见报道。笔者记述其形态特征,旨在厘定中国南海海域棘鲬属的分类,为中国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采样网具为单船底拖网,上纲长44 m。采样地为海南岛东南部(19.41° N,113.47° E)。样品编号后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鉴定。

1.2 形态学测量

参考Hubbs 等[12]方法对样本各性状进行测量、计数。用游标卡尺测量体宽、体高、体长、头长、头高等36 项性状,精确到0.1 mm;对样本的鳍、侧线骨板、鳃耙、头棘等可数性状进行计数,并详细描述头棘;描述冰鲜状态的样本体色和斑块。根据文献[7-11]鉴定至种。标本保存于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2 结果与讨论

2.1 形态特征

所获标本体长 195.0~ 295.0 mm,其中NH1904001 与 NH1904003 为雄性,其余 4 尾NH1904002、NH1904004、NH1904005 与NH1904006为雌性(图1)。头部特征见图2,可量性状见表1。

背鳍VI,14~15;臀鳍17;胸鳍13+ⅲ;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骨板27。鳃耙2+11~14。

体长为体高13.6~16.4 倍,为体宽6.2~6.3 倍,为头长2.8~3.5 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7~4.4 倍。头长为吻长3.0~3.2 倍,为眼径4.1~5.8 倍,为眼间隔9.5~13.6 倍,为眼后头长2.2~2.3 倍,为上颌长2.6~3.0 倍,为尾柄长3.4~5.4 倍,为尾柄高14.1~18.7 倍,为胸鳍长0.9~1.2 倍、鳍基底宽4.7~5.3 倍、第一游离鳍条1.5~1.8 倍,为腹鳍长1.9~2.3倍、鳍棘3.8~5.1 倍,为尾鳍长1.8~2.3 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4~4.3 倍。

图1 丝鳍棘鲬的雄性和雌性样本Fig.1 Male and female samples of 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背缘低平,腹缘平直。躯干前半部稍高,胸鳍基部处体高最高,躯干短。尾长约为躯干长3.6~ 4.6 倍。尾柄细小,约为尾柄高的4 倍。头中大,平扁,前部略圆,后部宽大,头背缘低斜,腹缘平直。吻长约为眼径的2倍。鼻孔2 个,分离约在吻部中央。眼较大,椭圆形,眼球高达眼背缘,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1.4 倍。相比同科鱼类眼间隔较大,眼径约为眼间隔的2.4倍。口中大,端位,口裂低斜,口裂长约为头长0.3倍。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部分露出,伸达眼前缘下方。上唇薄,下唇厚。上下颌骨、犁骨、颚骨均具绒粒状齿,上下颌骨均具齿且在中部均不愈合;左右犁骨齿愈合,呈“人”字形;颚骨齿位于犁骨齿后方,呈“八”字形。舌宽薄,游离,前端截形,中部微凹。鳃裂宽大,背部具1 个卷孔;第4 鳃弓后具1 裂孔。鳃盖膜分离,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鼻棱短小,具有小棘,鼻棘无。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1 和第2 眶下骨,眼后方具第3 和第4 眶下骨,无第5 眶下骨。眶前骨具8 条棱,眶前骨最外侧具2 棱,锯齿棱26 棘,棱23 棘,前1 棘强大,伸向吻端,后2 棘稍弱小,伸向外侧;头腹缘侧3 条棱,其中2 条强锯齿状,另一条光滑;头侧向后延伸3 棱,其中强锯齿棱2 条,无锯齿棱1 条,锯齿棱前端各具3 齿。第1 眶下骨具7 棱,腹侧4 棱,头腹缘侧2 棱,2 棱后端均具向后强棘,上侧1 棱。第2 眶下骨具3 强棱棘,上侧2 棱,后方具棘突。头腹缘1 侧棱,具16 棘,前3 弱小。第3 眶下骨具中心辐射状排列的弱棘棱。第4 眶下骨具辐射棱。中筛骨具2 对纵棱,具小棘,前端叉状,位于眼间隔前方。眼间隔浅凹沟状,眼后无凹洼,眶上棱具棘,眼间隔间具6 对额棱,前半部1对棱,各具5 小棘;后部5 对棱,光滑。顶枕部粗糙,具辐射状棱棘多条,从眼后至骨板,较低平,后颞颥棘2,肩胛棘1,顶棘1 对,眼后棘2 对,胸鳍上方具1 肱棘。前鳃盖骨具3 锯齿棱,最后1棘极强大,短于眼径,向后上方稍弯,鳃盖骨具10棱棘,其中2 棱强大,且各具有1 向后棘。

图2 丝鳍棘鲬头部(背面观)Fig.2 Dorsal illustration of the head of 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表1 丝鳍棘鲬属样品可量性状Table 1 Measurable parameters of the 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samples mm

续表1(Continued)

体侧具1 纵列骨板,每1 骨板具1 斜行锯齿和2 棘,上棘强大,下棘隐没。每骨板上皮肤均有圆形开口,使部分骨板裸露。头部、体侧及腹面均无鳞。无侧线。

背鳍2 个,间距小于眼径;第1 背鳍短小,起点位于鳃盖骨膜后端上方,第1 鳍棘较长,略短于第2 鳍条,第2~4 鳍棘约等高,第5~6 鳍棘短小;雄鱼背鳍较雌鱼高,且雄鱼鳍棘有延长。第2 背鳍长、大,其基底长约为第1 背鳍5 倍,最后一枚鳍条从根部分2 枝,雄鱼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底,雌鱼不伸达,雄鱼第3~13 鳍条极延长,呈丝状。臀鳍低、长,起点与第2 背鳍起点相对,其基底长于第2 背鳍,最后一鳍条也从根部分2 枝。雄鱼胸鳍较宽短,无延长鳍条;雌鱼胸鳍中部具2~3 延长鳍条;下方具3 游离鳍条,胸鳍侧游离鳍条最长,且短于胸鳍。腹鳍较短,前胸位,鳍棘长为最长鳍条的1/2,内侧鳍条最长,短于胸鳍,不伸达肛门。尾鳍截形,略圆突,鳍长为头长的1/2,为体高的2.4 倍。

体腔小,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较短,多次盘曲。幽门盲囊细小,3 个。无鳔。

体淡红色,偏黄,具不明显横纹和淡黄色斑点。体侧第1 背鳍中部,第2 背鳍第3~6、7~9、13~14鳍条等处下方各具1 横纹。第1 背鳍分布黄色斑点,有黑边和黑色小点。胸鳍具黑色斑点。第1 背鳍中部分布黄色圆斑,每1 鳍条根部具黄色圆斑。腹鳍白色,无斑纹。臀鳍无明显斑纹。尾鳍后缘具黑边,中部较随机分布黄色圆斑,下叶颜色较深。

2.2 生态习性、经济价值与分布

暖水性海洋鱼类,小型,体长195~295 mm。常栖息于水深300 m 左右的海域底层,可爬行。多以深海虾类为饵。在南海底拖网渔获物中不常见,产量甚少,经济价值低。

分布于西太平洋至澳大利亚海域。

2.3 中国分布种的分类检索

棘鲬属鱼类主要特征:体延长平扁;头部宽平粗糙,棱棘发达;口宽大,上下颌骨、犁骨具绒毛状齿;胸鳍下方具3~4 游离鳍条;背鳍2 个分离,第2 背鳍约于臀鳍相对;体侧骨板一纵列,每一骨板具1~2 强棘,且体表无鳞;第5 眶下骨消失,与鲂鮄科鱼类(Triglidae)相似。至此,棘鲬科在我国共5 个有效种(包括新纪录种丝鳍棘鲬)。综合现有资料[1-11],编制如下检索表。

中国棘鲬属检索表

猜你喜欢
锯齿鱼类
伤口多了就是锯
猛犸杀手——锯齿虎
伤口多了就是锯
伤口多了就是锯
鱼类运动会
鱼类的歌声
引发海啸(上)
伤口多了就是锯
趣味数独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