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地质科技论文的编辑实践,总结出地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标题、原始资料、语言文字、地质插图四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探究提高地质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途径,即野外地质科研人员应通过日常积累、勤学苦练、投稿前多读多改等途径不断提高地质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地质科技论文;常见问题;改进途径
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225-03
地质科技论文是通过书面的形式总结野外地质现象和科学规律、阐述地质科学问题等研究成果的研究性论文[1]。地质科研人员可通过发表地质科技论文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推广和宣传项目及研究成果。此外,地质科研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2]。因此,撰写高质量的地质科技论文是从事地质工作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近年来,地质科研人员撰写和发表的地质科技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明显提升。然而,笔者在处理来稿时发现,一些稿件尤其是基层地质队的野外一线人员的来稿,必须重新整合、修改结构甚至基本资料后才能使用,这说明部分野外一线科研人员对地质科技论文的撰写缺乏相关经验,对地质科技论文的质量要求了解不够。文章结合地质科技论文的编辑实践,对地质科技论文在标题、原始资料、语言文字、地质插图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广大作者、业界同人共同探讨,旨在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地质科技论文特点
与其他学科的科技论文一样,地质科技论文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3]、创新性或独创性[4]、理论性或学术性[5]、规范性和可读性[6]、逻辑性和有效性[7]等特点。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地质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这源于地质科技论文是以真实记录和总结地质工作实践过程、表述和论证并传播地质科学为主要职能。理论性或学术性是地质科技论文的本质,必须以较专业的地质学理论和野外实践知识揭示地质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规律。此外,地质科技论文还必须在重复工作的研究区和二次资料的开发中有所创新,因此,创新性也是地质科技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地质科技论文写作常见问题
(一)论文标题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标题是对一篇论文重要观点的基本概括,是读者窥视整篇论文的窗口和检索论文的标识[8]。好的标题不仅能对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决定着论文的研究范围和论述结构。但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部分地质科技论文的标题存在不新颖、过长、定调太高、笼统、口语化等常见问题,不但无益于读者记忆和检索,而且无法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论文标题不新颖、千篇一律。一些地质科技论文的作者习惯使用“浅析”“初探”“试论”等谦虚词语,或“地质意义”“地质特征”“研究探讨”等常用词语。如果过多使用这些词语,不仅容易掩盖标题表达的亮点,而且容易给读者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例如,一篇题名为《××矿田××断裂浅析》的稿件,论述了××矿田××断裂具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的新观点,但事实上针对该断裂的论述性文章已有许多,此时再用“浅析”已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建议将标题改为《××矿田××断裂新解》。
2.论文标题过长。有些作者想要尽可能地在标题中体现论文全面的内容或观点,导致标题过长,这样既看不出标题的表达特征,又分不清表述范围。例如,《××盆地××地区××凸起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成藏因素研究》,该题目着实冗长累赘,建议改为《××盆地××凸起石炭系-白垩系油气藏成藏因素研究》。此外,面对无法简化的题目,可采取添加副标题的做法对主题进行引申、解释。例如,《郯庐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演化与邻区成矿作用:从年代学资料得到的启示》,从标题可知此文是从年代学角度论述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金、铁矿集区(带)的成矿作用,冒号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标题定调太高,与文章内容不符。有些论文的标题定调太高,如《我国地质工作进展及趋势》,标题很宽泛,但从论文内容看,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空洞,缺乏自己的见解或有些见解缺少理论支撑,因此这类稿件很难被采用。还有一些来稿的标题与文章内容不符,例如某稿件中只是用一些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数据和图片来判别岩石的形成环境,而论文标题却是《××地区构造演化特征》,显然题不对文。
4.标题太笼统,论述对象和范围划分不清。如《地质调查工作进展与展望》,“地质调查工作”的表达宽泛,该工作究竟是指全球性的还是仅限于国内的?就国内而言,是指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或是专业领域的?均没有交代清楚。
5.口语化现象明显。如《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讨论》,该题目口语化明显,应使用书面语,建议改为《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再如《××盆地红层的划分与时代》,“红层”是地质学界的习惯称谓,是口头语而不是学术用语,建议将“红层”改为“中(新)生代××群(或组)地层”。
6.语言不规范。部分论文标题存在明显语病,可用可不用的词语、重复的词语时常出现。如《××省干热岩研究和××省××地区发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前景分析》,该题目存在明显语病,分不清谓语究竟是哪一个,且“××省”重复出现。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和“××地区”广为人知的特点,可将标题改为《××地区发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前景》。
(二)原始资料
学术刊物是学术性、提高性读物,是重要成果的科学记录,不是刊登知识性、讲座性、通俗性文章的园地。因此,地质科技论文没有必要对一些常识进行过多介绍,没有必要回顧研究历史,更不用重复论述常用工具书或教科书上的知识。正文没有紧扣主题、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是来稿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作者把人所周知、可有可无的材料全部填充到论文中。如某文主要论述某铜矿床磁铁矿矿物化学及成因,但一些不必要的矿区历史、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占据了一大半篇幅,核心内容显然偏离了磁铁矿矿物化学和成因,即便资料再丰富,不删改也是无法发表的。
此外,还有一些稿件直接裁取或拷贝地质调查报告,把报告中一些不必要的立项背景材料、历史回顾、无代表性的数据、图表等不加筛选地放到论文中。不可否认,地质调查报告中有充足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但地质调查报告与地质科技论文是有差别的。地质科技论文以探讨研究结论或见解为目的,而地质调查报告以论述项目进展为目的;地质科技论文发表在相关科技期刊上,而地质调查报告是呈送项目主管机构的材料;地质科技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体,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论述,而地质调查报告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需要如实阐述地质项目进展状况,通常不需要理论论证;地质调查报告涉及面较广,应做到面面俱到,而地质科技论文只需报道新发现、新认识和新进展,图表要有所取舍,内容材料要精心缩减。
(三)语言文字
地质科技论文的内容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因此作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衡量论文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9]。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地质科技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时常出现一些普遍性错误。
1.论文时常出现词语使用错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句之间相互矛盾等问题。如“××山中段震旦系下部盖帽白云岩发现,空间上具有延展性”,该句语句结构混乱,应改为“在××山中段震旦系下部发现了盖帽白云岩,其在空间上具有延展性”。还有一些论文常将动词功能减弱,如“对……进行了研究”,应改为“研究了……”。
2.论文出现错字、别字。如将“覆盖”写成“复盖”、“的、地、得”误用、“石炭纪”的“炭”写成“碳”、“晚白垩世”写成“晚白垩纪”、“古(新)元古代”写成“早(晚)元古代”。尤其是年代地层(界/系/统/阶)与地质年代(代/纪/世/期)术语的误用最为常见。如“侏罗系××组”,其中的“侏罗系”是年代地层单位,指时代属于侏罗系的各类地层,而“侏罗纪”指××组的地质年代单位,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正确性。
3.论文语言文字出现啰唆、重复、口语化的问题。如“逐渐被学者们重视起来”应改为“逐渐被学者们重视”。再如“分布在××西段××组顶部的不整合面为一大的区域不整合面”,应改为“在××西段××组顶部有一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
4.标点符号的应用不尽人意。很多论文的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以及书名号、单/双引号等使用不当,有时不该断句的时候断开了,该断句的时候却不断。如“与成矿有关的岩石是:英碱正长岩”,该句中的冒号显然是多余的。
(四)地质插图
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特征,若用文字论述可能需要很长的篇幅,并且读者未必能对研究区的地质特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地质图则能够更形象、集中地体现某个研究区域的野外现象或地质特征,因此地质科技论文中通常会插入区域地质图或构造地质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有清晰形象的认识。在众多来稿中,笔者发现地质图或其他地质插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1.图面内容取舍不合理。一般来说,一张完整的地质图能够全面反映研究区域的全部地质内容。由于每篇论文要讨论的问题和研究目的不同,地质图的图面内容取舍也不同。那么为了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应删去与文章主旨无关的元素。然而,目前不少作者直接将地质图缩小插入文中,没有进行合理取舍,导致图面内容模糊,达不到出版要求,并且由于图文不一致难以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2.字体、字号不统一。比如,地质学中的岩体和岩脉通常用斜体希腊字母表示,常见的错误使用的是正体写作。此外,岩体和岩脉还需注意地质代号的正确标注,如地层的标注为“时代+地层代号”,岩体为“岩性+时代”。
3.线条不易区分。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插图,地质图表达的内容更广泛,图面涉及的关系更复杂,图中的线条应易于区分。比如,地质图中常见的断层规模越大,其对区域的影响越大,然而在一些地质图中,断层通常不区分规模,要么采用较粗的线条,要么采用较细的线条,使读者无法根据图上线条的粗细判断断层的地质作用,且一些地质图图面各种线条混杂在一起,影响美观。
4.喧宾夺主。地质图上还时常出现一些不重要但必须标注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是必须的,但是也应做适当处理。比如河流,相对于地质图表达的其他特征而言是略弱的,标注的颜色就应该淡化。
5.图例与图面内容不一致。图例是地质插图,是地质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解读图面内容的。因此,图例要与主图内容保持一致,既不能不全面,也不能太多、太杂。
三、提高撰写地质科技论文水平的途径
(一)日常积累
地质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培养多看、多想、多问的习惯,持续不断地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文字描述。此外,地质工作者还需养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习惯,日常注意多思考某一地质现象中不同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多联想不同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学会触类旁通,把野外地质现象与室内研究、测试数据结合起来,寻找内在规律,针对不确定的问题应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
(二)勤学苦练
撰写地质科技论文,应突出科技论文的特色,应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特点。因此,地质工作者平日要多看一些相关研究领域内优秀同行的专业学术论文,学习写作要领和语言特点。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做有心人,勤学苦练、厚积善悟,才能熟能生巧、下笔有神。
(三)投稿前多读多改
地质科技论文要求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撰写要求较高,尤其是论文标题、原始资料提炼等,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断斟酌和完善。初稿完成后,要通读几遍,仔细斟酌语言文字,避免出现任何病句和错别字,确保语言文字的严谨性、通顺性,确保专业术语全文一致;要敢于删改,不断提炼,可将修改稿发给其他作者通读、修改,消灭错误;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力求精益求精。
四、结语
总之,地质工作者在从事繁忙、艰苦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要将项目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及时整理成文章并公开发表,向社会推广、宣传科研成果。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地质科技论文写作水平,通过借鉴专业地质科技论文,分析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改进举措,让撰写的地质科技论文更严谨、简练,逻辑性和可读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王传泰.地质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J].地质找矿论丛,2013,28(1):158-166.
[2] 于兴河,郑秀娟.地质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J].中国地质教育,2005(2):19-23.
[3] 舒子亨,陈汝娟.科技论文的特征和写作[J].内蒙古水利,1996(2):45-55.
[4] 邓丽洁,王丽萍,阎宁.如何提高论文投稿的命中率[J].健康大视野,2007(7):58.
[5] 苗绍慧,黄中艳,王灿宇.科技论文的基本特性及其撰写与创作要点[J].中外企业家,2013(7):145-147.
[6] 赵秀珍,印莉娟.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0-92.
[7] 蕭忠敏.关于科技论文的写作[J].炼钢,2005,21(1):58-61.
[8] 温冠男.论文题目的撰写[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55.
[9] 赵庆.地质科技论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几个要求[J].地质找矿论丛,2013,28(3):493-498.
作者简介 谭桂丽,硕士,编辑,工程师,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出版、学术期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