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军
【摘要】拓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够引领学生更为通透地理解知识,更为熟稔地运用知识。但是,部分教师在拓展过程中忽视了拓展的“度”,使拓展流于形式。本研究认为,有效拓展一定要把握其“深度”“广度”和“限度”。唯有如此,才能够彰显生本理念、凸显主动乐学、体现减负增效,才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拓展;深度;广度;限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088—03
无论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对课堂的有“度”拓展,都显得极为必要。拓展能够将教材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禁锢的思维自由化,也让课堂枯燥的活动趣味化。但有效拓展必须有“度”,必须是秉承生本理念、彰显主动乐学、体现减负增效的有“深度”、有“广度”、有“限度”的拓展。如此拓展,才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品质”。
有效拓展,必须是一种有“深度”的拓展,是一种彰显生本理念的“恰好”,有助于学生挖掘思维潜力、活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关联新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数轴”这部分内容时,在拓展运用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让学生描述数轴上的动点,第二项是让学生确定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三项是让学生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利用数轴化解绝对值。
显然,本堂课拓展环节的这三项内容,犹如一道阶梯,能够引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探究,从考查学生对数轴知识的理解转向对数轴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第三项拓展内容,将数轴知识与之前学习过的有理数、绝对值等相关内容联系在了一起,有助于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当然,在“深度”拓展中需要把握其原则与“度”。同时,还要实现纵向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且这里的“深度”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难度以及学习的层次上。同时,在拓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任务,实现纵向拓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性知识。此外,从新课标的方向分析,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思考、分析、探究,所以在“深度”拓展中,要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
有“品质”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乐学、思维张弛有度、练习难易适中的课堂[1]。为了打造这种有“品质”的课堂,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卓有成效地拓展课堂的“广度”。有“广度”的课堂,能够贯通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能够打通学科教学之间的固化壁垒,能够突破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局限。这种有“广度”的拓展,能够让学生原本狭窄的知识理解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能够让学生将貌似零零星星的知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关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效益。有“广度”的拓展,必须横向拓展[2]。教师要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出发进行横向拓展,寻找到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内容以及跨界联系的知识点。如,在完成基础性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并强化练习,实现横向迁移,如此可以为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广度”拓展中还要实现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值得思考且正在经历的数学问题融入到教学之中,实现生活与数学的有机融合。
以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拓展性练习:练习一:小芳的叔叔承包了一个长方形鱼塘,已知该鱼塘的面积是48平方米,其对角线的长度是10米。小芳的叔叔想要给鱼塘建造围栏,问至少需要购买多少米围栏网?这道拓展练习题目,将长方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与勾股定理的知识联系到了一起。练习二:在某建筑物A处有一个标志物,A距离地面9米,在距离建筑物12米处有一个探照灯B,该灯发出的光正好照射到标志物上,则探照灯B距离标志物A有多少米?这道拓展练习题目,打破了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了学生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些与勾股定理知识相关的变式训练,有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局限。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拓展,既不能够超越课程标准的“限度”,也不能够超越学生认知的“限度”,还不能够超越课堂时间的“限度”[3]。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品质”。
1.不超越课程标准的“限度”。课程标准是教材内容的统领,因此,拓展必须是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的适度拓展。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拓展,一定要守好课程标准这个“底线”,绝对不能够为了拓展而拓展,而将一些超纲的内容融入到拓展运用环节之中。在初中数学拓展运用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够守好课程标准这个“底线”,那么,就能够明显降低拓展的难度,把握拓展的准度、提升拓展的效度,就能够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以教学“有理数的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拓展运用环节,笔者不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有理数乘法算式,如,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正数乘零、负数乘零、正数乘1以及負数乘1等,还设计了一些因数相同的有理数乘法算式。显而易见,无论是拓展运用环节中形式多样的有理数乘法算式,还是拓展运用环节中因数相同的有理数乘法算式,都是在课程标准之内的有“限度”的拓展。尤其是对因数相同的有理数乘法算式的拓展,不仅提升了本节课教学的高度,还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乘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2.不超越学生认知的“限度”。在拓展运用环节,无论是知识的拓展,还是能力的拓展,都必须要把握好学生认知的“限度”。如果教师设计的拓展运用内容超越了学生认知的“限度”,那么,这些拓展运用内容就会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瓶颈,以及他们进一步运用知识的障碍。因此,在设计拓展运用环节时,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怎么又不够用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能够恰如其分地在学生认知的“限度”之内适度拓展,笔者对学生的实际学情,或已有认知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调查与了解。通过调查与了解,笔者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自然数、小数、整数和分数。进入初中,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的过程中,因为数不够用了,所以引入了负数的概念。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发现,数又不够用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了“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因此,在拓展运用环节,笔者设计了一项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已经学习过的自然数、小数、整数、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进行分类。
很显然,本节课中的这些拓展运用内容,是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实际水平精心设计的。这样的拓展,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负担,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益,让学生对各种数有更为清晰、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翔实的认识与理解。
3.不超越课堂时间的“限度”。拓展运用,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是引领课堂从风平浪静走向波涛壮阔的一座桥梁。因此,课堂教学中拓展运用,一定要把握时间的“限度”。一旦课堂拓展运用超过了时间的“限度”,那么,势必就会“挤占”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整个课堂教学的秩序就会被打乱,课堂的效益就会直线下降。此外,在拓展运用环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一些课堂练习,还要启迪学生围绕这些课堂练习展开深入浅出的思考。如此,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将拓展运用的作用最大化,让拓展运用真正成为减负增效的催化剂。
例如,为了确保课堂拓展运用环节不超越课堂时间的“限度”,教师不仅要在拓展运用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心思,还要对课堂拓展运用环节进行充分预设。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对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课堂拓展运用环节进行“取舍”,保留一些省时高效的拓展运用环节,舍弃一些耗时低效的拓展运用环节。如,教师可以将一些计算量大的拓展运用练习舍弃,保留一些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拓展运用练习。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一定要有“度”,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还要有“限度”。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拓展运用环节中彰显生本理念、凸显主动乐学、体现减负增效。与此同时,初中数学课堂也就会更加有“品质”。
[1]薛永飞.有效拓展讓数学课堂走向深刻[J].广西教育,2016(09):42-43.
[2]江婤萍.拓展数学课堂的“度”,让数学更有生命力[J].都市家教月刊,2015.
[3]黄玉珠.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适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