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后出血预防方案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中的应用比较

2021-02-02 05:20王佳斌
当代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进针宫腔瘢痕

王佳斌

(沈阳市妇婴医院妇产科,辽宁 沈阳 110011)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手术或肌壁间肌瘤剥除术后的子宫,由于手术对产妇子宫肌层造成损伤使子宫弹性变差,当产妇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术时极易造成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身心健康,影响其预后[1]。临床常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但其半衰期较短,且产妇因个体差异对缩宫素敏感性各异,单独使用效果欠佳[2]。手术缝合技术对减少术后出血具有一定作用,传统B-Lynch缝合术虽可通过压迫促进子宫收缩,达到止血效果,但其无法有效缩短子宫下段长度,子宫收缩效果不显著,导致止血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手术缝合技术的改进,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术因操作过程简单易行,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在剖宫产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产后出血预防方案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80 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出血预防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年龄24~38 岁,平均(31.24±4.57)岁;孕周37~41 周,平均(39.02±0.85)周;初产妇7 例,经产妇33 例。观察组年龄23~39 岁,平均(31.35±4.61)岁;孕周37~41 周,平均(39.09±0.88)周;初产妇9例,经产妇3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瘢痕子宫相关诊断标准[3];②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严重妊娠期高血压者;④血液系统疾病者;⑤传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均行剖宫产术,对照组行常规缝合,采用0号可吸收线对切口两角进行间断缝合,采用1号可吸收线自切口右侧下缘3 cm处进针,穿过宫腔,自切口上缘侧方3 cm处出针,拉至子宫底部并绕到后壁,于前壁进针,自宫腔内出针,子宫后壁穿出后绕过宫底,自切口上边缘3 cm处进针,通过宫腔,自进针处同一水平位置切口右侧出针,拉紧缝线并打结,对切口锁边缝合。术后给予患者20 U缩宫素注射液(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62,规格:1 mL:10 U)+50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所有产妇均行下腹横切口,首先于腹腔托出子宫,用双手压迫子宫下段前后壁,减少子宫下段出血,当膀胱底对子宫下段粘连覆盖位置较高时,下推膀胱,充分暴露子宫下段,采用1号可吸收线于子宫横切口上下边缘1.5 cm、左顶端外0.5 cm浆肌层内缝合第1针,距离进针处1.5 cm处缝合第2针,辨别子宫下段与膀胱底界限,于交界面上方2 cm浆肌层处进针,在保证蜕膜不被穿透的肌层深度下潜行缝针,于子宫体与子宫下段交界处向下1 cm处出针,轻拉缝线,以子宫下段表现为纵向折叠为宜。第3/4 针自间隔第2 针1.5 cm 处进针,右侧顶端缝合同第1 针,最后行浆膜层返转连续缝合,缝合结束后保证子宫下段纵向折叠2~3 cm。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产妇产时和产后2、24 h 出血量;②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③比较两组恶露持续时间及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x±s,mL)

2.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产后出血9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2.50%,观察组产后出血2 例,产后出血发生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00)。

2.3 两组恶露持续时间及第1 次月经恢复时间比较 术后,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及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恶露持续时间及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比较(x±s,d)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多由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等造成,若短期内大量出血,可使产妇迅速出现休克现象,从而威胁产妇生命安全[4]。瘢痕子宫多于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侵入性手术后发生,侵入性手术对子宫造成的损伤使子宫肌层收缩力明显减弱,产妇产时及产后由于子宫收缩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极易出现出血量明显增加现象,造成产后出血,对产妇身心健康及术后康复造成极大影响[5-6]。因此,需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减少产后出血以保护产妇生命安全,并改善其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及第1 次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常规缝合联合宫缩素与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均可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促进产妇产后恢复,且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效果更佳。缩宫素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增加子宫收缩频率及子宫张力,从而减少产后出血量,但该药物半衰期较短,单独使用效果欠佳[7-8]。常规B-Lynch 缝合术可通过纵向压迫促进子宫收缩,关闭血窦,并进行侧向绑带压迫,以减少子宫肌层血流量,促进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9]。但B-Lynch 缝合术无法有效缩短子宫下段长度,对瘢痕子宫止血效果欠佳。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术通过对子宫下段纵向折叠,可增加切口上下缘厚度,有效缩短子宫下段肌纤维长度,人为恢复子宫肌纤维收缩功能,从而避免因子宫乏力造成的产后出血[10]。对子宫下段前后壁进行机械性压迫,可压迫子宫壁弓状血管,从而减缓其血流速度,促进局部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在完成每针缝合时轻柔牵拉缝线,可保证子宫下段切口折叠、对合,并有效避免拉线太紧对子宫血液供应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切口愈合。当发现子宫下段与膀胱发生粘连时,适当下推膀胱,再进行缝合,可有效避免宫腔粘连状况的发生,从而促进宫腔恶露排出和月经恢复。

综上所述,常规缝合联合宫缩素与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均可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促进产后恢复,且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联合宫腔-阴道压塞止血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进针宫腔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