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哈斯朝鲁 任 颖 张耀武
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从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 个维度,依据5-3-1评分法,对所有备选主题进行评价,选定得分最高的“缩短危急值首次出现到临床接收平均周转时间”为本次活动主题。经QC-story判定,本期活动主题为问题解决型。
名词定义:检验危急值指危及生命的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1]。危急值首次出现到临床接收周转时间=实验室复检时间+危急值接收时间。其中,实验室复检时间指危急值首次出现到复检确认时间,危急值接收时间指危急值结果发送到临床接收时间。
选题背景:危急值是临床实验室分析阶段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2]。中国医院协会《2007 年患者安全目标暨主要措施》[3]、《临床检验危急值规范化管理京冀专家共识》[4]、《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5]等对检验危急值的定义、识别、报告、意义等都作了重要阐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其住院部检验科存在标本量大、危急值多、危急值报告延误等现象,临床危急值接收时间有一定改善空间。
图1 改善前危急值报告流程
图2 实验室复检时间长原因分析
图3 临床接收不及时原因分析
经统计,2018年上半年该院危急值首次出现到临床接收平均周转时间为15.62 min。2018年6月1日-30日,住院部检验科共报告危急值1 214例,其中超过10 min的有1 082例。对周转时间延长例数进行统计可知,实验室复检时间长和临床接收不及时共计868例,累计百分比达80.22%,依据“二八法则”,为本次活动改善重点。
2015年,原卫生部临检中心对全国901家医院进行了一次危急值报告时间调查,结果显示,第十五百分位的危急值报告时间为10 min[2]。综合考量国内危急值报告时间,结合该院实际与圈能力,将目标值设定为:危急值报告平均周转时间缩短至10 min内。
圈员们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据日常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所有末端因素进行打分,重要记5分,一般记3分,不重要记1分,依据“二八法则”选定要因。
选定实验室复检时间长要因为:(1)特殊时间段送检标本集中;(2)与临床沟通不及时;(3)流水线自动复检时间长;(4)LIS系统网络中断;(5)实验室监督制度不完善;(6)不同专业危急值标准相同。
选定临床接收不及时要因为:(1)值班人员少;(2)HIS危急值接收功能不完善。
利用上述要因制定真因验证查检表,于2018年7月1日-31日在住院部检验科进行危急值调查。据统计,2018年7月共报告危急值1 247例,其中,流水线自动复检时间长、特殊时间段送检标本集中、不同专业危急值标准相同、HIS 危急值接收功能不完善共计970例,累计百分比达77.78%,依据“二八法则”,为真因。
对策一:加强送检标本信息化管理
对策实施:(1)医辅部人员按时段、分批次送检。检验科在早7:00-8:00送检标本量大,急危标本多,危急值报告集中,容易造成危急值通报不及时。对此,检验科按照生化、免疫、临检、微生物专业各增设7:00急诊岗工作人员,危急值报告专岗专人负责,保证准确、及时通知临床。临床护士使用床旁PDA扫描标本容器条码信息,读取患者腕带信息核对确认,将标本打包扫描条码,同时扫描运送医辅人员工号以记录交接时间,医辅部人员将各病区打包标本按照时段、分批次送达检验科,扫描工号形成标本流时间节点电子记录,检验科再次扫描接收标本,记录标本到达时间。(2)规范临床检验申请。医务处积极协调,规范临床检验申请操作程序,包括确定检验指标与标本类型,明确样本采集时间及检验申请质量保证等。
表1 对策拟定
效果:标本送检及时率由85.78%上升到98.22%,因标本集中导致危急值报告周转时间延长发生例数由231例下降至38例。
对策二:多措并举提高复检工作效率
对策实施:(1)开发便携式危急值报警器。实验室面积大、仪器多,检验人员在不同区域工作,不能及时发现危急值并处置。对此,由 LIS 工程师与实验室信息管理员共同开发便携式危急值报警器,利用蓝牙无线传输技术,将危急值报警音频信号发送至蓝牙音箱,其接收到报警信号后会发出声光提示。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第一时间接收危急值报警并处理。(2)修改DM2(第二代数据管理程序)程序。检验仪器设置危急值自动复检程序,DM2 识别到危急值启动自动复检规则,复检标本在流水线运行受大批常规标本阻滞,延长了危急值报告时间。对此,由授权工程师修改 DM2自动复检参数,取消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对检验危急值的自动复查规则。(3)自动化流水线复检启用急诊优先模式,危急值出现报警提示检验人员,同时从 Pending 模块取出标本,通过急诊优先通道进行复查。(4)召开科室管理层会议,增加危急值复检岗位。
效果:实验室标本复检平均时间由12.11 min缩短至8.12 min,因复检耗时长导致危急值报告周转时间延长发生例数由253例下降为32例。
对策三:优化HIS系统危急值接收功能
对策实施:(1)HIS端增加危急值强制接收功能。信息工程师在HIS中增设危急值强制接收功能,HIS 端电脑收到危急值报警提示后,立即确认处理,如无人确认,危急值报警不会消失。(2)质量负责人对所有危急值信息进行统计,定期与临床沟通、反馈。利用LIS与HIS的无缝链接,实现危急值报告流程中所有时间节点的自动记录,并定期对危急值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检验科 LIS 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危急值电子存档报告,质量负责人对所有危急值信息进行统计,定期与临床沟通。
效果:危急值及时干预率由81.25%上升到93.67%,因HIS系统接收功能不完善导致危急值报告周转时间延长发生例数由266例下降至51例。
对策四:设置个性化临床危急值标准
对策实施:由医务处牵头组织临床科室、检验科负责人,根据临床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专业危急值标准。同时,修订危急值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临床检验危急值标准、临床影像危急值标准、心电检查危急值标准,并对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的危急值报告程序与登记制度进行规范。此外,由LIS工程师修改了危急值设置标准。
效果:感染科、血液科、心内科、新生儿科危急值标本量较改善前均明显下降,临床评价危急值设置符合率由85.5%上升到99.6%,因不同专业危急值标准相同导致危急值
表2 活动检讨与改进
报告周转时间延长发生例数由220例下降至31例。
活动后,危急值首次出现到临床接收平均周转时间从15.62 min缩短至9.25 min,临床危急值及时干预率由81.25%上升到93.67%,目标达标率为113.35%,进步率为40.78%。
同时,圈员在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团队凝聚力等方面进步显著,能够科学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注重交叉学科间的沟通与配合,达到提升了团队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将有效对策纳入标准化,包括:危急值报告标准作业程序、危急值报告制度、7:00 岗排班制度、医辅部标本送检制度、临床沟通管理制度等。
活动检讨与改进见表2。
下一期活动主题: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