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方法与策略

2021-02-01 18:58吴婧泽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编校办刊学报

吴婧泽

宿州学院1.学报编辑部;2.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各地,我国抗疫的完美表现,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科技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分不开。而我国学术期刊作为先进科学、学术前沿的传播载体,其规模却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发展状况[1],相较于集约化程度高、体量规模大的国外学术期刊和高校办刊机构,在内容、出版和传播三方面都极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2],导致大量优秀的稿件外流[3]。与此同时,2020年学术期刊年检抽检报告显示编校质量合格的学术科技期刊不足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想要“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必须提高刊物自身的内容价值、提升出版质量、提高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

那么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其办刊初衷就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本校培养科研学术人才团队,记录学校发展与科研教学成果,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据全国学术期刊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5月26日,国内共有学术期刊2 109种,除去专业性杂志,地方高校学报共有877种,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涉及投稿、阅读、从业群体极为广泛[1]。

但事实上,近10年地方高校学报整体载文量明显下降,同时,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继承了校本性、综合性的办刊特点,形成了与同类期刊“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局面,与当前“去杂求专”专业专技化办刊趋势相比,陷入了“被边缘化”命运[5]。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决定了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学术类科技类期刊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挑战,分别“做优做强”“整合重组”“淘汰退出”一批学术科技期刊,已是大势所趋。

立足当下,研究将结合本学报的办刊工作的实践和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现状以及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尝试从学报出版工作情况浅谈编校工作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学报质量的方法与策略。

2 当前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质量问题

地方高校学报属于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是科技发展、学术进步的前沿阵地。在出版环节中易引发的编校质量问题主要分布在内容、编校、印刷、装帧4个方面[6],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逐个分析。

2.1 内容质量问题

地方高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受过去职称制度的影响,本校优质稿源外流严重,使刊物内容质量逐渐下降[3]。加之,期刊定位不准,办刊转型不全面[7],逐步使很大一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的内容质量呈现出办刊特色不明显、栏目设置陈旧等问题。原因如下:

2.1.1 办刊特色不明显

学报特色办刊的定位转型发展呈现出学科特色不明显、地文化特色不显著的问题。原因在于学报办刊特色的模式主要2种:一是以学校专业或职业学科建设为背景的专业专技型期刊;二是以地方古文化、 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经济文化、党史文化为背景的地域特色专刊或专栏[4-5]。这样的定位转型策略对一部分学报而言,成功化解当前学术期刊追求“去杂求专”“学术至高”的竞争压力。但877种普通高校学报中,“一校一刊”综合性学报约占一半(数据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这类期刊其主办高校多是综合性院校,不具备做专业学术刊物的教育背景。最典型的就是具有师范转型背景的应用型高校,这类院校专业设置基础学科较多,应用专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学科专业特点有的还不突出,因此特色化的应用学科、应用专业等发展成果的积累有限。而学报在设置特色学科专业的专栏时,更多的是在参考同类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办法,摸索前行,促成了“学科特色不明显”的情境[8]。同时有的地方高校地域文化特色相比较而言本身就不明显,如《旅游论坛》是桂林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但若桂林其他综合型高校和广西其他地方高校也依靠地区旅游特色办旅游文化专刊专栏,必然“千篇一律”、特色专栏也难有超越,特色发展必然难获显著效果。因此学报地方文化特色专栏的打造和资源挖掘绝非易事,还需要不断地积累、探索、尝试和调整。

2.1.2 栏目设置陈旧

多数学报栏目设置陈旧表现在栏目名称太过学科化、缺少时代气息,原因是过去学报多刊发学术科研教研成果,内容多是按本校学科专业来设置栏目的。这样的栏目名称多以学科命名[4-5],随社会发展,这种栏目设置与命名方式越来越呆板,缺少活力和吸引力。

2.2 编校质量问题

编校质量一方面受限于稿件的内容质量,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出版物内容的呈现结果,因此是把控出版质量最关键的一环[9]。编校质量涉及编辑加工和排版校对两个环节。(1)编辑加工环节常见质量问题如:引言太短易缺少研究目的、背景或范围等必要信息[10];对实证研究类文章缺少数据来源的时间说明、调查调研类文章缺少数据选取的合理性说明;数据使用缺少统计处理方法的名称,方法使用判断依据,或实验结果不可重复;再比如不同类型的文章,内容层次划分不清晰、文章范式不合理,段落结构逻辑混乱、语言冗长、标题与内容不符,或将不同层次阶段的问题和内容混杂交代;再或者关键词意义过泛,词义定位与文章不符;文中图表、单位、科技名词和英文名词、英文缩写不符合出版书写规范、科技名词规范[10]等。(2)排版校对环节常出的质量问题如:①初校前未对版,造成数学公式格式不对、文章段落丢失或错排、图表错排等,至终校结束仍未发现;②彩图转黑白印刷时,黑白图像可能与原彩图含义有差别甚至意思相悖[11];③古文解析文章中的古汉字或繁体字不恰当地改写成现代字或简体字;④复合单位书写乱用“/”而产生歧义[12];⑤实证类文章的变量定义、数据运算和实证结论部分中变量名称与符号混用的等。以上质量问题的成因:

2.2.1 编校人员的人手配备不足

以学术月刊为例,多数学报编辑一般在2~5人,低于《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专职人员至少7人要求。事实上,因人手不足也使编校过程长期采用“编校一体”的方式[13],所以编校人员工作不仅承担着采、审、编、校的繁重任务,还要按时完成大量的日常编务,尤其署名责编还承担确保文章质量和版权风险的法律责任。

2.2.2 编校人员的能力素养不足

出版传媒是一个独立的行业,编辑与校对恰好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功底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仅是基本功,还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必要时刻能够为作者提供或调整写作灵感思路并保持作者原意,在教育、心理、经济、自然科学、哲学等依不同种类的刊物涉猎熟悉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即“一专多博”,现实情况远达不到此要求。

首先,国家编研分离机制的施行,让学报专职编辑强化了编辑的职业身份,但削弱学者身份[5]。但就学报功能和学术发展的角度,人们对学报编辑有学者能力和学术引领的更高期待。对学术质量有创新要求的稿件,编校难度更大,文字语言功底弱、学术能力不足的编校人员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文字把关,不能做到将不成熟的学术表达降到最低。如古文解析中用字用词的推敲;实验设计与过程描述的合理性;思政党政类稿件中用词用字是否复政治用语的规范等;新名词定义中内涵与外延范围关系的界定、措辞用词的推敲和拿捏等。

其次,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不具备出版专业的学历背景,很多学报编辑有的跨岗兼职编辑事务,有的转岗进入编辑部并在校兼职教学任务,对编校工作精力很难全情投入。即使有专职编辑,也很少,对出版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知识技术更是不了解。容易出现编校图表、符号不够规范,编校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甚至因稿件检查不严引起版权纠纷。

2.2.3 编校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编校人员工资绩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远低于本校教师。高学历能力强的青年人才多不愿从事或专职从事该职业,而高职称经验丰富有能力的专家也不愿意在这里“熬日子”“耗时间”,导致学报编辑单位新鲜血液输不进来,人才骨干留不住。一般专职编辑只有固定工资,不计编校工作量的单位,一般也没有编校经费,与教师相比更没有课时津贴、科研补贴等其他收入。再加上编辑因工作任务重,会经常延时加班,想以校外兼职补贴家用,几乎不可能。而学报编辑部门选稿用稿涉及教师的职称评审和科研任务量的完成,有评价功能,且编辑工作又是为他人作嫁衣,如果编辑的职称评级上升通道不如其他部门占优势,那在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多数是难以平下心境,专心做好自己的“冷板凳”的。这也导致一些编辑会责任心不强,即使分工明确也易相互推诿责任。如审稿流程中编辑将出版规范专业问题、政治风险外放给外审专家;或者在稿件互校环节,推诿工作,敷衍了事等。这些行为都为后期的质量事故与服务纠纷埋下了隐患。

2.3 印刷装帧质量问题

印刷装帧是制作出版物的最后环节,常会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印刷纸的质量、颜色不能清晰呈现刊物内容,印刷墨色不统一均匀或文字图像不清晰,或墨色晕染严重页面花糊等。装帧问题则常要注意刊物内页的“漏、错、倒、断、折”等问题[11];书本封面包装上,若胶装粗糙会使封面书脊的胶量太少粘贴不牢固,或胶量过大粘贴后书脊形状太过难看,刊物外观参差不齐;再或者书口、书边切书不齐等。

形成以上原因主要是多数学报编辑部规模较小,多以编辑部、编辑室的形式存在,学校没有排版印刷方面的人才,因此这一环节往往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给文印社、排版商和印刷厂这样的校外单位。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作时间或任务进度的步调不一致,不仅在各校次、各个环节的交接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沟通纰漏,还容易降低出版速度、延误发刊时间。

3 方法与策略

以上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原因是阻碍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绊脚石,为确保刊物安全出版,提高出版质量的方法与策略可以从以下3点开展。

3.1 守正创新,提升期刊内容质量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与真知的承载者,人文与思想的传感器,在国家发展、国力提升、科技进步中,承担着振兴民族精神、激发思想活力、构建话语体系、传播价值理念的重大使命。因此,守正创新,提高刊物内容质量要做到:

3.1.1 提高政治思想站位,树立创新意识

首先,高校学报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主旋律,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思想信念,突出主流学术理论阵地的作用。故办刊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围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开展学报工作。守住编辑本分、守住学者初心、守住内容质量,才能实现刊物质量的提高[14]。在保证期刊内容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提高和实现学报的编校质量中一直存在的难点和痛点。这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品质优良、做好质量建设的根本要求。

其次,在信息高速流通和知识爆炸的当下,作为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是科技学术创新、思想引领和知识缔造的传播载体,其文字与语言多数的表现更多处于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发展、更新阶段,必然经历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经过科研学者们的不断探索、讨论、相互作证和驳斥,不成熟的观点、设计、方法会被进化、更替或者消亡,直至发展成熟并形成一定的统一范式或者标准而稳定下来。故发展过程中这些新理论、新观点的表达必定有不完善或不妥帖问题。因为“创新”在前,“规范”和“标准”在后。“规范”与“标准”更多是针对现已发展相对完善或已完备的事物、思想或理论而统一设立的,为的是方便识别和传承。因此对学术期刊若要追求学术前沿和科技的领先,在“创新”“规范”“标准”的次序上,“创新”会是期刊选稿的第一要求。这有利于期刊发展面向前沿理论、有利于面向行业发展形态趋势,有利于跟踪和预估读者的阅读需求,利于体现发挥学术理论建设和学风建设对质量建刊的核心精神。

其三,对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地域文化特色不显著的地方高校综合型学报与其盲目调整定位转型特色,不如静心摸索,做好刊物舆论导向职能,做好发展中的积累。实际上,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15]。因为近二十年世界学术的发展都处在从学科分类走向学科交汇、学科综合的趋势,且可能有着百年进程。受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学科发展一再不断的分类细化,打断了自然世界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而东方哲学思想与之相反,是从事物的全貌整体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再不断观察分析发展运行规律的内在联系[16]。因此,具有东方哲学思维的“综合性”正是目前学术发展的真实形态。故这类学报不如“修好内功”,继续发挥好服务本校和地方的聚焦作用,为培育科研学术人才团队,并培养、提高学术研究应用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感[17]。

最后,要充分积累、挖掘特色文化和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栏目设置与命名要紧赶时代潮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导向和价值推广的作用。(1)寻找机遇做好地方文化特色栏目的宣传与准备,助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供养正能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上,发挥自己的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2)加强学术研究与高校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提高刊物栏目设置的灵动感和内容呈现的现实生动性。例如,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开设“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专栏,发挥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优势。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其经济文化科技创新人才越聚集,其投入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力度越大,相关该地区域经济、文化科研成果越多,其相关的科研转化成果也越迅速、越丰富,当地的GDP产值越高。因此,实现校地合作办栏,服务区域经济,实现“产学研一体”科研成果的转化[8],符合当下国家对“服务区域经济”的含义解读与精神号召。同时它也满足了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人员、相关科研团队对学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与研发”“成果与转化”的不同方面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地方高校科技人才的学术研究在追求纵向延伸发展的同时,能够横向探索,走出“象牙塔”,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3)栏目设置,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规划等相关文件。如结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开设“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专栏;结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开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研究”专栏;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开设“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专栏;结合当前疫情局势和大数据安全形势,开设“公共管理与安全”专栏;结合国家提出的“共同富裕”概念,开设医疗、教育、职业就业培训、救助等“民生经济研究”专栏等。

3.1.2 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对期刊内容质量的管理

其一,主管主办部门需要转变其对主办刊物的态度和认识。地方高校学报不仅一种学术期刊,具有维持在为科研考核、获取研究生学位和教师职称的功能,而且还体现了主办单位的学术品位、学术高度和学术站位;同时它还是校内科技工作者进行国内乃至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主办单位的有力宣传工具,体现其办校宗旨、未来学校与学科的发展走向和自身的能力与实力。在文化退稿、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因此,需要引起主管主办部门的重视。

其二,编辑出版部门的主体意识需要转变。从现有情况看,凡是办得好的期刊,都需要一个站位高、视野广、能力强的办刊人和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编辑团队。故期刊编辑工作者须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学术期刊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繁荣科学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读者、 作者、评议人等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角色转变,切实关心论文本身的内容和价值。

3.2 转变角色,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

为以提高学术环境和学术交流的活跃度,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就曾提出“改关起门来办刊,采取开放式办刊”的做法,使学术人生存与发展的路径规划上避免缺乏学术竞争形成依赖,削弱创新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生存欲望。因此,今天的编辑面对改革与发展,要与时俱进,自身角色需要进行如下的转变:

第一,从“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编辑需要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与扩容,在工作、学习与实践中不断了解、熟练与掌握出版编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直到能够逐步把握跟踪学术前沿。第二,从“办公室编辑”向“现场编辑”转变,走出办公室,走向各类学术交流的现场,在交流与学习中精进,在不断地“吸收”与“输出”的过程中茁壮成长,为主办学校搭建各种学术交流平台。第三,可试用自动化办公体系,吸纳排版人才,启用智能排版软件、自编自校辅助软件,减轻对版核红等编校压力;同时利用自动化办公体系逐步开放审稿结果和编校环节。如南京农业大学刊物《园艺学》就利用了“坚果云”“百度云盘”“QQ编校交流群”等引入了审稿专家、作者和编辑,建立了“学术社区”“审稿编校园地”。这样一方面公开了稿件的审稿编校过程,提高了作者参与编校核稿工作的质量,变相回绝了质量低劣的“问题稿”和“关系稿”;另一方面培养了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活动能力,解决了编辑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交流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作者、青年教师,提高了投稿热情和写作水平,建立了自己的作者数据库。第四,需要尝试从“纸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变,随着传统纸媒、新兴网媒以及流媒体的融合交互不断加深,单纯纸媒传播使阅读量严重受限,学术期刊编辑要逐步具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意识;同时也不是所有学科研究都适合用文字表达,如运动医学、康复医疗、体育训练中的动作要领和训练试验设计,化工或生物试验中试验结果的动态变化与生成,音乐或语言学中的情境表现,美学设计与配色过程的变化和展示,这些涉及动态过程的描述问题用音频、视频会更加合理生动。以上都需要实现“刊、网、微、端”的组合和“文、音、频”的并用,未来这种多维度开发、稿效率、高质量的编辑传媒方式在成本降低的前提下,必将成为科学共同体需求服务的必要工具。

3.3 提高学者的参与度和读者的关注度

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学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持之以恒的热情,有赖于相关读者对研究成果持久不变的关注度。因此,用好编委会,搭好学术平台、办好交流活动,提升研究者的参与度和使用者的注意力,是学术期刊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故编辑工作一方面在稿件的审、编、校中要立足当下善于发现作者,培养作者队伍,建立作者数据库;另一方面,还要适时联系相关研究人员,交流写作心得,征求他们的学术意见,挖掘期刊学术创新因子,提高期刊学术等级水平,通过兴趣及价值取向共同点上产生共鸣来约稿等,逐步壮大读者群体,建立读者数据库。

3.4 扩大规模,争取学校与地方的支持

学报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学校的政策和地方的关注,取决于学校在人员配备上的支持和办刊资金上的投入[11]。当然必要的支持与投入能够确保学报的远转和正常发行。若学校能给予学报在交流平台的搭建、学术活动的开展、优质专家编辑作者团队的组建、新青科研人才青年编辑的培养以及编校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制度和资金投入的大力扶持,扩大出版规模,组建出版社或出版中心。那么多数地方高校学报一定能够摆脱这种得过且过、维持生存和面临淘汰的尴尬危机[5]。

4 结 语

在当前短视频持续火热的时代,“两微一抖”以及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不断发挥网络时代流量经济的强项(学报微信关注号同样可以做商品链接),推动实现“好产品要做得出来,推得出去的效果”。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是编辑不可懈怠的工作职责,最为重要。因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党管出版,牢记初心使命。在当前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学术初心、坚持学术创新,持续推动思想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中攻关,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话语体系,用期刊努力为学校为国家培育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和研究成果,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编校办刊学报
ABSTRACT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编校手册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