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研究

2021-02-01 23:18吕志达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本建构院校

吕志达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治理现代化,推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所有高职院校在教育治理体系上全面现代化。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院校主体全面现代化,在校本化治理基础上,从院校本位发力,做好校本化工作模式建构,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在院校主体上实现现代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建构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将有利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效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的重要性

(一)工作模式校本化是作用发挥的迫切要求

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院校发展、学生成长上所发挥的作用做综合评估后发现:院校本位的管理体制机制仍然不健全、不完善、不顺畅,创新创业教育的治理效能无法促进“双创”升级、无法推进治理现代化,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院校主体和学生发展上的适应,必须推进工作模式的校本化建构和运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的校本化,是从院校主体供给角度,从工作需求的靶点开展分析设计和运行的一种方法论。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将工作模态从实际组织的资源条件和目标依归上切入,在准确把握校本化实施的逻辑基础上,全方位描述学校本真教育型态,探析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工作理路,设计贴近学校运行实际的工作路线,以期找到一种高效型工作模式,不断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最佳工作链上行进,满足职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作模式校本化是教育场域的内在要求

尽管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实施中,并不是高度分化的设计与实施,但其中的相对独立自主已经促使构成不同场域。“场域可以被定义为诸多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架构,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的行动者身上。”[2]就客观存在的场域,相互之间正在以一种更加紧密协同的方式促进教育提质、增值,必然对所依托的统筹、制动、转化机制提出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在主体、客体会聚并相互适应、相互取向的一个特殊场域,更需要有明确的工作模式和建设理路。要对实体存在的教育类型、教育要素、教育媒介和资源生态进行关联性确证和关系性融合,必然要求有一种认识、选择和践行的工具方法论。只有工作模式校本化,才能建构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场域的具体化形式,联结教育活动的互动环节,使新的协同关系生发更大作用。

(三)工作模式校本化是应用场景的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必须确定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都不离不开“培养人才”这个根本性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在院校内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贴近产业、行业、职业培养人才,强调教育实践与生产服务、技能需求的紧密对接,强调在互动融合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综合多种应用场景,找到院校本位中“现实的人”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高职教育生态位的选择与拓展,生态链的构建与完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理性地生态‘化’人,用生态的理念和方法教化学生,以学生的生态化发展实现和保障社会大系统的生态化。”[3]从人的现实性角度,应用场景自然要贴近教育的现实整体,也必然要求应用场景必须对现实性存在加以整合,以促进交互作用,形成人才培养的“人—境”综合体。工作模式校本化是形成综合体的现实路径,也是以强烈现实性为基础的应用场景得以通过具体实践、特定实践和价值情境统一的选择过程、实践过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的建构原则

(一)从一般到特殊,实现制动接续

校本化的工作模式是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共性”规制体系的具体化型态,是忠实院校场景建立的制动系统。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性建构,到院校实施的目标定位、核心任务、建设规划、要素配置等众多具体化内容,需要明确院校的认识取向和价值主张,需要协调内部资源、条件、机制,开展院校本位的调研理解和价值体验,形成妥善型、制衡性的校本化描述。工作模式校本化建构首先必须忠实于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学基本要求,其次再根据学校层面特殊性基础开展创造性的设计开发和运行。因此,要把规制的统一性要求与院校具体的工作情境融合一起,以院校为根本主体、以院校为实施基础、以院校为教育阵地,建构具有院校自身特点的校本化工作模式。

(二)从多维到一体,实现理路调适

面对多元多样、多位多层错综排列的工作形态,校本化的工作模式强调院校主体一体化设计、一元化制动,强调工作目标的适切性、工作方案的价值选择和规格维度的功能选择。工作模式校本化的实践探索,需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经济适用度和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需求结合,通过社会生活的逻辑调适、实践演绎来满足社会需要和院校发展,也使得校本化模式设计特色更加突显。工作模式校本化关键在院校整体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是基于院校自身提质、增值诉求的统筹应用,也时刻以院校提质、增值长效性发展状态来检验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确保校本化实施方案与院校发展思路统一。

(三)从政策到情境,实现关联融合

校本化的工作模式是对接实施政策文本的情境语系。从政策文本统一性、基础性、科学性的宏观指导系统,到具体化、可操作的院校微观指导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善融合的校本化工作模式,这是政策文本具体化到院校的必然要求,是院校根据政策文本针对性设计开发和运行的路径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实施过程,要与具体专业情境、课堂情境、项目情境和人才职业发展情境关联,与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点、服务面向和内生机制关联,为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动力支撑。在校本化服务中突显出驱动价值,在社会化互动中进行自我节奏调适,把握重点发展,进一步满足院校教育职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的建构策略

(一)树立校本化工作理念

首先,要看到“现实的院校”。在应用范畴上思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需要全面描述院校具体特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具象化的院校,有着特定的历史沉淀和院校文化,是特定资源禀赋建构起来的现实有机体。要在遵循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以“现实的院校”作为工作模式建构的逻辑起点,以现有教育要素、关系网络和能力水平来统筹设计工作方案和方法。

其次,要看到“发展的院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校本化建构中,需要科学描绘院校发展图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提质满意、院校增值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创新创业型致用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院校的应用品质和创业素质,将“现实的院校”转化成适应时代取向、奋进图强的院校,延展院校的教育生态建设,从而促使院校在生态链上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再者,要建立“转化的通道”。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需要进一步生成具体化的教育行动,必须获得院校主体性价值认同、形式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在模式符号基础上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在内部进行“教”“研”“训”的互动[4]。因此,要有能够实现制动结构变迁、高效,实现工作机制全面、科学,实现进路条目清晰、和谐,推进形成工作和再工作的普适形态,做好特定集中的校本化基本假设,建立从“现实场景”到“发展图景”的顺畅通道。

(二)形成校本化工作策略

一是要明确院校的主体身份,形成校本化设计的基本点。在校本化工作中,要明确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强化基本信息的整合归纳,形成具体化工作认知;要建立工作的模式框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全息校本化的工作模式,形成系统性工作“套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和异质化的同向建构,找准办学定位,紧扣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动向和对人才规格的调整趋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绘好高职院校职业本色和办学特色;要始终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工作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贴近学生能力结构、贴近院校本位生态、贴近区域发展需求。

二是要全面描述院校特征,建立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理路,系统性描述院校办学定位、院校资源生态、教育教学经验等具体信息和组合逻辑。“根据这些内部品牌的内涵、地位、作用和特点,高校内部品牌群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层次关系、价值传递与转化关系。”[5]找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点,设计好贯通方式,明确协同关系和融合方法,并使具备可重复开展、可复制推广的特性,建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脉络和协同图谱。

三是要建立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的价值,促进工作模态的作用发挥。一个成熟的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需要经历“实践/文本—认知—设计—赋能—应用—激活—调适”迭代推进,以至形成稳定模态的过程。从创新创业教育校本化实施基本“套路”建立到稳定模态形成,最重要的环节是在全局思维下应用校本化工作模式,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每一次对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的应用,都将促进建立更加密切的协同关系和深化资源链条的持续作用,都将生成同向建构的工作处理方式和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知,都将传递更加高效的制动信息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时空形态的生态格局。

四是要推进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的应用,打造和谐融合的校本场景。校本化工作模式框架是为实现良好的工作效果服务的。从抽象的工作模式框架转化到现实场景中需要严格的执行程序,将框架复合进应用场景,使其具体化呈现,使其发生作用。在核心要义上,也是要促使校本化工作模式的建立宗旨付诸现实,在相对关联、完全形态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深化发展,在多元结构、突出主线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全面耦合发展。具体来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统筹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全视野专业发展路径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持续创业能力的涵育,促进全方位专业运用进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业技术的植入,促进全过程专业成长通道对学生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业流程的渗透。在应用过程中,要坚持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靶向聚焦工作实际,协同推进育人合力,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模式调整优化的动力,不断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形成全校广泛认同、大力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否得到顺畅梳理、合理建构、高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中,必然要站在院校本体视角来审视工作模式,寻求对现实有最高效用的工作模式,以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深处、细处。工作模式校本化是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确保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需要发挥其在工作模式建构中的本位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通过工作链条与院校本位的基础情况和形势特征进行深度融合,促使在功能、效能上实现最大化。

猜你喜欢
校本建构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