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2021-02-01 23:00:5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传统媒体话语

陈 阳

(太原工业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将媒介融入概念引入中国,并使美国学者普尔1983年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也为学界熟悉: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与此同时,迅速在国内掀起了媒介融合研究热潮,媒介融合也与多方面工作相结合。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环境和工作载体都面临新的变化,这些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如何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引导大学生在海量资源中去伪存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本文拟从媒介融合与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入手,探讨在媒介融合基础上,如何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一、媒介融合与高校思政工作相互关系

媒介融合与高校思政工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媒介融合从根本上说是媒介生态的变革,是在媒介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媒介传播渠道和内容的聚合、媒体内部各部门的整合、媒体同行业或跨行业的联合,进而延伸为传媒产业链趋向统合的状态[3]。媒介融合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经历了由传统媒体自身的融合发展到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再到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三网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未来科技不断进步,媒介融合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思政工作的角度而言,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丰富的载体,改变了思政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

(一)媒介融合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

思政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思政工作环境是构成思政工作系统的要素之一,也是影响思政工作效果和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外部空间。思政工作环境影响、决定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但同时思政工作又帮助、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识、利用、选择和改造环境。按照要素类型划分,媒介融合属于思政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环境,媒介融合的飞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交互性特征,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竞争加剧,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有助于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媒介融合的优势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海量信息面前明辨是非,有效提高思政工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发展使得原有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意识形态传播的渗透性增强。只要设有终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国内外即时信息,跨越国界、时空进行思想和信息的碰撞与交流,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不断增强。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作为“网上冲浪”的积极参与者,其思想行为极易受一些虚假信息、谣言和错误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媒介融合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思政工作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的思想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4]。它既包含传统的口耳相传、纸质书刊,也包括现代传媒、互联网络等,媒介融合属于思政工作的传媒载体。

作为传媒载体,媒介融合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但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它既有相似媒介“量”的组合,又包括不同媒介“质”的互补,使得不同形态的媒介有条件“互相协作”,把分散的资源汇集为有机整体,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载体。这就使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的教育手段趋向多样化,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传递信息,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将严肃的理论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视频或漫画及时生动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政工作者既可以通过传统媒介与受教育者交流,又可以组织受教育者收看优质视频、网上讨论谈心等等实现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特别是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网上逛展馆、全息影音动画和虚拟仿真场景模拟,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场景,思政工作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显著提升。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

媒介融合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工作环境和依托载体,要求高校思政工作理念、工作内容方法、工作话语表达、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做出相应的改变。而部分高校面对媒介融合带来思政工作环境、载体的变化,并没有及时推出相应措施,导致在思政工作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思政工作理念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需求

思想政治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部分高校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西方价值观见缝插针的渗透、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全面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态势未能及时实现思政工作战略策略、理念定位、体制机制的转变,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两种不当做法。一是依然将重心放在传统媒体,忽视新媒体作用。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和研究不够,面对已经变化的形势仍然在用传统思维、落后手段、僵化方式去研究并处理相关问题,不切实际、空洞乏味、形式主义、不求实效的东西依然存在。二是过于依赖新媒体作用而忽视传统媒体。过度依赖和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开展思政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对话,学生的情感满足、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无法保证。

(二)思政工作内容方法不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求

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网上信息来源繁杂,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多样性、交互性和渗透性的环境特征。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引流量,弱化把关环节,用夸张的语言、故意制造的一些噱头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出现内容低俗化、娱乐化、碎片化现象。一些标题党、虚假新闻等污染媒介生态,甚至出现新闻反转等不良现象。而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好奇心较重,同时又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低俗化、娱乐化、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及虚假新闻的散播会严重削弱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能够运用大数据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的信息,在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过程中,提高教育内容的准确性,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思政工作。但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政工作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对网上内容辨析不及时,在问题已经出现后才“亡羊补牢”。

(三)思政工作话语表述未满足新形势下受教育者的话语需求

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媒介融合中话语表达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幽默性、个性化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要求在高校思政工作的各主体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对话实现精神交往等特点,都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在话语表述上要适应新特点做好舆论引导。但高校思政工作话语是在一元话语系统背景下形成的权力话语体系,在实践中表现为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话语中过分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而缺失与其平等对话。同时,话语内容过于理论化而“大众化”不足,话语表达侧重于政治化而吸引力不足,导致高校思政工作话语被贴上“教条化”“枯燥化”的标签。

(四) 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欠缺

媒介融合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包括定位—认知、交互渠道和行为方式,这些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思政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但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没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相关媒介运用知识,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融合不足。面对受教育者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较强好奇心与较弱分辨力,教育者未能及时回应,没有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进行正确信息的传递,依然单方面地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理论灌输,导致双方互动性较差,沟通不充足。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媒介融合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方式和手段。高校思政工作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科学育人。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媒介融合合力

媒介融合发展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表达和参与路径。思政工作者要想在大学生中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媒介融合环境下思政工作互联网思维,从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界限清晰、单向输出的教育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按照一体化的理念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思政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升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情的辨析和引导能力,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机遇,讲好中国故事;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思政工作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

(二)发挥融合优势,丰富思政工作内容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媒介融合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于一身,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教育内容要做到“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这一根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回应现实的关切。要善于运用媒介融合带来的便利,立足传统媒体,配合教育内容,及时向受教育者推荐配套图书,报纸、杂志文章,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形势。另一方面,要针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充分运用媒介融合速度快、交互强的优势,及时更新思政工作材料,运用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视频、音频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坚持以中国历史为根、中华文化为魂、中国特色为要,真正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

(三)运用媒介合力,转换思政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决定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将严肃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出来,考验着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能力。

媒介融合为思政工作话语由单一话语向多元融合、互动参与转化提供了条件,也为官方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平台、更“接地气”的话语风格。在工作实践中,要利用媒介融合过程中信息传递平等、便于互动的优势创设话语主体互动模式,尊重大学生的思政话语表达权,促进双向交流。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媒介融合过程中话语形式和风格的多变性,实现理论话语向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的转变,摒弃那些无味的、灌输式的理论说教,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通俗性,既力求高度凝练,又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将严肃的理论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正面导向的网络常用语讲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实现教育内容适应学生认知阶段,教学方法贴近学生接受特点。本科阶段重在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探究性问题的解答。

(四)打造互动传播格局,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相对固定时间、内容、场所以及教与学不平等的局限性,使得“人人握有麦克风”成为现实。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传统的单向线性关系转变为互动式的整体关系,形成“去中心化”的互动传播格局。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使得OMO(Online Merge Offline)成为思政工作发展的主流趋势。充分运用线上开展思政工作,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利用线下教育实现师生充分的交流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将被动“灌输”与主动参与相结合。一方面,思政工作需要“灌输”,列宁认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6]。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媒介融合时代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灌输”的基础上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培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媒介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既具有传统媒体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新兴媒体。

这就要求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专业能力训练、媒介知识培育和载体运用锻炼。思政工作者自身要具有形势研判力、互联网应用力、学生需求理解力,学会从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要经常交流沟通,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发展状况,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要关照上、下年级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形成合理分工,共筑思政教育高地。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传统媒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