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明程 梅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安徽·滁州239000;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滁州239000)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与文化沉淀的结果,是国家精神和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深刻阐述和高度概括,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思想境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努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文章采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调查,并据此深入探讨知行合一的长效策略。
为进一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情况,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对C校第N期220名入党积极分子作相关调查和了解。共发放问卷220份,其中向文科类学生发放问卷100份,理工类80份,艺术类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为94%。问卷回收后,严格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因为C校女生人数多于男生,入党积极分子也是如此。在有效问卷中,所调查的男生为66人,占样本总数的32.04%。受调查的女生为140人,占样本总数的67.96%。
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人数为101,占总数的49.03%。大二学生人数为89,占总数的43.2%。大三学生人数为16个,占总数的7.77%(大三学生中,绝大多数积极分子已参加过培训)。因此,调查对象以非毕业班为主。
调查对象中,文史类学生为102人,占总数的49.5%;理工类学生为64人,占总数的31.1%;艺术类学生为40人,占总数的19.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通过调查和了解发现,大部分入党积极分子(70.8%)表示“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表示“不知道”的仅占1.5%。调查中,55.3%的入党积极分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或“比较完善”,37.9%的认为“一般”,只有6.8%的认为“不太完善”或“非常不完善”。可见,大多数入党积极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为关注,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包容整合、创新制度和加强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程度,94.1%的入党积极分子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必要”“有必要”,2.5%的认为“没必要”或“完全没必要”。在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理解时,多数人认为包含“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务实的思想”“积极的政治态度”和“诚实守信,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等。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入党积极分子认知的影响程度时,影响最深的是民主,其次是富强、文明、爱国、平等,而个人层面的诚信、友善、敬业等影响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大多数入党积极分子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不可否认,当前,少数入党积极分子的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存在“奢侈浪费,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冷漠”“人生理想的失重,急功近利的心理”等等现象。
限于文章篇幅,本部分重点分析诚信、公正、敬业、友善的认知现状。
1.诚信不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诚实守信,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点。当前整个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不足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考试舞弊、随意违约、透支信用卡、作业(论文)抄袭、简历造假、逃课旷课等。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在生活中能否做到诚信”,81.1%的入党积极分子表示“能做到诚信,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之一”,18.9%的表示“有时能有时不能,视具体情况而定”。调查中,45.6%、14.6%入党积极分子分别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是诚信不足主要表现。同时,调查显示,76.8%的入党积极分子认为诚信不足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次便是学校群体的影响(12.6%)和家庭环境的影响(7.3%)。
2.公正危机。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大学生尚未走上社会或与社会接触尚少,主要通过校园学习生活来理解感受。在“你在校内是否受到公正待遇”调查中,32%的入党积极分子认为“感觉校内十分公正”,36%的认为“校内不公正事情会发生”,29.6%的不确定。可见,校园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谈话中,有人指出“从最初班级干部的选任到奖学金的评定,特别是助学金的评选等,都有同学感觉不公平。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也习以为常。现在我们遭遇这样的待遇,以后工作了、走上社会了,也可以这样对待别人。”如此观念的形成,对社会、国家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很多同学认为综合测评评定的德育分数认定存在不合理因素,觉得评定的高分倾向于班级干部和辅导员班干部关系熟络的同学,从而影响了整体综合测评成绩。在贫困生认定的范围内,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认为,“少数同学平时的吃、穿、用并不节俭,但很多次助学金却都能评上”,等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制度建设、大数据应用等方式方法加以解决。
3.友善不够。友善是指对人友好亲和的态度,是做人处事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大学生的友善品质,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具体支撑。友善主要包含:真诚友好地关心帮助他人、自觉承担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友善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在问及“遇到同学时,是否会先打招呼”,73.8%的入党积极分子表示“会,自己通常老远就和同学打招呼”,22.3%的表示“可能会打招呼”,只有3.9%的表示“不会,通常是等同学主动向自己打招呼”。入党积极分子大多能够友善、平和处理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关系。
可见,面对奖学金评选、推荐入党等方面的竞争,作为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更需要学会调节、平衡自身的心态,友善处理与同学们的关系。因而,要加强心理疏导,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友善价值理念。
4.敬业不足。敬业,反映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投入的态度和行动,是广为人知且被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在校大学生敬业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学习上、对待老师布置的一门作业或任务上。在调查“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项(多选)中,选择“敬业”的频次最少(13)。针对敬业问题,多数入党积极分子能够认真对待学习问题,但真正是出于兴趣爱好、全心全意投入的为数不多。大多数是奔着奖学金、入党、找到好工作等被动学习;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积极或较为积极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少数人还存在惰性思想,精神懈怠、行动迟缓,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当前,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阶段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数据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现代全新的观念激发了高校群体的自主竞争、开拓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催生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扰乱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在高校各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困惑、主流价值认同困境和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
2.多元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价值认同困境。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代,各类社会思潮活跃,多样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激荡交锋。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也必然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很大冲击,道德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会有所降低。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部分高校学生政治辨别力、判断力不强,盲目追随,易产生拜金、利己和享乐的错误思想。
3.家庭教育的错位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效果。当今社会,有的家庭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偏差,实用主义较为明显。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性格叛逆;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的过高期望导致孩子压力倍增;与此同时,单亲家庭易造成子女心灵上的创伤,且会在思想道德和人格学业上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其在校期间所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现实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面临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解、严峻的就业环境冲击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以及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滞后(主要停留在理论灌输上,侧重实践教育明显偏少)等因素。
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有效举措。调查显示,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要发挥合力作用,依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来切实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加强阵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党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研讨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并穿插历史短片、励志教育短片、经典作品等,亦通过主题演讲、座谈会、交流研讨、辩论赛等方式,充分发挥理论课程的学习、典型示范的引领以及网络平台的媒介等方面作用,使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并付诸行动,做到学有所成、有所作为。
2.加强实践教学。不断丰富实践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入党积极分子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165。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走进社区、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进一步培养友善思想、志愿精神;通过开展各种经典诵读活动,使之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有利于诚信、节俭等美德的培养。
3.完善建设制度。波兰作家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为此,要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发展对象的确定和组织考察的重要条件之一,使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方面做到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从而形成持之以恒的机制保障。譬如,一年级推荐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学校一般应要求其综合测评排名在班级前15%以内,以体现学习勤奋认真、综合素养较高;二三年级发展的,一般要求其上一学年的综合测评排名必须在班级前30%、45%以内。为了严肃党员发展工作,可明确规定:凡出现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一律不予发展,培养期间必须参加2-3次青年志愿活动、阅读5本以上的经典著作等等。
复杂多变的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和进步。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164。通过发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旅游活动,从中汲取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启发心智、洗涤心灵。广泛营造学榜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发现培育和推广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为引领,逐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适应学生趣味,满足学生需要。譬如,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汉字听写、成语大会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品牌栏目,高校社团可以学习借鉴。
3.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网络宣传媒介应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培养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以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情应对能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及时发布官方观点、主动利用网络展开交流讨论、释疑解惑、有效疏导,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理性看待问题。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价值理念的新载体,要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在润物无声中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和践行具有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和谐的家庭教育能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良性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是构建和谐、文明、友善的家庭共同体的基础。引导父母用正确的言行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引导青少年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加强青少年提高礼仪修养、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大学生内化价值观提供情感支撑。
2.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奠基性作用。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失的道德资源,它能够指导大学生自觉遵循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的基本价值规范,及时调整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要求。
3.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建立平等和谐家庭关系;注重家校沟通、联动、合作机制建设,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商”与“情商”双重培养,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作为广大青年中的先锋力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更要自觉遵循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发挥各方的力量、健全和完善体制等多种有效途径,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