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畅梅 丁振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在“十四五”这个关键时期,我国力争在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党对于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重大生态战略决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生态思想的最新进展和奋斗目标。党的百年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和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党的首要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解放,因而对于生态问题的考虑并不是太多。在有了自己一定的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领导人民一边斗争一边生产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对根据地建设所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面积对林地进行开垦,革命根据地延安地区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此,革命政府意识到不仅仅要保证人们吃饱饭,同时要维护好生态环境,营造革命地区健康的生态。在这个时期,党对于生态的保护以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为主,颁布了系列的文件,1940年到1941年间,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植树造林办法》《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修正案》《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等文件,鼓励植树造林,惩罚破坏林区的行为,并组织成立林务局和森林考察团对林木的特点和种植维护进行研究。党早期的生态保护政策不仅在林区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同样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在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并在革命根据地对农田水利、救灾治水等方面制定系列措施,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大坝,引流灌溉,疏通河道,保护当地人民免受洪水带来的经济和生态上的灾害。这些措施的落实,对当时的延安根据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成效,也为党后来总结与形成系统的生态思想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遭受战争摧残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对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视,森林植被河流是否能保护好,也关系到人民生活生产等诸多问题。毛泽东对于林业水利的生态保护工作更为重视,针对长期被战争破坏和乱砍滥伐,森林大面积减少的状况,他提出消灭荒山、实行绿化,号召全国人民“绿化祖国”。“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2]“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3]。水利工程方面,在1952年的对黄河视察工作中,毛泽东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并在当年开启了荆江分洪工程。毛泽东有关水利治理方面的指示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党还对各种清洁能源应用进行了推广,还倡导针对不同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沼气这些更环保的能源等进行开发利用。毛泽东在1959年强调:“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4]沼气的利用大部分集中在我国南方的农村地区,太阳能也在一些农村地区被采用。
这段时期,党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初步的理解也拓展了其他方面的生态治理探索。如为了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推行火葬来代替过去的土葬,并要求党内领导人带头实行火葬转变传统土葬,这样不仅能够节约耕地使用,而且能够保护林业资源,对于公共卫生防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面对社会人口激增的问题,第一次人大会上邵力子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建议,力求维持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的环境中人口增长对于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也为后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虽然党没有提出明确的生态理论,但在实践方面为我国后续的生态治理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奠定了党的生态思想基础。
(一)理顺经济、环境与人口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历了动荡的十年之后,以邓小平为领导的党中央集体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关系,提出经济的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统一。邓小平强调:“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5]美好的环境是与经济发展平行共存的,经济的发展和美好的生态环境都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党在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一并进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防风固沙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内巩固发展林业、防止水土流失;对外鼓励进口木材、保护国内森林体系的修缮和成长;法律上,把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制体系。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强调要运用好科学技术,“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6]。对于工业中落后产能要淘汰,农业上多运用科技进行合理配置,要用科技的方法治理污染。对于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党在十二大报告中正式将计划生育写入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7]这是党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解决当时中国激增的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压力所提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以江泽民领导的第三代中央集体在继承上一代领导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构想。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资源和人口的协调发展是长久之计,可持续发展就是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在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后续社会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维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同步前行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所在。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发展好经济,对后代的利益也要做好保护,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其二协调统一生态的开发保护。提出在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的同时要把生态的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发展与保护相辅相成,以一种循环的方式进行建设。其三提出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对于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不可先发展、先污染,再回头治理生态污染与破坏,要科学治理保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科学兴国”的战略就是要从人民的个人修养、思想道德层面提高环保意识,人人都有生态保护的意识整个社会对生态的保护就会整体改善。在法律层面制定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国际层面加强各国生态保护方面经验与思想交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江泽民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8]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制定。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对于中国的生态理念有了更完善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放在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将我国生态发展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十七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是继十六大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9]党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与其概念的提出,是党对于生态建设与保护意义达到新的认识高度的体现,进一步丰富了党在生态思想方面的理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赋予生态文明思想新的发展,形成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0]生态与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完美论述。
历史上多少文明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亡,习总书记这一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即决定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人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长期稳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经济发展观念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总结。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11]万不可像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国家那样先污染再治理,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将绿水青山转换出经济效益,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合理互动,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的落脚点。新时代对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是党在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所产生的新的系统观,是生态修复所必须遵循的重要自然关系,这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大局观。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环境就是民生,过去重经济发展,往往对于环境的保护有所轻视,对资源的开发缺少合理规划,因此在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的现阶段下,环境问题必须上升到民生的层面,这是党在新阶段对于环境问题的新解读。
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2]。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构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并且提出要用循环、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粗放的经济模式。2018年第十三届人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务必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绿色发展协调好,这是影响到人民福祉,影响到未来民族发展的长远方针。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对于生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较好地推进解决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的退化等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融入生态文明的理论思想,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绿色政治发展是绿色发展的保障,要把考核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干部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中,要求党员干部提升绿色发展的认知,心中有“绿色底线”,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的“红线”和法律之内的“高压线”绝对不可触碰。严厉问责有问题的单位及个人,“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13]
全球化发展到今日,世界各国对于生态问题都不能回避,人类社会应当共同面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为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艰苦奋斗,而且以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为目标,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对于全球的环境,党在十九大上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4]各国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框架之下共同谋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11]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下,将竭诚与国际有着积极环保意识的国家组织进行合作,对抗横行的生态霸权主义。在国际间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中,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各项组织活动,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签署了《巴黎协定》,并在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与多国首脑达成共识,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生效,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党的十九大上,党对于全球的环境治理也提出了承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15]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从最初的为了解决革命根据地的耕种、自然灾害问题,从初始的植树造林、疏通水道,直到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以及心系全人类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生态思想的发展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所独有的特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维护好自然生态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所追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百年来党的生态思想所包含的真正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