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国 仁
(陕西师范大学 中亚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119)
“卫生健康共同体”凝聚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与民生根本关切,拓展了“一带一路”卫生合作空间。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背景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急剧彰显。后疫情时代,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将成为推动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合作由此发端。2015年,中国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为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指明了方向。2016年6月,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进一步提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标志着中国明确将中亚国家纳入“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战略视野。2020年7月,在首次“中国+中亚五国”外长视频会议上,各方达成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共识。在此基础上,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0次会议上发表《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明确提出“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中亚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核心区域,与中国共同推进健康卫生发展,深化医疗合作,符合双方利益。鉴于此,有必要厘清构建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机遇,探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现实挑战,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素有“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之称。鉴于其独特地缘区位,中亚地区被认为是打通“一带一路”的“通”中之重和关键节点。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中亚地区是第一站。在新的形势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已迎来历史性机遇。
自中国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后,中亚国家积极响应,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开展了多项合作,具备推进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良好基础。
1. 多所中国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中亚设立。中国政府于2017年1月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预计在规划完成时,沿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1],其中中亚地区已建有3个。2013年9月,中吉两国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2015年中国在吉设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2017年在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支持下,在哈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医药中心”。2019年中国在乌建立“中国江苏—乌兹别克斯坦中医中心”。
2. 医药业合作有实效。2014年7月建成投产的中哈合资的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是哈萨克斯坦甚至中亚规模最大的药厂,年产药品3 000万瓶以上,其生产的20多种药品在满足本国市场的同时,还销往中亚其他国家,该厂发展规划被列入哈国家发展战略《哈萨克斯坦—2050》。[2]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积极鼓励发展中医药行业,中医针灸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获得合法地位,并为医保诊疗项目,成为其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3. 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一方面,中亚国家留学生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及其他渠道来华学医,尤其是学习中医药的中亚国家留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中国在中亚培养本地人才。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区的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成立于2013年,至2019年9月,为乌、哈、塔等国的30余家科研院所先后培养药学类专业人才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12名),开展300余人次的学术交流和1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3]上述合作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中亚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借助外力来发展自身医疗健康事业是中亚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中国在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上均优势明显。中亚国家通过与中国合作,搭上中国健康医疗发展的快车,补齐自身短板,以实现快速发展的愿景。
1. 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健康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全民健康”的伟大飞跃[4]。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健康事业逐步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10月,国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2016年10月,国家专门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成就获得了世界广泛认可,尤其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值得中亚国家借鉴。中国健康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能为中亚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亚国家亟须中国健康产业的巨大市场。根据中国相关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5]面对如此庞大的健康产业规模,中亚国家希望凭借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与中国的有关合作中获利。据统计,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1 850个草药种植园,51家草药加工企业,中国是其最大草药进口国,占其出口总量的31%。[6]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第二大中药材进口国,2016年中国从哈进口医药产品总额为2 113万美元。[7]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1 000多种中药材,中国企业可在当地园区投资生产药品,并利用在吉享有的优惠政策、便利的物流交通等出口到欧洲、俄罗斯等国,为吉尔吉斯斯坦创利。2019年,中国甘草的进口量为1.8万吨,进口额为1 455万美元,自土库曼斯坦进口的甘草量同比增长103.3%。[8]中国的健康产业市场,给中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3. 中国的医疗科技和生产力可助中亚国家提升本国的医疗水平、满足本国所需的医疗物资。《柳叶刀》杂志2018年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最新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医疗质量指数为78,排名从第60位提高到了第48位,一年间跃升了12位,是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9],也是全球六大数字健康的创新中心之一。[10]目前,全球共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其中26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6种疫苗中,3种来自中国。[11]新冠疫苗研发居于全球领先,凸显中国医疗科技实力的上升。此外,中国医疗产品的生产能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仅2月一个月就实现口罩产量12倍的增长。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成为医疗用品的生产大国,为今后在国际防护用品和医疗用品市场长年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2]中亚国家与中国进行健康合作,能有效补缺不足,提升中亚国家医疗科技实力和获得急需的医疗物资。
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建立官方和民间多层次、多渠道良好合作关系,将有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走向深入,走出实效。
1. 官方关系紧密。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近30年来,互信不断增进,关系不断提升。中国是中亚国家“经过历史考验、可信赖的、最真诚的合作伙伴和伟大邻邦”,在合作上“中国从不附加任何条件”。[13]在此政治基础上,中哈已成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乌、塔、吉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土为战略伙伴关系。中亚国家主动将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例如,中哈于2016年签订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2019年签订了《关于实施“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中亚在发展战略上的互信和共识是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基石。
2. 民间关系良好。疫情是灾难,也是友谊的试金石。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亚学者对中国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哈萨克斯坦中国贸易促进协会发起“援助友好邻邦—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爱心募捐活动”,来自35家哈萨克斯坦企业共捐款301.1万坚戈。[14]相应地,中方对中亚抗疫的援助主体不仅有官方政府,还有企业、慈善基金和社会组织。比如,马云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基金援助中亚国家人道主义物资总重达4.5吨,其中包括50万只医用口罩、5 000套医用防护服、5万只医用手套和非接触式体温计,以及50 016个试剂盒和3万台呼吸机。[15]
总之,2020年初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亚国家和民间社会最先向中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新冠肺炎疫情在中亚暴发后,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第一时间向中亚提供了物资援助。这展现了作为“一带一路”和“健康丝绸之路”首倡之地的中亚与中国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官方意愿和民意基础。
因中亚国家、地域之间健康水平的客观差异,以及发展预期和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健康合作亦会面临挑战。此外,域外国家在中亚的博弈和竞争以及自身社会安全环境,也将为中国—中亚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带来一定考验。
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指数排名报告中,哈萨克斯坦排名第78位,乌兹别克斯坦排名第100位,土库曼斯坦排名第104位,吉尔吉斯斯坦排名第107位,塔吉克斯坦排名第121位,[9]平均排名为102位,在全球居于较为靠后水平。导致这一结果有一系列因素,其中主要有:
1. 医疗硬件设施老旧,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医疗硬件设施老旧。中亚国家的医疗设施主要是从苏联继承而来的,因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硬件设施老旧。例如,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其医疗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其他4国的情况更为堪忧。[16]哈、吉、塔、土、乌的每千人病床数分别由独立之初1991年的13.7张、12.1张、11.0张、11.6张、10.9张下降到2014年的6.1张、4.4张、4.7张、4.0张、4.0张。[17]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内,中亚国家的病床数等基本医疗资源不升反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亚国家医疗硬件设施老旧、损坏的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中亚国家的医疗体系大都也沿袭了苏联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有心无力,导致医疗卫生体系效率低下。目前,哈萨克斯坦缺少现代化的医疗体系,整体医疗状况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水平医生也因工资过低而前往欧洲从业,因此很多国民不得不选择去国外就医。乌兹别克斯坦至今沿用苏联时期的医疗体制,目前仍实行免费医疗,尚未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条件较差。中亚其他国家的医疗体系,也大体如此,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本国民众的需要。
2. 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短缺。据世界银行统计,哈、吉、塔、土、乌每千人医生数量分别由1992年的4.1人、3.4人、2.4人、3.6人、3.4人变为2014年的4.0人、2.2人、2.1人、2.2人、2.4人;每千人护士数量分别由1991的11.0人、10.5人、6.2人、8.0人(1)其中土库曼斯坦的护士人数(每千人)为2000年的数据,此前无统计。、11.9人变为2014年的7.2人、5.9人、4.8人、4.4人、11.3人,[18]总体上说医疗卫生人才数量在不断萎缩。尤其是2020年6月份以来,中亚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了反弹,也更加直接地暴露出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资源的短缺。相对于城市,中亚农村医生更为短缺。例如,2008年,哈萨克斯坦城市地区每10万人口的医生数量为588人,而农村地区只有130人,前者是后者的4.5倍。[19]
中亚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短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中亚医生的待遇低下。在苏联时期,卫生部门的工资比其他部门要低得多,引入市场经济使情况更加恶化。例如2007年在塔吉克斯坦医生的平均月薪为17美元,而其他行业的平均月薪为53美元;中亚经济状况最好的哈萨克斯坦,2004年卫生部门的平均月薪也仅为美国的一半。[20]另一方面,要归因于“去俄罗斯化”政策造成的拥有更高水平的俄罗斯族医生的大量流失。据1989年人口普查,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族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7.8%、21.5%、8%、7.6%、10%。[21]345-346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分别降至21.4%、6.2%、5.5%、1%、1.8%。[22]苏联解体前在中亚居住着近1 000万俄罗斯人[23]368,现今只有500余万。
由于俄罗斯族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占优,其人口占比下降意味着中亚国家专业人才中最优秀群体的流失。据统计,近20年间,塔国共有30万至50万俄罗斯人移民至外国,且其多从事的职业多为医生、教师等。[24]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的流失通常会带动同一领域内其他人才跟随流失,导致恶性循环。
1. 大国在中亚的战略博弈。“中亚地缘政治的‘中央性’以及本地区国家较大程度存在对外部援助的依赖”[25],致使域外大国竞相介入区域内部事务。多国博弈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亚国家对医疗健康合作伙伴的选择,从而成为中国与中亚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近年来,域外大国纷纷出台覆盖中亚地区的战略构想,以期在中亚地缘政治博弈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现有大国战略中,有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此外,美国政府最近公布的《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加强主权和促进经济繁荣》[26]和欧盟的《欧盟与中亚:更坚实伙伴关系的新机遇》[27],以及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构想等,并相应地建立了“中亚五国+美国”(C5+1)、欧盟与中亚国家对话机制、“日本—中亚外长会议”等对话平台和机制。
由于存在多国对中亚地区战略合作构想和机制平台,使中亚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过程可选性增多,对中国来讲不确定性增大。比如,在中亚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除中国和俄罗斯先后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抗疫和多次援助外,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提供200万美元,以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保护中亚移民。[28]欧盟启动了《中亚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CACCR)援助计划,预算资金为300万欧元,以满足中亚国家的需求。[29]这使得中亚国家的行为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对其的预测难度,为中国与中亚健康合作带来变数。
2. 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伊斯兰国”(ISIS)在中东被打散后,以阿富汗为新基地,并企图化整为零,积极向周边国家渗透。中亚国家因宗教、族缘、地缘、政治环境等,成为“伊斯兰国”渗透、扩散的主要目标。为此,“伊斯兰国”专拨7 000万美元以“搅局中亚”。[30]有关报告显示,在中东被打散后,“伊斯兰国”推出“新迁徙”(New Hijra)项目,计划将30%人员通过“移民”“返乡”的方式回流至原籍地。[31]如果项目顺利实施,“伊斯兰国”中的3 000余名中亚籍人员,将有1 000人左右返回中亚。“三股势力”接受过“伊斯兰国”恐怖训练,并参加过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作战行动。中亚地区是“三股势力”的滋生地,因此“伊斯兰国”在中亚的渗透、扩散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与“三股势力”合流。这不仅会影响到中亚国家安全,还会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健康合作项目带来安全隐患。
3. 中亚的社会环境复杂。首先,中亚国家营商环境有待提升。据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90个经济体排名中,中亚国家只有哈萨克斯坦排名较好,排第25位,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位于第69位、第80位和第106位。[32]此外,中亚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败问题。据透明国际2020年1月发布的全球180国家清廉指数报告显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分别排名第113位、第126位、第153位、第153位和第165位。[33]其次,中亚国家社会舆论环境有待净化。在中国中亚友好合作大局之下,也伴随有一些杂音。比如,塔吉克斯坦欠中国的债务为4 000万美元,占外债总额的36.6%[34],“中国债务陷阱论”便随之泛起。吉尔吉斯斯坦媒体甚至出现了“吉尔吉斯斯坦将部分领土割让给中国以换取购销外债”的报道。[35]一些西方国家以“舆论强势”塑造中亚民众对华错位认知,以“污名化中国”。[36]这些不善论调,表明了一些心怀叵测的域外势力蓄意为中国中亚关系制造麻烦外,也说明近年来中亚国家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使得在健康领域合作中会首选本土企业,从而对中国在中亚的合作项目造成非经济性障碍。
由上可知,中亚地区的医疗硬件设施老旧,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及专业人才的短缺,致使中亚国家整体医疗水平较低,成为中国中亚医疗卫生合作的瓶颈。中亚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枢纽性,致使域外大国竞相介入区域内部事务,为中国与中亚医疗健康合作增添输入性变数;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将成为构建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隐忧。
2020年7月,“中国+中亚五国”举行首次外长会晤中,各方“愿进一步加强在疫情防控、疫苗研发、传统医学等领域合作,在卫生健康领域打造中国—中亚高效合作伙伴关系”。[37]这表明,经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多层次、高频率地协调互动,双方对深化健康领域的合作已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可通过政策支持与中亚国家进行战略和规划对接,助力中亚国家卫生健康领域的优化升级,加快其卫生健康现代化进度,共同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表明了中国卫生健康“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时面临着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困境。同时,中亚国家医疗生产能力落后,仅凭自身不能满足本国的医疗所需。中国可利用自身优势,在参与中亚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中,积极构筑产业链合作体系,实现与中亚国家在健康现代化建设中的互利共赢。
1. 加强医疗物资生产合作。早在2004年,我国医疗物资生产已出现产能过剩[38],这一状况至今仍未缓解,特别是在疫情的刺激下,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以口罩生产为例,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我国医用口罩增长率预计增幅突破1 000%,但2021年口罩存在产能过剩的高风险。[39]与此同时,中亚国家的医疗物资产能不足。如在中亚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乌兹别克斯坦,有超过2 000种药品是由国外医药公司生产,其中常用药约800多种需全部进口。此外,药品生产原料的60%也依赖进口。[40]哈萨克斯坦内生产的药品占13%,进口的药品占87%。[41]吉尔吉斯斯坦药品和医疗器械97%依赖进口,3%是国产[42];塔吉克斯坦超90%的药品为进口[43];土库曼斯坦相对较好,进口药品约占市场份额的35%。[44]一边是中国医疗物资产能过剩,另一边是中亚国家的产能不足。因此,中国—中亚在医疗物资产业领域的合作具有鲜明的互补性。
2. 加快生产技术标准化对接。就医药领域而言,有原材料、医药研发与生产以及流通3个环节。生产和流通都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规范。因国情不同,中亚国家标准化各有特点。目前,中国对于中亚国家的标准化研究不深入,与中亚国家尚未建立稳定的官方和科研机构联系渠道,与中亚地区标准化信息交流、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甚至国内相关企业对中亚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主观认识的偏差,这将成为推进中国与中亚在医疗健康领域进一步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因此,国内有关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掌握中亚国家的技术标准和政策,适时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药品、医疗设备生产和流通的标准联通与对接,打通双方合作中的“堵点”,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共同推进“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1. 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大放异彩。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无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成为最好的特效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科学诊疗方案。实践证明,传统医学在抗击疫情中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45]在中亚疫情持续蔓延的形势下,中国应邀向哈、吉、塔、乌分别派出了以中医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医疗队,中医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的优势获得了中亚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
2. 中医在中亚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中国与中亚凭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之利,传统医学交流历史悠久。据古代中医史和世界医学史记载,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就开始大量外传到中亚地区。[46]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持续深入发展,中医药逐渐被中亚人民接受。其原因是:一方面,中亚国家居民饮食结构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病症多发,而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疗效较好;另一方面,中药价格便宜,绿色环保,相对于中亚国家居民较低的消费水平,更易于被接受。
3. 中医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中医不仅具有医疗卫生价值,还兼具公共外交价值。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47]在抗疫背景下,中医药走向中亚获得了历史性契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中亚的难得机遇。中亚地区不时出现污名化中国的原因之一,即是中亚普通民众不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形象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外部力量唆使的影响。因此,推进中医在中亚地区落地开花,必将成为中国与中亚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民众健康素质和健康专业人才的质与量对中亚健康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从全民健康素质养成和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两方面,共同推进中亚健康能力建设。
1. 多渠道开展健康素质养成教育,提高中亚民众健康素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口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3.2周岁、71.4周岁、70.9周岁、68.1周岁和71.6周岁,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四国均低于72.6周岁的世界平均值。[18]中亚地区的整体健康状况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见,中亚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中国可协助中亚国家将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之中、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之列,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对健康知识的社会宣传,促进中亚民众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共同参与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
2. 多形式培养健康专业人员,提升中亚国家健康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中亚各国独立以来,俄罗斯、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多所大学在中亚开办高校(包括分校),总计达28所之多。[48]80其中,美国中亚大学、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亚萨维哈萨克—土耳其国际大学等高校设有医学专业,为中亚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中国可在借鉴他国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等平台为依托,加强与中亚国家联合培养医学健康人才,还可通过政府间项目、校企联合项目、定向培养项目等多种形式协同育才,在医学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开展有效合作,促成中亚国家健康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有序衔接。在当前条件下,可重点推进中国“双一流”高校的医学或医学类大学在中亚进行合作办学。这既能满足中亚国家对医疗健康人才的需求,又能厚植中国中亚双方的友谊。
综上所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共振,提升了“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重要性和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紧迫性。中国当率先与地处“一带一路”关键区域的中亚践行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在新形势下,构建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在当前条件下,务实打造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迈向“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