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的三重实践逻辑与意蕴

2021-02-01 13:18陈九朋李晓乐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革新马克思主义革命

陈九朋,李晓乐

(1.淮南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诞生于风雨飘摇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其不平凡性。1840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领导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无法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饱受欺凌和压迫的深重苦难。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和践踏的悲惨境况,让仅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直面生死存亡的残酷考验,毅然决然担负起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任。“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20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从弱小到强大,从领导革命、建立新中国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用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进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属性、人民性的核心实践立场以及自我革新的内在实践定力的伟大历史图景。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其所蕴含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政党的科学真理让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让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指引革命的“真的主义”。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双重加持下,中国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启迪民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从建党开始就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至今唯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百年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通过努力坚持不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既有马克思主义立场又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建党、建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是铸就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石

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并发表《共产党宣言》起,马克思主义就开启了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革命思想武器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2]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真理,所蕴含的正确独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的革命者叩开了一扇通往光明大道的思想之门,让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审视国家命运。伴随着“五四运动”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中国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在此背景下,作为无产阶级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实践价值向度主要体现在:一是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科学的启迪和动员。“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显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当时急需找寻到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民而言,犹如久旱遇甘霖。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以其科学真理性和彻底批判性启迪和感召了许多立志救国的进步青年,并直接促成了他们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的伟大转变。经过多次思想领域的交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认同进一步深入人心,党的初期组织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纷纷建立起来,并酝酿筹备建立全国性的共产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认同和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思想条件。

二是从政治属性上保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起就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唯一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社会主义为实现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根本行动纲领,并立场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坚定政治信念,坚持不断纠正错误、自我完善,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政治先进性和纯洁性。历史一再验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方向指引,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立党初心和使命的根本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遵循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简单的理论学说,而是具有因时而化特质并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其生命力就在于能同时代发展相和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也实现自身实践话语模式的丰富和完善,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历史图景,并在党的百年历史图景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突显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政治品质。

1938年,毛泽东针对建党以来以及在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运用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实践需要,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重要抉择,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科学指导作用。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5]534可以看出,经过毛泽东长期思考并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检验,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认识逐渐向科学理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革命和时代发展的进程,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从自发走向自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一系列经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并同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为现时代党的科学指南。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挫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理论成果,中共七大将这些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密切结合,实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框架下的再一次创造性结合与创新性发展。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励志图新在总结前期探索中的挫折和“十年文革”错误教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命题,将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党的辉煌成就中的引领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看家本领和制胜法宝,党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辩证的思维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与规律,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在新时代党的伟大事业建设征程中,马克思主义持续散发真理光芒,为党的百年伟业提供智慧和动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并不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也体现了两者伴生发展的逻辑脉路。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场,坚持党对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6]这是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的根本原则和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期不畏艰难、坚守初心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智慧和政治定力,反过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给了马克思主义无比广阔的发展舞台和真理闪耀的空间。因此,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与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两者相互促进并相互统一于新时代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宏大历史场景与发展变迁呼唤新的科学理论,因此,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7]76,并成功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强大的理论自信。除此之外,全社会也应深刻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性,持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观察解读时代并引领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二、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的核心实践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已经证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量,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怕流血牺牲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毛泽东曾掷地有声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继往开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恪守人民性的本质属性,秉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坚定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这是探求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不断开创伟业的自觉担当。

(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根本立场,旗帜鲜明地在党章中彰显了人民属性。中共七大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并与人民群众一道同生死共命运的革命实践中建立的血肉联系和经验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重要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遵循人民性根本立场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人民的利益与中国共产党利益高度一致。“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413中国共产党在党章明确表明了自己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结成的这种利益一致、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是党与人民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凝结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织就的,任何时候动摇和偏离不得。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9]1128能不能代表人民利益,既是检验党执政为民政策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关乎党兴衰成败的重要标准。牢牢地将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栓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党的事业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的利益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根本方向。革命时期,人民群众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国以来,人民群众追求国家富强、生活幸福,满足不同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把人民满意、生活幸福作为党领导革命和执政施策的目标航向,对党的各个时期的具体工作和政策具有根本约束性。邓小平指出:“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10]685党一直十分重视人民的利益诉求,哪怕战火纷飞、极度困难时期,依然如此,正是这种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死之交”铸就了党与人民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为党的百年伟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印证了人民是党在百年历程中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任务,创造一个个令世人赞叹奇迹的力量源泉。

(二)人民性赋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与长期执政强大的驱动力

人民群众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的选择代表历史发展之大势。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人民造就了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奇迹,也正是人民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139因此,无论对于党的昨天、今天和未来,都要与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共担风雨。

首先,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勇于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精神,成就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推翻“三座大山”,关键在于党把革命斗争发展成为“人民战争”,让一切反动势力在人民战争历史洪流中折戟沉沙。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程而言,成功发动人民,赢得人民,就赢得了革命优势力量,让一切反动势力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面前变成“纸老虎”。在复杂凶险的革命战争中,党赢得了民心,人民成就了党的革命事业,人民给了中国共产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底气和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成就了党执政中国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国人民以舍我其谁的高度主人翁精神和行动的强力助推下,全国上下步调一致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以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广大人民群众又以极大行动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即使遭遇挫折,依然矢志不移。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大幕拉开,人民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开拓精神和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创造了国家发展中一个又一个神话,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转变。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是中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人民群众顽强的开拓精神和磅礴的创造力为党提供了前进的不竭动力。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一个最伟大也是最朴素的目标: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励精图治,以更加明晰的目标,奔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没有因为时代的转换而削弱,反而愈久弥坚,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的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和鲜明特质。

一是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也应该享有实现人生理想的“出彩机会”。中国梦正是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每个中国人都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道,并通过汇聚每个中国人实现个人梦想的前进动力,进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同时,每个中国人为梦想努力奋斗的生动图景为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了无限可能的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二是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践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特质和情怀,也是对他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7]144话语的完美诠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首先要根据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迁,及时将工作重心调整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来,着力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代表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需求的转变,是党在新时代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价值遵循,也是党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其次要发扬实干精神,切实把握民生重点,积极化解民生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把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落实到一件件实事、好事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知民情、暖民心、顺民意。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为党明确了奋斗方向,也为党同人民群众一道共创美好生活凝聚了力量。

三、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的鲜明政治品格

自我革新是实践主体应对环境变化和现实需求所进行的自我内生性变革,勇于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和鲜明政治品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的懵懂激进、革命的急流险滩、社会主义探索的生死存亡考验中一路坚定前行,无论是革命形势的错综复杂,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激流勇进,新世纪的风云变幻,都时刻给党的生存发展带来风险考验和挑战,需要党因时而变、积极应对,坚守自我革新的实践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7]12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坚定不移地进行自我革新,通过修炼内功、排除毒素,不忘初心,永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能够在利益特权的考验面前拒腐防变,激发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能够在新时代国内国际风云变幻、格局形势深度调整的考验面前,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开创崭新局面,推动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根本保证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本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党、兴党的根基,而自我革新则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价值逻辑和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人民脱离苦难追求幸福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紧紧同人民站在一起,冲过硝烟战火、泥泞坎坷,无论国情、党情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初心不改、本色依旧。解锁党的发展历史密码,自我革新是党能够激流勇进,不失本色,冲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关键钥匙。

首先,自我革新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命运相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血肉联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革命形势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勇于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在汲取经验教训后,继续整装前行。历史证明,唯有自我革新、应时而变,把党自身的命运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方能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党百年伟业的总航向。

其次,自我革新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本色品质。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正是这一政治本色凝结成党与人民血浓于水的联系。党在不同时期分别通过整风、主题教育实践等形式,让广大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以涤除杂质、肃清思想、守住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1]104,就是要通过党的自我革新让广大党员干部常省己身、常思不足,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堤坝,永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政治本色。

(二)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强大智慧,更需要自我反省批判、自我蜕变完善的巨大勇气。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角色转变、应对执政风险有外部因素的助力,更多的是源于党自身机体的自我革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中国共产党自身勤练内功、革弊除害、意志坚定,方能抵御一切来自内外部消极因素的侵蚀与风险考验,把党锻造成机体强健、政治生态清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拒腐防变需要自我革新。党在革命和长期执政过程中经常会面对诸多风险与考验,如若不积极应对,甚至会危及党的生命。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12]380。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自我革新从严管党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战斗力、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新净化机体、增强适应力,提升为人民服务本领和治国理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自我革新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腐败问题是侵蚀党的机体、断送党的前程的最大弊病,因此,为了不负人民,不负国家和民族重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同腐败作斗争,以“壮士断腕”的自我革新精神,“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为党营造风清气正、清朗廉洁的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兴利除弊、自我完善需要自我革新。党在百年进程中一直不断同各种不利于发展的弊端以及脱离群众的思想行为作斗争,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到当前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彰显了党革除自身弊病,完善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一个社会个体只有不断自我反省、修炼,方能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对于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已达9 100多万名党员的政党同样需要革故鼎新、自我修炼,在全党范围内兴利除弊,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党性修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加大自我革新力度,推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及反腐倡廉、自我完善向纵深发展。

(三)自我革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对挑战、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航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透过国际格局快速变换和深度调整乱象抓住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如何应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风险增加、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如何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意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答案是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新,为新时代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自我革新为新时代“中国之治”注入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在长期探索和变革中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强大优势的科学制度体系,这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依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重要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归纳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总结了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改革创新,探索“中国之治”的历史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以更持久的自我革新精神、更宽阔的改革视域成功探索出拥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自我革新为新时代应对挑战、把握战略机遇注入科学思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在变局面前,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要把握大势、统领全局,又要因时而变。中国共产党不断在自我革新中掌握并熟练运用战略思维,顺应世界发展之大势,主动应对,增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话语权;掌握并熟练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判断和驾驭国际国内形势的变与不变,善于化危为机;掌握并熟练运用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7]219,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掌握和熟练运用创新思维,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不竭动力,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引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无论世界大势如何变幻,党通过夯实自身根基、立足自身发展、勇于自我革新,从纷繁复杂的乱局中育新机开新局,走出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四、结语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探寻党的伟大事业发展脉络和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都浸染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在今后,全党应继续开辟党的伟大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新境界。此外,人民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力量和信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力量之源,新时代党要继续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出发点。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使党坚守初心使命,拒腐防变,新时代要进一步提升党的自我革新能力,以更好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战略机遇,不断开创党的伟大事业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矛盾观、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与自我革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统一的实践话语叙事模式,人民立场与自我革新的历史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三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宏大历史图景。

猜你喜欢
革新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