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化学师范类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1-02-01 11:50张晓艳梁铣刘道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化学

张晓艳,梁铣,刘道富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作为“课程思政”推广的鼻祖,上海市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为此我们可以作为借鉴.第一个阶段是自2005年起的德育改革;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自2010年起开始推广德育课程,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有机统一体,充分发挥育人合力;随后开展第三阶段,也就是在2014年以后,上海市要求各位老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上海市涌现出一大批“中国系列”课程,进而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纵观上海市对于“课程思政”推广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在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之外,上海市组织各科教师深入挖掘各类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而使思政教育无处不在.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国家战略部署.2018年,教育部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1].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师范类院校作为高水平师资的培养基地,被赋予新的使命,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高校设置化学师范类专业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化学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化学师范生作为未来化学教师队伍的储备人才,将会接力甚至引领化学基础教育改革.因此,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来引领化学师范生的日常学习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在师范类院校的大力推广是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需要.

1 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应用现状

在新的时代就应当配有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心,培育新人,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实施课程思政,是推动思政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3].单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各学科、不同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添补扩充,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广大学子的脑中、心中.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加以施展,传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讲授的课程无法涉及到各级领域,眼界思维具有局限性;二是在有限学分学时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上,课程载体不够丰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三是创新思政教学手段至关重要,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串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便于挖掘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育人格局的形成和育人体系的构建.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化学专业教师(师范类)在理论知识储备上是相对薄弱的,因此与“科班”出身的专职思政类教师相较,思维方式有异,与“同向同行”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平台十分重要,要进一步提高化学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有效促进化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合作,以良好的思政素质和道德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4].

2 化学师范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作为化学师范生的必修课、高校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师范类课程也应当具备铸魂育人的作用,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应用都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环保意识、能源节约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密不可分[5].因此,发挥好化学师范类课程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实践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化学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本文以化学师范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为案例,深入挖掘了思政教育在此课程中存在的元素,从而进一步探寻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可行性思路.这一点与教育部发行的《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不谋而合.该标准于2018年1月正式发行,“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新兴概念被隆重推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作了大的调整,在高中化学中不再提及“三维目标”,而是将教学目标划分出4级水平,这些依据的都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5个方面[6].思政教育渗透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充分表现出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广大高校化学专业教师和化学师范生共同理想和价值立场的态势.例如,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出了“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课程目标,这向化学师范生传递了新的专业精神,要具备优良的文化道德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师范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微阅读、订阅号、网络学习通等,几乎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都离不开互联网[7].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在互联网平台上,师生的交流能够更加自如,教学内容和手段能够更加丰富,学习环境能够更加个性化.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共享,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提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为广泛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平台.目前,各类高校把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作为基础和核心环节紧抓不放,加大投入,结合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在教学上大力推广网络平台建设,一直鼓励校内教师开展各类课程实践和研究工作.例如,“超星学习通”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众多高校师生都在使用的一种教学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授课教师可以进行线上线下多元融合式教学,广泛共享教学资料、详细记录教学过程、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依托这个建设较为成熟、使用率和活跃度爆棚的互联网平台,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3 化学师范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3.1 提高化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平

欲提升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化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主动涉猎课外群书,搜寻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应拿出对待本专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思想政治教育[8].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基础,这当然包括思政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帮助教师领悟人生道理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教师提高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思政素养,加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讲授中.化学专业教师还应同济互助,注重更新教学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师范类课程的有机渗透提供坚实的保障.

化学专业教师因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的步伐.

3.2 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找准切入点,教学大纲中众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挖掘出思政元素:例如,依据“标准”,在讲授“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告知学生,依据价键理论,动态变化是事物的发展必然趋势,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比如,对高中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进行教材分析,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节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化学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广泛理解常见污染物的成分、性质以及社会危害,最终培养学生深刻的环保意识,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学以致用.

3.3 利用有限的课时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在化学师范生多门专业课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加入“课程思政”,应当做好各门专业课的课时分配,保证教学过程中各大环节合理而有序的衔接,从而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勇于探索,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保障有效性,而教学元素的吸引力是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有效地把控课堂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精细化课堂教学,整合课件和教学设计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深刻反思梳理,整合课程精华,进一步明确教学任务,将挖掘出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地融入课堂,整合课件和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应用.

3.5 发挥“超星学习通”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先进技术功能

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年轻活泼,而且更具想象力和创新力,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此外,已经商业化的5G网络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平台,合理安排并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每时每刻激活脑细胞.变手机为学习利器,实现知识网络化,也是互联网时代人手必备的终身学习方法,定时给学生推送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依托“超星学习通”这个网络课程平台,授课教师可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依托这个建设较为成熟、使用率和活跃度爆棚的互联网平台,为思政元素的融入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契机与挑战.

3.6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检验化学师范生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单是一纸试卷,原本僵化的脑细胞已被激活,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结果应当能够做到突出学生的个人亮点,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并邀请校内专家、教学督导成员定期给予指导,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十分必要.教师在专家指导之后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改进并更新教学内容,最终将系统化的教学成果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化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