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研究

2021-02-01 11:29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政治思想

赵 昕

安徽工程大学办公室,安徽芜湖,241000

当前,网络和新媒体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致使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也趋向多元化,产生了许多学习个性化需求。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与时俱进随之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无法满足。因此,根据当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将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业性著作不多,且大多数集中在个性化教育领域。如邓志伟著述《个性化教学论》、袁湛江著述《个性化教育透视》、刘文霞著述《个性教育论》等,这些著作大多单纯以个性化教学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关键词后,截至2020年1月,搜索出相关论文一共75篇,且发表时间都集中在2005年之后。蔡暄等[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探析》中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对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外部特征两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并对学术界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研究。李婧崴[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中认为,个性化培育要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要将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李兰[3]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要把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自律与他律、权利和义务三个相统一。

西方一直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催生了西方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大众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推行个性化教育和学习改革,其中美国在个性化教育和学习领域中的成果最为丰富,提出了个别规定教学、个别指导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些创新型的个性化教育和学习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刻意义。可以看到,国外个性化教育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历史较长,经验较丰富,对我国的个性化教育和学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际上,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实际出发,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推广价值。

1 个性化学习理论基础

1.1 传统个性化学习理论

对于个性化学习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优点长处及需求等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实施个性化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强,能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规划和目标设计,而教师则为课堂教学营造自由、舒适、灵活的环境,并提供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工具等学习支持[4]。笔者认为,个性化学习主要是指针对学生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最佳学习工具等方面的支持,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从更深层面讲,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创造性,引导他们学会竞争、学会挑战、学会超越前人和自我。尤其是在新时代,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着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2 个性化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来的,他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单一的智力测验不能判定学生智力高低。他提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语言、逻辑、视觉、运动、人际关系、韵律以及自我反省等七种智力。之后,在1998年和1999年,他又在原来七种智力的基础上做出了补充。他认为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九种智力,而各种智力的差异性则反映了个体的智力结构以及智力水平的差异。这一理论对个体学习的差异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之逐渐趋向个性化发展。

2 个性化学习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个性化学习机遇

在信息化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现代智能工具获得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的知识内容,可以在有网络覆盖的任意地方、任意时间获得大量的、有选择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料[5],从而满足自己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资源基础。与之相应的,新媒体也越来越为各个层次的人所接受,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当今大学生,几乎是人人有手机、人人有微信、人人有QQ,再加上各种论坛、贴吧、App等,这些渠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让学生有自由发言的空间与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就有争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趣味性强,渗透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2 个性化学习挑战

不可否认,个性化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但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大量信息良莠不齐,给个性化学习带来严重挑战,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负面信息,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成人成才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学生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的阶段,如果不能给予正确引导,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走向危险的深渊[6]。所以,高校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3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学模式单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也越来越个性化,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考,无法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再有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量大面广全覆盖,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大多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往往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无法也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7]。由于他们对40年来改革开放成果缺乏亲身感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缺乏应有的认同。

3.2 教学资源短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需要提供丰富的、全媒体的、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一些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教师指导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类图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较为短缺,使得个性化学习难以有效开展。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一些选修课,也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课程,开设了青马工程班、菁英班、易班等,但由于教学管理规定的科学化、课外教学资源吸引力方面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缺乏制度、条件方面的有力支撑。

3.3 人文关怀不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课程兼以时事政治课程,很少关注到学生人文上、心理上的需求,也很少能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六要”要求尚有差距,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上也不能做到“八个相统一”。有些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说教,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怀微乎其微,忽略了学生关注什么,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大多数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3.4 忽视学习情感的关注与调节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生师比、大班教学、教学能力水平方面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关注与调节,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代中国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单一化的教育模式”[8]。新生在入学时满怀希冀,课业压力相比高中减少不少,自由时间较多,大多数学生情绪比较积极。而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设计、答辩、考研、就业等种种压力,情绪自然就比较消极。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略这些差异,因势利导不够,有效衔接不好,思政育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9]。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路径探索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探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时,可根据高校实际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迅捷,这就必然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多样化,学习走向个性化,教师的角色也在随之改变。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有自己的主见,个体意识强烈,在与教师对话时要求平等。基于此种情况,可采取一些措施,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结合,将大道理与小道理融通,努力提高学科魅力和政治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也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0]。

4.2 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有了新的渠道。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汇聚更多教学资源,开发更多学习平台,营造良好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运用现代社交平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学生良性互动,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与帮助,例如微信平台、网络贴吧、易班论坛等等。在表现学习资源方面,则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接近学生学习诉求,例如,充分运用声、电、光、图、影等元素,把学习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大数据时代,教师注重与时俱进,走出传统教室,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例如,采用微课、云课堂等授课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师生互动过程中保存大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能够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理念和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一定要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所思所想所忧,并以此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辅导员团队、心理辅导教师的主体作用,对个别群体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信任多加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潜能,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鼓励教师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了“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大学生更加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提高。教师注重着眼于党和国家要求、大学生关注点,在浩瀚的海量信息中挖掘有益数据和育人元素,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可定期开展学雷锋先进典型、十佳大学生评选,为学生树立成长榜样,让学生在学习榜样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通过增加思政类实践课程比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等,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

4.4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评价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应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评价不偏颇。既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要考虑大学生自身情况;既要看到学生当前状况,也要看到学生以后潜能;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日常表现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摒弃“唯分数”的顽瘴痼疾,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并与评奖评优、发展党员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考核过程中,可通过开展学生思想状态自我评判等方式,推进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从而逐步实现个性化评价。

5 结 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做出必要的改革。高校在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个性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注重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潜在优势,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个性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