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1-02-01 11:14:38叶婷婷常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方志敏立德东北

叶婷婷,常江

(1.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西 上饶334109)

方志敏精神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体是指以方志敏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赣东北地区的革命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内涵实质主要表现为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有机统一[1]。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方志敏精神的立德树人资源,准确把握方志敏精神在赣东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将其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方志敏精神是赣东北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深入挖掘及充分利用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立德树人要素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方志敏精神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一种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构筑的优良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道德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是中华优秀儿女和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历史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2]12。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赣东北各高校在方志敏精神的影响与感召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方志敏精神是新时代赣东北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一) 方志敏精神是赣东北高校思政课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赣东北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方志敏精神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是基于原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的革命斗争历史和赣东北高校办学发展现状相结合的正确路径选择。赣东北高校在办学发展中应始终贯彻和体现原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的优良革命精神与建设传统,依托方志敏精神这一红色资源展开立德树人工作,并将其植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心中,使他们强化信念、内化认知、外化行为。

(二) 方志敏精神是赣东北高校思政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深入挖掘及充分利用方志敏精神中蕴含的立德树人要素,将其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是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特色的实际转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实践。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活化运用方志敏精神的物质载体。展示方志敏同志及原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历史的各类旧址故居、器具物品、报刊书籍等,可以为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直观的教育物质基础。方志敏同志留下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千古绝唱文献为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坚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精炼方志敏精神时代价值、体现方志敏等共产党人英雄气概的各类影视作品为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聚焦各方热点提供了上佳的媒介。

其次,充分利用方志敏精神的精神资源。方志敏同志的人生发展轨迹、高尚的人格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追求,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极佳的价值激励与示范作用。起义日、根据地创建日、红十军团成立日、重要战役战斗胜利日、方志敏同志诞辰日等较为重大的纪念日,能够凝结起赣东北大学生共同的价值体验和地域情感。

最后,及时总结关于方志敏精神的课堂资源。赣东北各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为江西本省生源,他们在中小学时期便对方志敏及其领导的根据地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在大学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资讯、经验及体验、情感和言行等,可以成为赣东北高校思政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或开展翻转课堂等不可或缺的学情资源。此外,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有关方志敏精神的兴趣点,这些均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互动性与活泼性。

(三) 方志敏精神是赣东北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特色资源

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传承方志敏精神、培育合格的老区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深入挖掘方志敏精神的立德树人资源是赣东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方志敏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3]。方志敏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中,其形成、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革命史研究高度契合。因此,方志敏精神的传承便历史地成为赣东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的特色资源与重要内容。

二、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功能定位

方志敏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赣东北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强化信念、内化认知、外化行为的功能。

(一) 强化信念

所谓强化信念,是指引导学生感悟方志敏同志对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的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从而深植红色基因。

“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概括了方志敏精神的内涵。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其核心功能定位在于: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冲击的大环境中确立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前进方向;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各类社会思潮激荡中聚焦红色基因,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 内化认知

所谓内化认知,是指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和行为,通过纠正错误认知、改进落后观念,引领他们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人格思想与行为准则。

首先,方志敏精神蕴含了厚重的革命史、党史、军史的内容。将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跨越时空限制,突破自身的视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其次,方志敏精神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记载着以方志敏同志为首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将方志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从根本上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焕发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情感。

最后,方志敏精神作为赣东北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资源,体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展现了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将方志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广大在校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引导其切实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培植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

(三) 外化行为

所谓外化行为,是指通过以方志敏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一批江西地方党团领导人当年在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方志敏英雄事迹的情感激励,实现赣东北高校青年学生在品德、人格与行为上的自觉与自律。

首先,方志敏同志的英雄形象具有强烈的榜样示范作用。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赤诚爱国、勇于创造、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能够极大激励与感召大学生产生对英雄的景仰之情,并对其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产生浓厚的敬畏之心与探究之意。英雄形象的影响,使得抽象的精神变得鲜活有形,可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效果。

其次,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创建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的过程中,以及方志敏本人在监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产生了许多值得颂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具有强大的情感激励功能。革命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个奋进故事、一幕幕红色记忆、一篇篇感人文章,在形式上可观可感,在内容上体现出的方志敏等革命先辈崇高的为国为民理想追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热诚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对赣东北高校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跨越时空的方式,让大学生与革命先烈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能够强化在校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让红色基因融入其思想,并最终有效地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方志敏精神融入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方志敏精神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赣东北高校广大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质资源。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取向,是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良渠道。

(一) 方志敏精神与理论教学的契合

方志敏精神作为赣东北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具有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可以深度融入、有效契合各门思政课的教学。

1.将方志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理解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方面。例如,分析方志敏同志在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开展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事业上所采用的“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4]3,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方志敏精神中蕴含的“创造”一词的含义,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原理,做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想问题办事情,最终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赣东北革命实际相结合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目的。

2.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及法治思维等的培养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方志敏精神的本质内核[5]1。方志敏具有共产党人崇高而完全的理想信念,他不怕牺牲,坚贞不屈,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倾情的爱国态度是方志敏精神的基本立场[5]1。方志敏对自己的祖国满怀真情,他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将中国比喻为“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有着“令人爱慕之美”[6]133,并将中国视为亲爱的母亲,文中他大声疾呼“救救母亲呀!”深沉的爱国之情感人肺腑,能够使大学生对方志敏精神中“爱国”一词的真正内涵产生强烈认同,从而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要求。从1928年5月起,赣东北苏区就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平债法》等[2]15,这种重视法治建设的一系列立法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学习领悟法治思维的优秀素材。

3.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志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其形成与发展包含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拼搏与宝贵历史经验。这种对正确道路的选择与坚持,生动地、历史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精髓,能够使大学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理解究竟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将方志敏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通过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的斗争史与建设史教育,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与乡土情感。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创建并建设的年代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头上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所压迫的悲惨年代。方志敏同志是最早开始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中共领导人之一,以他为杰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扛起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旗。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的斗争史与建设史,已深深地熔铸于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和赣东北地方发展史之中。追寻这段历史,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当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理论,从而牢记在新时代自己肩上的重任与使命。

5.将方志敏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方志敏精神丰富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充分挖掘,以及对方志敏精神的弘扬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上。赣东北各高校可在本课程中以专题或讲座形式讲授方志敏精神,但授课定位与角度须与上述四门思政课有所不同,应进一步强化方志敏精神与时代特征的融合。

(二)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主体性,教师围绕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现场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感悟并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为一种动态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注重通过现实场景展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诵读原著的方式来感悟经典。在校大学生对方志敏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和领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离不开对方志敏经典原著的诵读和感悟。比如,在学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首先诵读原文,并想象自己置身于方志敏当年所处的环境中,跨越时空与其对话,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方志敏为什么要在国民党监狱中撰写这些文章? 这些不朽的作品反映了方志敏同志的何种精神与品质? 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方志敏精神产生的时代条件与理论基础的理解。

又如,可以通过“红色走读”等实地走访的方式来滋养情怀。置身于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实环境所带来的震撼和引起的真情实感,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建构,促使其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带领学生走进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了解方志敏同志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以及狱中斗争的事迹;带领学生参观横峰县葛源镇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浏览斑驳土墙上清晰可见的红军标语,踏足当年红军战士一次次集结出征的红军操场,感受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简陋的办公和生活条件等;带领学生来到玉山县怀玉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使其亲身感受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不可磨灭的英雄业绩,以及方志敏以身殉志的浩然正气,都会使大学生们经历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洗礼。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旧址故居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教材,可以引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新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群体逐步倾向于使用手机中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从而实现高时效、高精准、多样化的信息交流[7]32。如何有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在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可以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推进思政课传统政治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大学生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展开学习,从而增加高校思政课的科技感,提高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进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方志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重点在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化、数字化方式,促使他们主动探求方志敏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以及立德树人的思政课教学目的。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方志敏精神依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新时代赋予赣东北高校思政课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更是赣东北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赣东北高校应结合实情,积极探索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种可行路径,努力培养广大在校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使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革命老区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方志敏立德东北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大东北的春节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