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莉 许宗瑞,2
(1.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2.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上海 201620)
为了应对2020年春开始蔓延的新冠疫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作为一线外语教师,笔者积极投身大学英语课程线上教学,在学校各职能部门高效联动的基础上,在学院“学院指导-系部统筹-教研室实施-教师参与”的部署安排下,结合一系列线上集中培训学习,开始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完善课程,推进教学过程。教学平台搭建依托一个主平台,同时进行多样选择,合理利用其他平台技术和资源作为辅助,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平稳推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中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建立共情关怀,有效营造了教学和交际临场感,环节设计人性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集体协作更是强大的后盾支持,给人温暖,传递力量,个人的萤火之光在集体中汇聚成耀眼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教学实践经历带来多样收获的同时,笔者也分析了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深入反思,以期同广大同行及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
在线上教学推进过程中,各类群体都面临挑战,包括熟悉和适应线上教学方式,应对教学平台瞬时流量剧增问题,调节各种紧张情绪及疏导心理压力等等。其中,学生和教师这两类主要群体都缺乏充分准备,以致思想上认识不够,态度上果敢不足,技术上积累不力。
人都是有惰性的,要靠严格自律消解其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并非直接参加现实的社会活动本身,而是学习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图式、原理与规范[2]。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师生同在教室中的仪式感、临场感,还有整个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情感交流,这些都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但是线上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缺乏身在教室时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主观上自律性欠佳,学习效果有待提升,除了迟到、旷课之外,还体现为签到后并未真正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参与活动却未认真听讲、任务点完成率不高、视频学习时频繁拖拽或切换页面等。针对这类问题,笔者在线上教学开始之前就严明课堂纪律,必要时采用不定时随机点名、临时发布讨论要求回帖跟进、适当加大课堂章节测试比重、私信消息提醒惰性较大的学生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屏幕另一端的约束鞭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力,促进其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自我调节学习是基于完善的自我认识不断调节学习的动态过程,包括对复杂学习任务的分析、制定易于实现的学习目标、以有利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持续监控学习进展、评估学习结果等[3]。
突发疫情下,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再加上授课时间相对集中,造成教学平台在某些时间段内产生超大流量负荷,瞬时压力激增,导致师生有时无法及时登陆。虽然在各平台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下,逐步解决了该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因为家住偏远地区,缺乏线上学习设备,网络传输信号不佳,无法同步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每次上完课都选择把要点讲解部分的录屏内容上传课程平台,方便学生复习补漏。同时,为了缓解课程平台负载过重的压力,除了采用错峰签到、延长签到时间外,还可以转换战场、切换平台,利用班级群接龙辅助签到等方法多管齐下。在发布课时任务点时,同样做好预案,或提前发放,或设置足够的弹性时间,方便学生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完成。
由于习惯了传统纸质课本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缺乏纸质教材辅助时,阅读显得吃力。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家里可能只有一部智能手机,没有其它诸如电脑、打印机等辅助设备,无法在阅读电子教材时同步参加在线教学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线上教学特殊时期,笔者在班级群上传相关教材、练习文档材料,供学生下载,提前阅读,熟悉内容。同时在课程平台上把教材相关文档内容放在相应的课时菜单中,并且把课本文章朗读音频上传,一些重要练习全部设置成章节测试,方便学生在线完成并提交批阅。在疫情倒逼下,学生需要培养“互联网+”意识,主动改变思维定势和固有习惯,提升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素养。
与线上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材建设的缺失和教材设计的局限。当下,各种教材更新迭代很快,但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实体教室教学活动进行的设计开发,纸质课本为主,辅以配套课件及视听材料,缺乏针对线上教学专门设计的配套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把纸质界面的知识体系延伸至全新的“互联网+”环境中,创建与学生个体因素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体系,推动高校外语教学形成“常态化在线课堂、泛在化自主学习、智能化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新生态[4]。这次线上教学的实践也提出了相应的教材建设新课题。线上教学有及时性、动态性和跨时空性的特点,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教材,如何选择教材内容,教材的具体设计模块应该如何凸现教学特点,这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线上教学对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短时间内既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进度搭建课程,又要全面熟悉各教学平台的细节操作,方方面面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几乎所有教师都是第一次全方位切入线上教学实践,内心充斥着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再加上高强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紧迫的时间安排,原本就承受的巨大压力不断加码,导致线上教学开展过程中创新力不足,比较容易出现模式单一、思维固化的情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学环节活力降低,感染力匮乏,难以长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线。
面对问题,教师要主动出击,采取积极态度,探寻可行的解决方法,例如:直播讲授中穿插自学任务,并利用任务点、临时小测验等形式灵活地巩固直播讲解中的知识点,引领学生完成教学环节。即使是线上教学,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他们成为课堂主体。具体而言,适度设置小组协作活动,要求他们课下展开线上讨论,分享个体调查结果,并要求小组代表在课堂上通过语音连线、分享屏幕等方式进行任务汇报,营造代入感,增强在场感,提升被关注感。多平台间还可以互为补充,利用通知公告、信息反馈、互动讨论等方式增强课堂凝聚力,促进线上教学顺畅运行。
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5]。生命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强而有力的辩证逻辑,人是其所处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把教育的功能性和本体性深度融合在一起。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从线上教学实践开始,到回归教室后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开展,笔者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尝试,不断思考。
经历了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共情心最强的一次线上教与学之全线革命,对所有参与者而言,既是跨越时空阻隔的全民实践,又是铭刻在心的共同记忆。疫情面前,笔者深刻认识到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状态中解决问题,体会“危机”二字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很多教师并未止步于扮演“看客”或者“怨客”的角色,纷纷用心参与到各种平台的学习中去。正如蒙曼教授在“学习强国”所做的“事事关心,人人尽力”公开课中指出的那样,每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一分子,都要爱国知国报国。作为高校教师,就要用心完成线上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抗“疫”作贡献,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每个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成长,教师的成长历程归纳起来无非三个词:理想信念、实践反思、学习提高[6]。线上教学实践中,所有参与教师都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反思,深化认识,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信息化时代外语教学范式面临新挑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教育生态,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7]。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对所有参与者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课程教育,相比较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中信息化技术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各教学平台、课程平台、班级群等从曾经的课程资源库和交互手段转而成为教学主战场,而且这种模式的切换比较突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时间调整适应。教师在熟练掌握了课程建设的要领之后,教学平台强大的功能被逐渐挖掘,解锁新技能的附加快乐带来了很多慰藉。在笔者看来,这些平台从幕后到台前的华丽转身就好像是一位教师智慧的化身,也好比在原先的实体教室里打开了另一扇窗,用信息化技术带着所有人去飞翔,到知识的殿堂中探索,去寻找与更多领域的连接点。
数据可以记录世间万物瞬间的细微变化,记录范围越大,测量范围就越大,分析范围越大,知识的边界延伸就越大[8]。大数据的价值逐渐被认识被发掘,也应该被继续利用,成为提升教学实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产生的同质化问题、教学评价方式的主观性和单一性问题一直是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鉴于整个线上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平台上留下活动轨迹,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查询和跟踪,教学中完全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在后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分类处理,结合具体情况补缺补漏,因材施教。同时,一直以来强调的“形成性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等要求都可以落实,从而严格把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
教育教学范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转换与变革。在信息化时代,外语教学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范式也必须得以改造和重新构建[9]。这段特殊的全民线上教学时期结束后,再次回归校园和教室之时,单一的线下教学模态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需求,教师、学生和课程平台三要素必须协作运行,线上教学的经历更应有机地融入教师承担的课程之中。教师为主导,挖掘教学资源,明确设计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彰显个性需求,加强与同伴的学习互助。课程建设为中介和桥梁,联通课上课下环节,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
这段特殊时期,各大线上平台日趋稳定,凸显出诸多在课程建设推进、后台监控统计上的强大优势。5G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完善中,它的广泛应用将有力推动在线课程的普及化。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也会迈上新台阶,外延更广,内涵更深。疫情倒逼之下,大学英语教师几乎全部体验线上教学,再次回归校园后,线上课程建设成为大势所趋,线上线下互为犄角,混合教学模式逐渐普及,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教学愈发需要创新力。2020年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已对课程设置中的网络课程提出了指导性要求,“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精品课程建设,使课堂教学语基于网络的学习实现无缝对接,融为一体。”[10]24课程本身的内涵发展也要求进一步推行慕课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按照“金课”创造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要求,不断打磨,建成在线精品课进行推广,促进教学发展。
未来的教育除了课堂实践,还有云端智慧,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互联网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反馈及时、情景性强等显著特点,为语言学习创造了跨越课堂边界的自然输入、输出和随时嵌入的人群互动机遇,是一种极佳的外语教育传播载体[11]。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只具备应变能力已然不足,需要积极“迎变”,再主动“求变”,自身的追求和努力是提升能力的关键。即使没有学校组织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自己也要主动筛选资源,积极学习,更新理念,掌握信息化手段。新形势下,云端技术的运用很可能会成为考核教师教学新标准中的硬性要求之一,提早转换思路,把外在压力内化为持续的驱动力,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而且可以开拓自我研究新领域,发现研究生长点,推动个人职业发展。
根据笔者发放给学生问卷调查后得到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倾向于课程中多样化的资源类型,对能充分利用线上优势并在教学中带给他们收获的老师给出整体满意的评价。很多学生还表示,线上教学中的学习监控评估数字化模块迫使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提高了个人的自制力,养成了一定的自学习惯。当他们再次回到教室时更加认可了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因为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填补实体教室的不足。如果教师创建的课程平台中包含优质教学资源,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并继续落实大数据监控,会促进学生在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作用下把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融为一体,更加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12]。只有学生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落到实处。
根据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0]4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承担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而且其本身也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大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需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实现全面发展。针对抗“疫”形势下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一线英语教师好比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要合理设计线上环节,结合实际内容创新方法,推进教学过程,使之与认知的真理性、实用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资源挖掘,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外语人才需要优先发展国家意识,在此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二者不可偏废,甚至不可颠倒[13]。
抗“疫”非常时期,开展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活动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平台是目标一致的整体,通过学生参与和教师引导协作共建,形成合力,同向同行。依托教学平台提供的友好界面操作和强大的数据支撑,通过课程建设、单元板块设计、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评测监控实现有效教学。身为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目标实现自我管理,实现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实现自我成长。学生脱离了传统的课堂模态,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权,提升了自我监督和自我管控能力,积极配合教师,遵循教学步骤,按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经过这段特殊时期的打磨锻造,教师和学生的自律性得到明显提升。回归校园之后,线上线下多模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新形势下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信息平台的技术运用会日臻完善,学生的学习理念会逐渐更新,教师的个人能力会大幅提高,课程的设计特色会更加鲜明,线上线下多模态教学会实现动态交互,必然会进一步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价值,彰显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