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在竹丝岗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21-02-01 05:59张艳玲吉儒刚王运泽
山西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凉亭使用者单车

张艳玲 吉儒刚 王运泽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2)

1 公共空间行为干预

1.1 行为干预概念

行为干预(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介入并人为中断某行为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力图消除或改变该行为的干预方式。本研究通过社区的居民公共空间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对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进行干预,以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秩序,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面貌[1]。

1.2 公共行为干预

本研究借鉴行为干预的应用原理,把其核心理念引入公共行为研究中。通过设计者在公共空间进行的“行为设计”“行为引导”,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潜意识的动作和行为习惯,以期达到使用者的公共行为产生的效应是有规律的[2],对公共空间的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本研究对公共空间行为理念的定义。

2 实证案例的概况和调查方法

2.1 竹丝岗社区简介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农林街道的竹丝岗社区,属于广州老的东山区范围内,现属于越秀区的东部。竹丝岗社区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新旧错落的建筑风格,平凡“野生”的生活姿态,竹丝岗社区是民国模范社区的发源地,竹丝岗社区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本组营造地点位于马棚北街(见图1),连接执信南路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街道上从北到南有快餐店、水果店、修理店、早餐店、路边理发、路边修鞋、路边废品摊、晾衣凉亭、小卖部、麻将凉亭等。

2.2 调研数据

图2记录了某个工作日在马棚北街上午的人流特点。本研究把人流分为往北走(医院方向)以及往南走(市场与公交站方向)进行统计。往北走方向:8:30出现早高峰,10:30以及11:30出现人流高峰;往南走方向上:10:00出现高峰。总的人流量上,有8:30,10:30,11:30三个高峰。在人群构成上分出四种:未成年人、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中年人最多,青年人次之,然后是老年人,未成年人最少。这个人群活动规律和人员年龄构成跟研究地点位于医院住院部后门有直接关系,这里出入的大多数是病人及其家属、医院上下班的员工。

这里的人群的活动类型有上下班、散步、晾衣服、休憩、采购、打扫卫生、使用共享单车;商业活动有修鞋、理发、杂货店等。

2.3 发现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社区的公共空间的问题:

1)马棚北街人流量较大,路旁设置有休息凉亭、花架和树墩状的休息座椅,但是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花架周边空间被共享单车占据;花架被用作晾衣架。

2)理发师利用围墙做工具架,路边修鞋匠略显杂乱的工具堆、租客衣物和被单在街边杂乱地晾晒,街面充满了未加整理城市家具、不修边幅街面,显得杂乱。

马棚北街存在“有趣”的街道公共空间,当前街道公共空间丧失活力的原因:共享单车的大量入侵且乱停放现象严重,占据了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旁一楼租户居民因家中没有晾晒空间,占据了公共休息凉亭用于晒衣,花架底下的休息空间功能丧失,无人停留;街道旁商户和摊贩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3 公共行为干预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借鉴行为干预的应用原理,把其核心理念引入公共行为研究中。采用行为干预的设计手法对居民的公众行为进行调整,营造有趣又有序的街道环境,我们的设计是“看不见”的,是“隐藏”起来的,因此,我们称之为“隐藏的设计”。

它常常在现存的城市环境的隐蔽处和裂缝之间起作用,尽管每一次的作用变化可能非常微小,但是随着这些微小的变化不断增长和积累,即能促使环境发生更大的改变。下面介绍几个“隐藏的设计”案例。

3.1 共享单车停放的设计

3.1.1设计理念

通过工作人员在选定的一段时间(此次实验时间为7 d)内整理实验地点的共享单车,对使用者进行正确的行为示范,以及在地上画出单车停放的指示线,从而引导使用者停放共享单车的行为,达到都市公共秩序整理的目的。

3.1.2共享单车停放调研

针对停放共享单车行为,本研究从停放共享单车地点的人流量,共享单车停放情况,整理情况,以及由于共享单车停放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为进行调研,并在时间上区分出工作日以及休息日,选取每个小时的前10 min进行记录,将前期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停放共享单车的行为调研内容

图3显示:工作日的共享单车是从有序到无序。在早高峰前期,人们整齐地停放共享单车,当停车空间被占满,人们便只能把共享单车见缝插针地塞进共享单车停车场。因此9:00~12:00早高峰后,共享单车停放处停满了杂乱的共享单车。午后病人家属骑走整齐停放的共享单车,剩下杂乱的共享单车。没有整齐停放的共享单车作为提示,后来的单车使用者便随意停放共享单车,到晚上19:00左右,场地基本上就剩下杂乱停放的共享单车。

图4显示:休息日的共享单车数量比较少,但是呈现全天无序停放。由于是休息日,骑共享单车上班的人群减少,上班工作的人群规则意识比较强,因此,工作日的早上,上班族会自发整齐停放共享单车,而休息日,零散人员比较多,在无规则停放的共享单车引导下,人们一开始就乱停放共享单车,形成了休息日共享单车杂乱无章的场面。

图5看出无论是工作日或休息日,自发整理共享单车的人寥寥无几。经观察,参与整理的人中有部分是社区志愿者,通常不定期在15:00后进行适当整理,通过与志愿者的访谈,我们得知自共享单车兴起,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与停放混乱的现象十分突出,即使有志愿者每周3次~4次的小整理,效果也仅仅是一时的。总体而言,主观上,是由于公众尚未有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更缺乏整理公共秩序意识;在客观上,是因为共享单车未设置停车区域,加上共享单车的数量较多,引起公共秩序混乱,周边受其影响的行为有以下(如表2所示)几种。

表2 周边不同时间段受共享单车影响的行为

表2记录了共享单车停放区域方圆10 m内居民的行为,其中理发摊主、修鞋匠和收废品清洁工最受共享单车的影响,其次是早餐店、水果店、休息亭的人群。修鞋匠数十年来的摊位、理发师以及收废品清洁工的摊位自共享单车投放后一直被单车占领,一年多来都需要自行挪开单车才能营业。摊贩们挪开单车成为了一种被动式的整理。

3.1.3实践

实验一:强制清空共享单车测试。

目的:通过清空停放杂乱的共享单车,观察使用者停放共享单车的行为,探索在整洁的空地上,使用者会如何在没有指引的情况下选择此地停放共享单车的地点,以及使用者选择此地停放共享单车。

实验方法:将树墩旁的共享单车转移,并在树墩休息座椅旁摆放椅子,作为空间占领的工具,阻止共享单车停放在树墩休息座椅周围。

结论:本次实验将停车区域清空,改变居民对空间秩序的印象,同时,使用椅子在树墩周边界定空间,起到驱赶共享单车的作用,共享单车使用者被引导到预先设计的停放区域。但椅子被居民收走后,树墩周围的空间依旧被共享单车占领。貌似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要树墩座椅不被共享单车占用,需要使用禁止停车桩来界定空间。然而没有别的办法吗,于是我们尝试了实验二。

实验二:柔和引导措施。

目的:通过另选地点,划定车位,用较为明亮的颜色或者色块在地面画出车位,指引共享单车使用者按照画的线停放共享单车。

实验内容:实验使用泡棉胶与钉子做斜黄线共享单车车位,黄色斜线引导共享单车使用者停放共享单车。

实验依据:选定共享单车的停放地点在车行道上,经过了解,这条路面宽4.5 m的马路并非是医院以及周边住宅的消防通道,平时不通车,常被私家车非法占用,本研究拟在马路上划出一块区域做共享单车的停放区,避免共享单车乱停放到其他区域,影响附近居民其他的日常生活。

实验效果:工作者去掉地面黄色线后,共享单车使用者自觉选择此地整齐停放共享单车,原有的停车位区域未被占用,人行道恢复通畅。

结论:群众的公共行为是可以被引导的,通过一系列简单而且易于操作的方法引导群众的公共行为,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比增加设施更有效果(如图6所示)。

3.1.4小结

实验证明,通过隐藏的设计对居民停放共享单车的行为进行引导是有效的。第二次实验弄清车行道的功能后,我们在水泥路上划分一定的区域,引导人群在此停车。事实证明了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共享单车使用者自发地在路边的停车区域停放共享单车,不再占用人行道空间,摊贩不需要每天腾空共享单车再营业。隐藏设计通过一些微改造的手法,干预公共空间的人们的行为,整理公共空间的秩序,达到梳理街道公共秩序的目的。

3.2 晾晒艺术

3.2.1设计理念

本实验地点是一个原来设计为上有花架,下有休息座椅的亭子,但此亭子已经被居民占领为晾晒衣服的亭子。经过调研,这边的住户大多数是医院的陪同家属,居住在半地下室内,生活条件非常受限制,占领休息亭子,只是要满足最基本的晾衣服需求。如果要强行通过改造措施恢复其原来的休憩功能,会打破这里的生活平衡。本着“存在即是合理”原则,我们通过整理居民的晾晒衣物,让街道景观显的整齐而有艺术感,达到街道整理目的。

3.2.2晾晒亭子调研

我们采用分时段观察法和拍摄记录法,得知晾晒亭子一天的变化规律,早上8:00基本上是空的,9:00后开始陆续挂满(如图7所示)。

早上基本上没有人在座椅上休息,中午12:00会有路人在此休憩或者进餐,据观察是由于早上部分衣服滴水,座椅上有水,行人没办法落座。根据几天的定时观察,我们发现在这个休息凉亭中发生的行为基本上是晾晒衣服和收衣服,行人落座休息的行为寥寥无几。

由此现状我们可以推断:这个休息凉亭已经变成“晾衣亭”,这个亭子提供行人休息的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设计小组曾经探索是否可以通过改变亭子的设计,让晾晒功能和休憩功能同时兼顾(见图8,图9)。

但是,这种是传统设计师的思维,且用这种方法需要不小的一笔资金来实现,对于马棚岗社区来说不现实,而且建成以后未必能达到目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改造不采取这种方式,本研究采用“隐藏的设计”,通过行为干预影响居民的晾晒行为,美化街道。

3.2.3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晾衣亭的整理,使晾衣凉亭成为街道的美丽风景,而不是一个杂乱的晾衣亭,让附近的居民感受到“生活的艺术”。

实验方法:通过跟居民沟通,工作人员来整理居民晾晒衣服的顺序(按颜色、尺寸、类型等),邀请居民参与设计、排列和操作,引导居民自发整理晾晒的衣服,让晾衣凉亭成为街道的一个风景线。

在整理前,这个休息凉亭上面晾晒的衣服来自于几家人,还有一个以病患家属为主的短租公寓。晾衣服的人一般只会注意把自家的衣服晾晒在一起,方便收衣服,而很少人会注意到晾晒衣服的时候按照颜色深浅排列,也不会按照衣服的长短高低来排列,考虑晾好的衣服在街道上看起来是怎么样的风景。

工作人员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每一家人晾晒的衣服种类和款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根据衣服的颜色、尺寸做排列组合的设计。通过跟居民协商,工作人员根据设计方案整理居民晾晒的衣服,并在沟通的过程中,传达晾晒衣服艺术排列造型的方法,提出并探讨同类衣服晾晒、同色系衣物晾晒、随衣物长短进行递进排列等方案,引起居民对生活艺术的兴趣。

3.2.4小结

对休息凉亭的隐藏设计在不改变休息凉亭建造结构的现状下,对在其中活动的居民进行晾晒衣服的行为干预,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效果,居民两周内晾晒衣服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按照颜色或者衣服的长度排列组合。尽管每次的晾晒行为艺术实验的作用都非常小,但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质变的,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惯。

4 结语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环境行为学的干预方法能激活街道的活力[3]。本文通过对人群公共行为的一种干预,隐藏的设计有时候是一种潜移默化,需要时间的积累,一次两次是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但是积累起来,会改变一种秩序。

本研究共享单车的行为干预是比较成功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共享单车再也没有乱停放的现象,这是因为共享单车扰乱公共秩序的程度比较严重,人群会首先重视这个行为的纠正。据后期的跟踪调查,共享单车的有秩序停放并不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自发维护的,而是这个区域的城管、志愿者、清洁工、修鞋匠、理发师共同维护的。我们的公共行为干预方法起了作用,影响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已经达到我们的目的。

总之,在当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实质上意味着我们要从过去的“国家中心式”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社会中心式”治理模式,这无疑对社会自治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4]。通过公共行为干预方法,整理街道公共空间的秩序,达到改善街道景观的目标,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过时间积累,社区的自治能力逐渐提升,社区的共同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凉亭使用者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我爱朝阳的小凉亭
飞吧,单车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凉亭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抓拍神器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