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创肖自安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 410011)
2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益阳 413000)
患者,男性,15岁,主因“发现双耳后肿物10年”于2018年08月18日入院,患者家属诉10年前发现患者双耳后有肿物,无红肿、疼痛,无耳鸣、耳流脓、听力下降等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体查: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双耳后乳突区可触及约2.0×2.0cm大小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颈部II、III区可触及数个小淋巴结。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7×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19.5%;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均正常;喉镜示鼻咽喉未见肿物;耳部CT:双侧耳后乳突区皮下软组织对称性增厚,最厚处约1.1cm(见图1)。患者在局麻下行左耳后肿物切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术后病检结果示:镜下见淋巴结增大,淋巴血管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形成,支持Kimura病(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见图2)。
患者为求切除对侧耳后肿块,于2019年01月22日再次入院,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19.9%;免疫球蛋白IgE 2163ng/ml,余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正常。于局麻下行右耳后肿物切除术,术后病检示:镜下见淋巴组织增生,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左侧术后14个月、右侧术后9个月未见复发。
图1 耳部CT平扫双侧耳后皮下软组织肿物。Fig.1 CT image findings: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mass behind bilateral ear.
图2 左耳后肿物病理淋巴血管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形成(a.HE×400;b.HE×100)。Fig.2 Histopathologic results findings:Lymphatic angiogenesis,accompanied by rich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and eosinophil abscess formation.(a and b,Hematoxylin-eosin stain;original magnifications:a,×400;b,×10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又称为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罕见、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病多发于中国、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好发于20~40岁男性患者,男女发病率比约为3.3:1~6:1[1,2],儿童青少年木村病非常少见。目前木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及IgE介导的I型免疫反应有关[3],也有学者认为与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
木村病最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头颈部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常累及大唾液腺(如腮腺、颌下腺)、耳周及颈部淋巴结[4,5]。12%~16%木村病患者累及肾脏[6],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蛋白尿、血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木村病患者主要实验室表现[7],有文献报道,病灶大小与嗜酸粒细胞比例是相关的,并且病灶越大,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越高[8]。木村病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坏死或融合,病灶与周围组织多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9]。与邻近组织相比,病灶MR信号强度在T1加权成像上为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增强CT扫描多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增强,增强MR多表现为中度或显著增强[10]。木村病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活检,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小血管增生伴玻璃样变,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微脓肿形成[11]。
木村病主要是与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LHE)相鉴别,两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组织学上表现为小血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因此常易混淆。ALHE常见于西方中年女性,病变较浅表,多伴有皮肤颜色改变,典型表现为红斑丘疹或结节,边界清楚,不累及淋巴结及唾液腺,少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升高。在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ALHE镜下可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各异,异型性明显,无玻璃样变,且组织无大量增生的淋巴滤泡[12]。此外还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但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活检等不难鉴别。
本病属良性病变,预后多良好,但易复发,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肿块无明确包膜,边界不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到25%~51.7%[1,13]。糖皮质激素可使病灶缩小并抑制免疫刺激反应,尤其适用于合并有肾病综合征和复发的患者,但激素减量或停药后疾病易复发,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率可达45.8%[14]。此外,有研究显示来氟米特、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为治疗木村病提供了可能的有效方法[15],但考虑到此类药物全身副反应,尚需大量循证医学资料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木村患者对放疗敏感,但仅局限于缩小局部肿物的大小,对系统性疾病无明显作用。因此,需要针对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