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 陈艳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还是成功的开始。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是老师最大的心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前都要预习,善于设疑解疑。一篇文章读下来,或多或少会有不认识的字,不懂解释的词语,不好理解的语句。只要心中有疑问,就要主动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好字词关。如在学《灯光》一文时,通过工具书,不但懂了“憧憬”“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发”在这里是读“fa”,是头发的意思,这样一来,在预习过程中质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印象深刻,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强多了。当同学们读到“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时,学生会上网搜索文章的写作背景。会根据提示思考: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然后在文中找答案,把解决不了的疑问记下来,第二天在新授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正因为有了预习中的设疑,解疑。师生研读课文的时候,就容易心领神会,也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日复一日地在预习中、课堂中质疑,解疑,自学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的练习时,阅读水平是不会提高的。他们习惯于老师的灌,很少单独思考或者解决问题。相反,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我从文中收获了什么?并且把这种质疑延伸到课文的细节描写当中。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当学生读到皮鞋匠听着月光曲产生的联想这段描写时,有学生质疑:此刻的皮鞋匠为什么会想出这样的画面?然后师生讨论得出结果:这有赖于当时周围的的环境和乐曲的节奏:舒缓——明快——高昂。学生获得答案的同时,也懂得合理想象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在柏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文两次出现车厢静了下来,这两次的安静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得出答案:第一次是慑于老头的气势,第二次是知道了原因,出于对老妇的同情与崇敬,对一个母亲对孩子爱的理解与对战争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灾难的反思。这样一质疑,“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文章主题就显现出来了。在每一课的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将成为写作的范文,学生都能从每次的学文中有所收获,从中学会如何选合适的题目,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这一切都与学生的质疑息息相关。如在教学《青山不老》时,学生提出疑问,课文明明写了一位老人十五年来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坚持植树造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事。为何课题不是《植树造林》或是《了不起的老农》,而是《青山不老》?通过这一质疑解疑,学生明白了取这题目,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那片绿洲,其实是指老人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衬托老人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通过这样一质疑,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文题目的时候,既可以人物、事情、事物等为题,也可以代表的精神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