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云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 222100)
质疑可以理解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们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此衍生出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况,而恰恰是这种状态会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完善.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这一内容时,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多数都是直接总结归纳,而笔者在教学中,则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递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举例如下:问题1我们来观察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这些不同氨基酸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如果不同的基团我们用个代号R来表示,那么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什么样呢?自己尝试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问题2:这个结构通式有什么特点呢?有哪些元素?由此推断,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哪些?问题3:为什么在描述的时候加上至少呢?问题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的话,那么R基有多少种呢?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一步步思考,逐渐建构新知,让学生产生原来课本知识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进而得到解决的这一感觉.这个过程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直接以知识点的方式呈现更能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在学习核酸这一内容时,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的的结构式,让学生按照总结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方式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又能在课本中找到,这样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由于我国教育的特点,可能学生在刚开始不敢提问或者提问的问题不太好,这时候教师不应该否定、打击,而是多给鼓励,并且引导学生让问题更加完善.
在比如学习细胞膜这一内容时,细胞膜的制备用到的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就直接提出为什么要用它,哺乳动物其它细胞为什么不选用?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补充的情境可以得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这一特点.但是我没有满足于此,紧接着又追问为什么它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就适合用来制备细胞膜?由于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到细胞器和细胞核这一内容,无法直接回答,就告诉他们课本对应的页码,然后留足时间让他们去找原因,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费时,但是那些自己找出原因的同学却是记忆终身的.到了这里看似可以结束,但是笔者仍然没有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个红细胞它要把细胞核和细胞器退化掉?在这里由于受学校硬件水平和学生时间的限制,没法放由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笔者则是给他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让他们去归纳,最后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为期近一学期的引导中,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在有丝分裂中为什么核膜核仁要周期性变化的问题,这在以往教学中是从没遇到的.可见经常的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精神也会有所提升.
很多理化生教师最怕的莫过于带领学生去做实验,因为课本展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不会有意外发生,教师只需要中规中矩的把实验要注意的内容和考点教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所以为了避免“麻烦”,教师不做实验只讲实验.但是这也会失去很多让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机会.前期教学中笔者也是如此,然而近几年,笔者则是尽可能的带领学生去做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下举些笔者处理实验问题中的一些例子.
在还原糖鉴定的实验中,给学生提供梨汁,甘蔗汁和西瓜汁三种样品,让学生去做实验,就梨汁这一个样品就出现了多种情况,比如,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有的颜色比较浅,有的比较深.学生对比之下就有疑惑,笔者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描述他们的实验过程,通过不同组之间的描述他们会找出原因:没有加热,加水稀释了,量取的时候不准确,配制斐林试剂时候忘了加硫酸铜等原因.再比如甘蔗汁的实验中,有的组的甘蔗汁里也出现了砖红色沉淀,有的学生就说了,甘蔗汁里不是蔗糖吗,那出现砖红色是说明蔗糖是还原糖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给他们纯蔗糖溶液,让他们再去做实验,结果没有砖红色沉淀,学生又纳闷了.最后我引导学生,甘蔗汁中的糖确实是主要是蔗糖,但是蔗糖的单体是什么?这些单体是什么糖?学生瞬间就明白了.再比如西瓜汁的实验中,学生中就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出现了砖红色沉淀,有的说没有,说是西瓜本身的颜色.笔者任由他们争执,发表意见,最后得出如果样品本身有颜色可能会影响实验现象观察的结论.而这一结论在线粒体的染色与鉴定的实验中,当问及学生能不能用叶肉细胞来观察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这个实验,并予以否定.
虽然这样比较耗时,但是实验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质疑的信心,因为他们的质疑教师能解决,那就说明他们的质疑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得所教授的内容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习题课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机会,只有通过做题,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把前后知识构建和综合.所以在习题课中笔者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习题中的困难,还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他们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他们解题能力.
比如这道题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组成成分除水分外,90%是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其中一个选项说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为其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多数学生记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但是判断不出红细胞的呼吸方式.这时候再提问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特点,学生能回答,再追问,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那么对于真核生物来说,没有线粒体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那进行哪种呼吸?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紧接着解决下列问题: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其中的一个选项: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提出了问题,蓝藻没有叶绿体为什么也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同学会反问他,蓝藻是原核生物吗?学生恍然大悟.接着学生会问:是不是真核生物光合作用都需要在叶绿体中进行?这个问题和上面线粒体那个问题就类似了.
再比如在很多生物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光学显微镜,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这一题笔者会问必修一涉及到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显微镜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你可以提出什么样问题?学生由此提出哪些实验用高倍镜哪些用低倍镜?在提到脂肪鉴定的实验中,我们要有酒精洗去浮色,那么必修一还有哪些实验是用酒精的呢?体积分数是多少?作用分别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有关知识.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内容,便会运用相同的思路相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归纳知识.
复习课笔者会一改直接回顾总结要点考点的方式,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复习细胞的结构的时候,学生就问到线粒体的内膜为什么要向内折叠形成嵴?笔者反问:这种折叠与外膜相比可以使膜面积怎么变化?学生容易判断出变大.然后学生会追问:为什么要增大膜面积?我反问线粒体内膜上进行了什么反应?由于复习课学生能学到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笔者接着说那你觉得膜面积增大有何好处?学生便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接着展示小肠上皮绒毛结构图和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图,他们顺其自然就总结出了这种都是为了增加膜面积,有利于功能的完成.
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使教学更加精彩,才能使果实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