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简九《治政之道》札记四则

2021-01-31 22:46黄春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整理者用例黄帝

黄春蕾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一、《治政之道》简5,6:方

夫昔之曰:“黄帝方四面”,夫幾(岂)面是谓,四差(佐)是胃(谓)。黄帝不出门(檐),以智(知)四海之外。是向(乡)又(有)圣人,必智(知)之;是向(乡)又(有)(暴)民,必智(知)之。古(故)天下之(贤)民皆(兴),而(盗)(贼)亡(无)所中朝立。不唯君又(有)方臣,臣又(有)方君(乎)?[1]126

其中,“方四面”、“方臣”、“方君”的“方”不太好理解。“方臣”、“方君”二词,整理者释为“方直”[1]133;王宁先生释为“有道”[2];刘信芳先生意识到与“黄帝方四面”有关,解释为一方之臣[3]。

按:笔者认为以上几处“方”应该很有联系。“不唯……乎”在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是一个反问的论证,对前面的观点进行总结。“不唯君有方臣,臣有方君”应是在总结“昔黄帝方四面”,则两处的“方”应该联系起来进行解释。简文说四面即四佐,也就是“黄帝方四佐”,若按正义有道的意思训不通。《吕氏春秋·圆道》中有一段话,或可与这几处参照: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4]

《圆道》一篇,讲的是以天圆地方映射道君臣之道,君执圆、臣处方,君臣圆道即君立官使其各有职,令出于上,下达至百姓,布于四方最后复归于上的理想政治状态。其中“先王之立高官,必使之方”一句,与“黄帝方四佐”“君有方臣,臣有方君”颇为相似。高诱注:“方,正也。”后俞樾注:“如高氏意,则谓尧、舜传贤而不传子,犹立官之不私邪耳,大失吕氏之旨矣。本篇名曰‘圆道’,其大旨以为主执圆而臣处方……高氏训方为正,亦未合。方与圆对,下文曰‘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所谓方也。”结合《圆道》全篇来看,臣处方道也即地道。前文对地道的定义是“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也就是地上的万物都有不同类别、形状,各有其职,不能相兼容。正如俞樾所注,臣之“方”也就是后文所说“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侍主”,高诱训为“正”实不合文意。再看《治政之道》“方四佐”“方臣”“方君”的意思就很明了了,指的是各处其职、各治其事的臣,和分定臣之职务的君,这一解释也很合简文所说“上下各有其修”的状态。

二、《治政之道》简15:厇

亓(其)吏(使)民以旹(时),亓(其)思(息)民以旹(时)。血气迵(通)厇(畅),民不(癠)(且)寿,亡(无)殀(夭)死者,此所胃(谓)惠悳(德)[1]127。

整理者:“厇”,读为“畅”。迵厇,通畅。《新论·祛蔽》:‘今人之肌肤,时剥伤而自愈者,血气通行也。’”[1]137网友麒麟儿认为“厇”字疑读为“庶”,整句重新断读作“血气通,庶民不瘠且寿”[5]。网友潘灯将“厇”读为“度”,为“衡量、计”之意[6]。王宁先生认为“厇”疑读为“释”,通“怿”,“迵释”犹言“通畅”[7]。网友激流震川2.0认为整理者将“厇”读为“畅”缺乏通假用例,应读为“舒”,意为舒展、舒畅[8]。

按:“厇”还是应该属上读。“庶民”一词简文中虽有用例,但此句上文已有“使民以时,息民以时”,不能突然改换“庶民”。王宁先生读为“释”,网友激流震川2.0读为“舒”,都是从整理者将“通厇”理解为通畅,然而典籍中未有如此用例。网友潘灯读为“度”,虽然符合楚简用字习惯,但“血气通度”不甚好理解。

笔者认为,“厇”疑读为“著”,训为根著、附着。从语音来看,“厇”字上古音在知母锡部,“著”字在知母鱼部,两者音近可通。在出土文献中也多有用例,如今本《礼记·缁衣》中“好仁不坚,恶恶不著”的“著”字在马王堆帛书本《缁衣》中作“”,在上博简本《缁衣》中作“”。[9“]血气通、著”参见于《黄帝内经》:“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潜夫论·德化》:“骨著赈通。”“血气通著”即血气根著于骨髓、通行于五脏。血气附着之性还见于《论衡·论死》:“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形体虽朽,精神尚在,能为鬼可也。今衣服、丝絮布帛也,生时血气不附著,而亦自无血气,败朽遂已。”可知在中医中,血气皆需附着于形体,形体也需有血气附着。气血通则不滞,著则不泄,则民不生疾病且长寿。因此,将“厇”读为“著”文从字顺,亦符合中医典籍原理。

三、《治政之道》简20、21:敚

整理者读“敚”为“阅”,训为“检阅”[1]138。陈民镇先生读为“脱”,训为“免除”[10]。罗小虎先生则以为“敓”字,读如本字“夺”,“夺民务”即“夺民时”[11]。

按:“聘覜”见于《管子·小匡》“审吾疆场,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货财,而美为皮币,以极聘覜于诸侯,以安四邻,则邻国亲我矣”。《周礼·秋官·大行人》:“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在这里,“聘覜”即指春秋之时,诸侯之间相互访问,睦邻友邦、以德服人之策。整段话也该是“昔之有国者必检于义”之圣君所行的积极举措,“阅民务”“脱民务”、“夺民务”或是偏于中性意义的词语,或是负面意义的词语,显然是不适宜的。

笔者认为,“敚”或可读为“悦”。从语音上,“敚”与“悦”同属月部字,出土文献中两字通假用例甚多。马王堆帛书本《缁衣》:“古(故)伥(长)民者,章志以(昭)百眚(姓),则民至(致)行(己)以敚(悦)上。”今本《礼记·缁衣》:“民以致行己以说其上矣。”“说”即“悦”也。《尔雅·释诂》:“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故“悦民”即使民众悦服。此句谓春秋之时,诸侯以马匹、金玉、钱币、器用等访问四邻之国,结和睦之交,以“悦民”为务,百姓才会心悦诚服地归附于他,这也契合和后面所说“文威”和“明政以来之”。

四、《治政之道》简39、40:

整理者解释道:“‘执怨’,结仇。”[1]14《4说文·手部》:“播,种也。一曰布也。,古文播。”可知“”读为“播”无误。从语境来看,“播情扬恶”与“播善执怨”都是一对并列词语,则“播”不能释为本义“播布、散布”。按,《楚辞·九叹·思古》:“播规榘以背度兮。”王逸注:“播,弃也。”《尚书·泰誓中》:“播弃犂老。”因此,此两处“播”皆训为放弃,“播情扬恶”也就是放弃情实宣扬坏的一面,“播善执怨”也即放弃和善而心怀怨怼。

猜你喜欢
整理者用例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你是“书桌堆砌者”吗?
新出楚辞《李颂》校释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传记书坊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