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骏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表演形式包括舞蹈、歌唱、盘鼓、小戏曲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流传于淮南凤台地区的花鼓灯,更是以灵动的舞蹈动作和细腻的表演风格在众多花鼓灯流派中别具一格。凤台花鼓灯中对于“兰花”这一角色的塑造最为传神,其丰富的扇花技巧为花鼓灯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源泉。时至今日,凤台花鼓灯悠久的历史使得她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特征,不仅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传承方式的贫乏、传承主体的不断高龄化和社会受众的兴趣转移等都成为了传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1]。紧扣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好凤台花鼓灯的传播普及工作刻不容缓。
凤台花鼓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大禹治水后,淮河两岸的居民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每年三月二十八便组织灯班,载歌载舞。学界一般认为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代,因为《凤台县志》载有“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代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的说法[2]。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凤台花鼓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宋元明清时期。凤台花鼓灯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在清代中后期初具规模,成为淮河一带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第二阶段为民国时期。凤台花鼓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流派特色,音乐、舞蹈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中脱颖而出。第三阶段为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凤台花鼓灯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出现了许多花鼓灯表演团队。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凤台花鼓灯与时俱进,不仅涌现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如《欢腾的鼓乡》《瞧 这帮鼓架子》等,更屡屡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3]。
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凤台花鼓灯以乐舞一体为主要特点。凤台花鼓灯音乐主要由花鼓歌、花鼓灯锣鼓以及后场小调三个部分构成,每一种形式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4]。首先,就花鼓歌而言,花鼓歌是花鼓灯表演中演唱的内容,多在舞蹈热烈处插入,具有旋律婉转、情感质朴的特点。凤台花鼓歌题材多样,常见的有劳动题材、爱情题材、景物题材、时政题材等,多数花鼓歌为五言七句的格式。从调式上来看,凤台花鼓歌以宫调式、徵调式居多,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调式以及地方风情浓郁的方言歌唱,极大地彰显了凤台花鼓灯的艺术魅力。其次,就锣鼓演奏来说,花鼓灯锣鼓是构成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鼓灯艺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凤台花鼓灯锣鼓分为灯场锣鼓和曲牌锣鼓两类,前者由喘气锣、加槌锣、闷锣以及长趟锣等组成,民间称为“长流水”;后者也称闲锣鼓,主要作用是招徕观众。凤台花鼓灯锣鼓的曲牌非常多,是淮河流域众多花鼓灯流派中曲牌数量最多的一种,表演中常用的曲牌有《八段锦》《小放牛》《小五番》等[5]。花鼓灯表演中,锣鼓等打击乐有着严格的节奏要求。最后,就后场小调而言,后场小调特指后场中的专用调,曲调多来源于凤台县及周边地区广为流行的民间小调。经加工处理后,后场小调具有结构严谨的特点,多以上下句构成,并通过添加虚字、衬词的方式实现结构的对称与平衡。
舞蹈是凤台花鼓灯的灵魂,凤台花鼓灯舞蹈形式多样、刚劲有力且热情奔放。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6],呈现出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俗风格。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鲜明而多变的节奏型。有别于淮河流域其他地区的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以锣领奏,节奏十分鲜明。锣鼓作为花鼓灯中独立的程序,不仅有着很强的节奏感,且富于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凤台花鼓灯舞蹈的艺术魅力。其次,丰富多样的步法。步法在凤台花鼓灯的舞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灵动、活泼的特点。凤台花鼓灯舞蹈中的步法主要有上山步、小起步、退步、追步等,其中,小转弯、俏兰花等步法动作为凤台花鼓灯独有,也是凤台花鼓灯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再次,多彩的扇花式样。扇花是花鼓灯舞蹈的重要元素,凤台花鼓灯扇花式样较多,特别是挽扇,极具地方魅力,能够与其他扇形组合,形成新的扇花样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安徽省有关专业部门曾经对扇花式样做过统计:在29个扇花中,凤台特有的达16个,其他13个扇花是与怀远共有的。最突出的是“挽扇”,可与其他扇形组合而派生出奇变的多种扇花(目前,凤台花鼓灯的扇花已发展到40种)[7]。丰富多彩且富于变化的扇花样式使得凤台花鼓灯具有繁复华丽之美。最后,舞姿造型优美。凤台花鼓灯有着优美的舞姿造型,以“兰花”表演为例,扭的动作极具动律,能够呈现出优美的舞姿造型,而在小场表演中,“兰花”与鼓架子的交流表演也较为丰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台花鼓灯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体育锻炼价值等,传承、发展好凤台花鼓灯是时代赋予当代“玩灯人”的重要使命。但从凤台花鼓灯的传承现状来看,情形并不乐观,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传承主体不断高龄化。凤台花鼓灯传承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现象,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去,凤台花鼓灯的传承困境将愈发严重。其次,传承方式陈旧。凤台花鼓灯多采用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传承方式,这些传承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花鼓灯传承中的专业性效果,但无法扩大传承对象,以致凤台花鼓灯的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甚至凤台县的年轻人知晓花鼓灯的人数也不多。传承方式陈旧极大地限制了凤台花鼓灯的传播与普及,恶化了凤台花鼓灯的传承境况。最后,传承保障不足。当前,凤台花鼓灯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均为凤台花鼓灯的传承提供了支持。但相比于凤台花鼓灯传承的实际需要而言,现有的支持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仅仅以资金扶持为手段,在法律法规制定、专业化场地建设、社会氛围营造中存在滞后性。
凤台花鼓灯之所以面临如此困境有着多样的深刻成因。就其自身而言,体制松散与缺乏创新是制约凤台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花鼓灯发迹于民间,在众多灯班的活跃之下不断发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统一性组织机构。这种“一盘散沙”的发展局面在鼎盛时期可被誉为百家齐鸣,但在走向低迷时则无法形成合力“抱团取暖”。再者凤台花鼓灯表演仍然以传统节目居主,创新有限,特别是花鼓灯音乐层面的创新尤为不足,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需求。同时,凤台花鼓灯的传播仍然以场地表演传播为主,未能从信息时代新的传播环境出发,创新传播方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凤台花鼓灯的普及。就外部因素而言,时代环境的深刻变化是凤台花鼓灯传承问题的重要成因。凤台花鼓灯形成于古代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是凤台花鼓灯生存发展的沃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人口分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乡村人口持续减少,乡土文化不断凋零,这对凤台花鼓灯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仅如此,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西方文化大举传入我国,在青年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凤台县青年人对西方流行文化感兴趣的不断增加,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不断减少,致使凤阳花鼓灯出现了受众萎缩的问题。
学校传播是文化传承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凤台花鼓灯作为地方传统文化,其教育功能、健身功能蕴藏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强化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学校传播则以广大的青年学生为对象,具有受众广泛、传播稳定的优势。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8],这一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近几年以来对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视,而其中明确提出了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学科将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去。那么,合理开发凤台花鼓灯校本课程使其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成为了学校传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校本课程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凤台县基础教育学校可从促进学生发展与传承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的身心特征与认知心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凤台花鼓灯校本课程,创新凤台花鼓灯的传播方式。同时,做好社团建设工作也是加强学校传播的重要一环。社团是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点自发组织的团体,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作用显著。因此,可将凤台花鼓灯作为学生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凤台花鼓灯学生社团建设,强化教师对社团的艺术指导工作,做好社团表演、发展中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工作。
对于生于田野、长在淮岸的花鼓灯来说,其骨血中已经烙上了淮河流域文化的深刻印记。虽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的鼎盛时期,花鼓灯已经成为了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在创作与教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依靠专业舞蹈领域的发展是无法复原其最具艺术活力的昔日繁荣。只有让其回归乡土,回到民间,才能够让花鼓灯得到真正的滋养与保护,以民间的自发主动的保护替代政府行为、政策机制的保护,才能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活力。以现如今的城市发展来看,社区是当前文化传播普及的重要民间阵地。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的今天,凤台花鼓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逐渐解钮的乡土社会已经难以满足成为凤台花鼓灯的传播空间。如何能够让其走出田野,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融入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才是最有效的群众普及。凤台花鼓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具有重要的体育健身价值,在广场舞蹈发展迅速的今天,凤台花鼓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广场舞蹈目前已经成为群众娱乐健身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是业余舞蹈爱好者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推动凤台花鼓灯与广场舞的结合,使凤台花鼓灯成为广场舞的新内容、新形式,可以有效地使其快速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对社区业余花鼓灯队伍的扶持工作能够让更多的群众成为相对专业化的表演队伍,提高群众的广泛参与度。在凤台县及周边城镇,社区居民中对凤台花鼓灯感兴趣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居民,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或多或少都与花鼓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颐养天年之时能够参与到花鼓灯的表演当中,不仅是对儿时记忆的抚慰,也是对退休生活的增色。因此,要做好社区业余花鼓灯队伍的扶持工作,从经费、表演场地建设、赛事组织等多个维度给予扶持,营造凤台花鼓灯社区传播的良好局面。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凤台花鼓灯产业开发,不仅是实现传播普及目的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凤台花鼓灯经济价值的客观需要,而推动产业融合则是开发其经济价值最为有效的手段,产业融合是产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文旅融合则是当前产业融合的热点。凤台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焦岗湖、茅仙洞等,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凤台县正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持续提高,文化表演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凤台花鼓灯在产业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舞蹈因其特殊的艺术样态,能够很好地传达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其所运用的动作语言、节奏旋律、服装道具无一不体现着该地区人民千百年以来所积累的生命经验。像凤台花鼓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产业中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观瞻,也能提升旅游层次,延伸旅游链条。以专业化团队建设为前提,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新作品的创作,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凤台花鼓灯。尤其是近些年众多的舞蹈工作者纷纷致力于文化产业中舞蹈元素的建构,将众多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原生态舞蹈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并搬上舞台,形成了具有观赏价值与宣传教育价值的舞台作品。蚌埠市更是以花鼓灯作为文旅产业的着力点,建立了以花鼓灯文化为主的花鼓灯嘉年华游乐园与天河花鼓灯风景区。因此,要以凤台花鼓灯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具有无远弗届的影响力,能够极大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的效果。凤台花鼓灯的传播普及必须利用好网络技术,深度融入到信息时代。当下,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软件的出现为各种文化在线上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以合理的形式阐述凤台花鼓灯的文化背景、行业前沿等内容将成为传播普及的重要载体。目前,蒸蒸日上的短视频媒体更应当成为凤台花鼓灯这种舞蹈艺术的重要传播手段。2014年以来,我国短视频平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目前以抖音、快手为主的短视频应用,已经成为活跃用户超亿人次的现象级APP。当前,刷抖音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娱乐方式,这为凤台花鼓灯的传播普及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以凤台花鼓灯为主要内容的官方账号,每天上传凤台花鼓灯的表演视频或者讲解视频,用趣味化的语言来吸引网民关注,扩大凤台花鼓灯的传播普及范围。
凤台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极具代表性的地方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包含着艺术家们的艺术再创造,这种创造对于花鼓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9]。而艺术家本身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践行者,传播方式与传播空间则决定了一个艺术门类的受众类型与地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种种因素导致了当下凤台花鼓灯传承所面临的传承困境,须要坚持深化产业融合,合理利用学校、社区、网络等传播阵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被普通百姓所接受的路线,最大限度地推动凤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