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外语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31 20:01:51李金凤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思政

李金凤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270)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式”办学理念[1]。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担,更担负着育人的历史使命。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国内外各种网络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和推动,“三全式”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2],而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无疑为高职院校的“三全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一、外语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三全育人”的思政理念,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外语课程的教材是否包含“课程思政”元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实施“课程思政”[3]。高职院校在推进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外语教材建设。但是现行的外语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问题

“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外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外语教学要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价值引导,形成“外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一方面,现有的很多高职外语教材的编写方式、方法、内容都是照搬国外教材,在具体编写的过程中,都是遵循“原汁原味”的原则,导致国外的文化成了外语教材的主流。这种文化传播方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职学生对国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但是却在高职学生心理上树立了国外一切美好的假象,导致了高职学生从心理上对国外文化产生了敬仰。另一方面,外语教材的编写没有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情感资源,其编写宗旨和内容没有体现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的宗旨,体现中国文化、反映“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材内容微乎其微,没有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4]。

(二)中国文化缺失问题

当前,外语教材更多的是服务于国外文化的输入性,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性,这种不对等或者逆向的关系导致高职学生对中国文化意识的淡漠、缺失。

以日语类教材为例:

1.零起点的日语教学都会重点介绍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高职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发音和写法,但是,在涉及日语文字的起源这方面内容时,高职学生只了解日语文字的产生都是源于中国汉字,至于具体文化背景和知识点就不得而知。初涉日语的高职学生更多感兴趣的是对日语语言的学习,而将真正要学习掌握的相关的文化知识抛诸脑后。

2.教材内容中涉及的日常生活都是以日本为场景,比如寒暄语都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寒暄语。

3.日语教材中的课文、听力、练习都是以介绍日本为主,更多的是让高职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4.日语教材中涉及的日本文化,大多体现的是日本的节日、风俗习惯、文化意识等等。

正因为来自各种日本文化的渗透,高职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日语甚至是日本爱好者,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在国内甚至去日本参加各种日本文化活动。如“日本动漫展”吸引了很多国内学子。高职学生学习国外的文化本没有问题,但前提是要尊重本国的文化,当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热爱程度大于本土的文化时,就会显示出一种非理性的文化接受。

(三)教师对教材编写参与度不够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材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来源。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一线外语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但由于其长期进行外语教学,受国外文化的影响,对于国外意识形态的文化渗入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敏感性,再加上缺乏思政教育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使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订购的外语教材都配备了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外语教材中几乎没有课程思政的元素或内容[5]。教师只是从备课和授课的角度出发,没有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上都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的实施者和教材的使用者,只是在课程思政的潮流中被动地实施外语思政教学,而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殊不知外语一线教师在挖掘教材的“课程思政”元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课程思政”元素或内容编写到外语教材中,将会对目前国外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远超中国本土文化材料的现象有所改善[6]。

(四)教材质量监控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外语教材的编写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语教材质量监控体系。在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内容将会循序渐进地融入外语教材,但是,随着外语教材市场的快速发展,外语教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思政内容的融入,外语教材会存在意识形态、语言、内容等潜在隐患,外语教材质量的监控缺位必然会对外语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外语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知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高职学生掌握相关的外语知识,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我国和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教育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7]。外语教材的建设要以培养目标为引领,首先要体现知识性。另外,外语教材的建设还要体现政治性。政治性即是将党和国家的主导思想作为教材的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材。政治性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知识性体现的是高职学生对外语类学科的学习需求。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课程教育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在外语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要和“课程思政”元素重复融合,既要体现政治性,又要体现知识性。

(二)体现隐性和适中的原则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关于德育教育的思政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所体现的目标相同,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外语类学科不仅要落实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属于隐性的,是指高职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中自然接受的价值熏陶,而非像思政课程那样接受显性的思政教育[8]。另外,这种隐性教育是借助外语教材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例要适中,不能变成思政目标为主,知识目标为辅,更不能把外语教材变成思政教材[9]。

(三)体现整体集成性原则

“课程思政”两个重要的关键因素一个是教师,一个是教材。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是引导和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抓手,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依据和保障。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的内容照搬到教材当中。“课程思政”元素在融入外语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要做到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那么到底如何融?无论是一套教材还是一本书首先要突出基本的思政理念、思政层次和范围。每一个单元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相应的思政主题,教材内容无论是课文、听力,还是其他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思政主题而展开。

(四)体现时代性原则

“课程思政”本身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同时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独特的内涵。“课程思政”元素在融入外语教材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性,能够反映新时代德育教育的最新要求和外语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10]。因此,要对融入教材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认真梳理、解读,体现新时代教材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目标。另外,新时代外语教材的形式多种多样,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纸质教材等形式层出不穷,外语教材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入,增强外语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体现外语教材新形态[11]。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外语教材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

高职外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外语教学目标,要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外语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外语教材建设要以外语教学目标为指南,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方面使高职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改变高职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引领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外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无疑是立德树人的有力保障,实现了对高职学生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组建高职教材建设团队

首先,团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材开发的基本保障,团队不仅包括外语教师,还要包括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和企业人员。党政领导从宏观方面为教材提供方向引领。外语教师因为从事外语教学多年,深受国外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因此需要思政教师协助外语教师从微观方面挖掘教材的“课程思政”元素。另外,外语教师还要加强挂职锻炼,要不断深入行业一线学习,了解各个岗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教师和企业人员通过深度合作为外语教材的建设提供原始依据[13]。

其次,为加强教师对外语教材的编写能力,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另外,外语教师还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理解并理性对待国内外文化差异,继而将这种内在的认知融入外语教材当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最后,将教师对外语教材的编写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以考核推动教师对外语教材编写的主动性。外语教师要不断评估、修订外语教材,提升自身的编写能力,提高外语教材的质量。

(三)创新高职外语教材内容

首先,外语教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增加中国元素,教材不仅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国外语言,还要将中国内容用原汁原味的国外语言表达出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外语教材可以结合单元所表达的主题,设置一些国内的生活场景,提供国内生活场景的语料。比如,英语教学中关于“Greeting”的主题,英语教材中主要是西方人见面时的问候用语,可以结合这个主题介绍中国人见面时的寒暄用语;再比如,关于“Dining” 的主题,外语教材中展现的多是国外用餐礼节和点餐顺序,可以结合这个主题介绍中国的茶类、菜品等。另外,在练习设置中也可以引入中国内容,介绍中国,无论是听力练习、阅读练习、还是写作练习等都可以紧扣中国元素。

其次,外语教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增加富于思辨性的元素。外语教材不仅仅是让高职学生学习外语,还要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外语教材内容所传递的内涵[14]。比如,以“Shopping”为主题,高职学生都很乐于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如今购物很方便,高职学生不出门只要通过手机APP便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但是,这种消费背后反映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高职学生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依靠父母的资助过度消费。因此,在外语教材中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理性消费的观念;再比如,在介绍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时候,要在日语教材中介绍日语文字源于中文汉字的历史知识,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豪感。

最后,外语教材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培养高职学生保持客观的文化心态。高职学生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已长达十年以上,外语教材中介绍的国外文化也一直是“隐恶扬善”。因此,国外美好的形象在高职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高职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国外文化等同于美好事物。因此,外语教材的内容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对国外文化持有客观平等的态度。高职学生可以在课文或练习等内容上适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些讨论的问题不一定局限于中国,也可以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国际话题,高职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高职学生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学习外语, 做到教材文化取向双面性,保持客观的文化心态。

(四)构建高职教材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外语教材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外语教材势在必行,因此,要尽快形成适合此次融合的外语教材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仅涉及知识性,还要涉及“课程思政”元素选择的正确性、科学性、占比性、时代性等。另外,高职院校还要考虑外语教材的现状,将评价标准应用于外语教材评估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通过外语教材评价标准不断提升外语教材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语教材的评估,完善外语教材的评价标准,起到双向互补的作用。

总之,伴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必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材的建设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尝试,做好外语教材建设就要从教师、内容、评价等几方面探索可行、有效的路径,以彰显外语教材立德树人的作用。以外语教材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开拓外语教师的视野,增强外语教师的学术素养,还可以实现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在外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了外语教材的创新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思政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