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罗 颖,崔 琳,高铭悦
1.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系,安徽宿州,23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6年6月,农业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引导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创新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培训培育”[1]。长期以来,各地区都开展了农民培训工作,包括从职业农民的培养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到目前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2]。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现实需求[3]。但是,目前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还停留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层面,应在职业农民的培养中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素[4]。即要注重农民“爱农乐农”职业精神的培养、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在分析创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创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建议以及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方式,旨在为提高我国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关决策建议。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们职业活动与职业收入的变化,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在正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务工潮的发展,农民有了更多的从业选择,选择务农的农民可以称之为职业农民,他们对农民职业的认同感也会有所变化。新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扶持,新技术、新工具、新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持续投入使用,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从业收入有所增加,职业农民的“爱农、乐农”的职业价值观将随着职业认同感的增加逐渐形成。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农民要树立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创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生态环保理念,保护农村的土地、水质、空气不受污染,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与创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动力,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动力,同时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农村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求创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能力观,激发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中进步,在创业中致富,进而形成创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效应,带动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在于培养能够适应不同生产类型的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对农业技术员、农业雇员等类型的“专业技能型”的农民进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对农产品销售人员、农机服务人员、农村动植物防疫人员、农业信息员、加工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律等类型的“社会服务型”的农民进行服务创新能力培养[5];需要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类型的“经营管理型”的农民进行管理创新能力培养。
适时更新并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方式。创新型职业农民即要具备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种子培育技术和大棚栽培技术等;又要具备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理念,保障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重点要对创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培训,比如在稻米的种植区开展稻田养鱼技术的培训等,提高农业生产率。
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处理、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工作,应在农业服务过程中适应农业发展的变化并具有创新思维,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技术与服务。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实施农产品的微信、抖音营销与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培养创新型职业农民使用数字农业服务与智慧农业服务技术,推动农业服务的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型人才的管理水平,能够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在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要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市场预测与分析决策能力。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运作规律,掌握农产品销售情况,将自身的农业生产融入市场竞争中,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型职业农民应该能够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时掌握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动向,科学规划农业发展。
(2)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用资金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够对成本费用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合理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劳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掌握相关金融知识,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进行融资与贷款,能够运用资产和产品进行融资,保证生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3)生产管理能力。创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市场规律,依靠现有的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制订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要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控;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产量与提高农产品质量,如选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等。
(4)设备管理能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因此要求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充分使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使设备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还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使用数字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用智慧农业技术,实现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生产过程。
(5)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农业生产需要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所有人员的相互协作,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管理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全过程,从工作分配、工资制定、过程监督到激励奖励与教育培训,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开展。
(6)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创新型职业农民要做好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供给社会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这需要创新型职业农民遵循国家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行质量管理与控制[6],同时能够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
农民的创新能力是指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制度创新(如小岗村的生产大包干)、种植模式创新、农业管理创新的能力,能够面对生产中的新局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农民创新的过程也是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制定鼓励农民创新的政策:
“十五”计划《纲要》就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7],国家创新体系旨在发展各行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至今,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当前还应继续推进建设国家全方位、全行业和全主体的创新体系。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将农民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使农民可以享有体系内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各种待遇,为农民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规范标准,促进农民创新的可持续发展[8]。农民创新应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至上而下建立相应的农民创新的实施策略。
政府想要提高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投入相应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创新基金会的形式,动员多方力量,筹措社会资源,设计并实施农民创新项目。同时,重视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对其创建的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等项目,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项目补贴,推动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保证其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福利政策。
为了鼓励农民创新,政府可以设立农民创新基金和农民创新奖。在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现有的农业科技基金中,设立农民创新子基金,鼓励并推动农民创新,如辽宁、吉林对农民设立“创新风险基金”资助农民的创新。国务院于2006年设立了属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用以鼓励工人农民进行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很多省市的农业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创新活动奖励农民创新者,如浙江省开展的“农业吉尼斯”活动等。
农民专业协会涵盖国家级(如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省级(如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市级(如合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乡(镇)级与村级六级协会,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以协会为依托,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应对农业生产与市场发展的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创办农民专业协会,能够聚集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以推进农村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生产创新,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进步,助推农村乡村振兴的步伐[9]。
目前,各地区采用不同的培养对象甄选机制,但也存在诸如“35岁以下都要参加培训”的一刀切现象或通过强制手段与物质激励措施,片面追求培训规模的现象,这样的培训目标偏颇,不能产生好的培训效果,降低了培训的农民认可度,为将来培训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这都是要避免的现象[10]。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方政府应首先制定培训人员计划,对区域内的农民情况进行调研,掌握有意愿参加培训,有意愿成为创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员信息,并掌握他们的培训需求、学历水平、年龄、从业年限和农业生产情况如产业分类、生产规模等信息,建立培训人员信息档案,依据不同的培育对象的需求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分类、分层次培训。
将培训课堂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可通过“课堂+田间”的培训模式,将课堂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相连,采用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生产现场学习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践性。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使农民不仅接受培训教师的授课,还能接触到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可采用“短期+终身”的培训方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使农民获得长期的农业技能的支持与服务;可采用“自学+互助”的培训方式,通过线上交流与田间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的培养方式。
鼓励农民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开展“自助式”个性化的农业培训。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建设的“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njtg.nercita.org.cn)网站、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www.ngx.net.cn)和“云上智农”APP,是国家级的农业科教云平台,平台内容丰富,涵盖全国各地区的农业资讯、农业在线教育资源(在线课堂、直播讲堂、职业农民认定)、农业在线问答(专家在线、农技问答、微交流)等免费的涉农服务。另外,要鼓励农民关注农产品营销的微信公众号、农产品销售的抖音号、视频账号,了解最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学习农产品的销售经验,促进农产品的网络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