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月
(绍兴市上虞区 教育体育局,浙江 绍兴 3123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优良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浙江上虞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孝德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形成了“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体系,而且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优良风尚和文化自觉,被誉为“孝德文化之乡”,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究和借鉴。
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和行为习俗,是任何一个公民最起码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人伦规范。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所谓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孝是首德,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人类延续之本。正如《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源起点和核心内容,被誉为“五伦之首、百善之先”,是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孟子》曾对“孝“释义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其大意是作为子女,须怀有感恩之心,做到既要在物质上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也要在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父母的生老病死要做到尽心尽力。因此,“孝”其实包含了多层含义:一是指善事父母,尊亲重孝,这是孝德的核心;二是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三是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一个人尽孝的基础和前提。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优良习俗,崇孝向善历来是中国历代所倡导的社会风尚。当然,中国古代的孝德文化中有不少是封建的愚孝,今天传承弘扬孝德文化,并非全部的照搬或者刻意模仿,而是需要用辩证、客观、理性的眼光和态度进行理解和看待,坚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抛其外壳、取其内核,结合时代发展,学习其“孝”的精神实质,其内核就是“感恩”和“回报”。因此,弘扬社会主义的孝德文化,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辩证的扬弃,将“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广大。
受到社会时代变迁、周边环境变化、外来文化冲突和独生子女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孝德缺失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一方面,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孝德意识,情感体验比较淡薄,导致孝德行为缺失。如,不少中小学生个性张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常有一些虚荣攀比的心理在作祟,有的中小学生还漠视父母的艰辛劳苦,甚至还因父母不能为自己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总是处处埋怨。另一方面,孝顺父母行为欠缺,孝德践行习惯薄弱。他们从一出生就“万般宠溺”,已经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连扫地拖地、刷碗叠被、收拾房间这样简单的家务都不愿意做。因此,重拾并重视青少年孝德教育,培育青少年的孝德、孝行,显得十分迫切并有非常的现实意义,也必将赋予其更多的时代意蕴。所谓孝德教育,就是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对后辈进行孝德文化的传承和影响,使中华民族美德“孝”的观念内化为后辈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最终外化为其孝善行为和道德习惯。中华民族崇孝向善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多渠道的沉积渗透,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成为数千年来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共道德基础。培养当代中小学孝德意识,加强孝德孝行的践行,其目的在于以孝德教育为起点,纳入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将孝德教育有机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教育,让崇孝向善、行孝行善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让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的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重要时期,将孝德文化有机融合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少年知孝行孝、涵育孝德,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素养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孝德,既是“天伦”,也是“人伦”,是“天伦”与“人伦”的完美统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孝德始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孝”这种美德无论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还是对个体德性的涵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正是遵循了尊老爱幼、正直善良、扶贫怜弱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基本道德准则和优良传统,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不断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孝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和智慧之魂,她为融洽家庭亲情血缘、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建设家国良序夯实了最坚实的道德根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文明结晶。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孝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优秀的孝德文化。中小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培育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的根本使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更是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现代道德规范践行者、实现者,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提高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孝德文化的博大精深,夯实思想道德的文化根基,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孝德是社会文明的基本道德底线,换言之也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谋求的一种根本价值。弘扬孝德、遵循孝道,这是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文明素质体现。社会主义孝德在对传统孝德进行传承、创新的同时,也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色,成为调节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的一种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3]。其倡导的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代表人民大众价值取向的孝德,这种社会主义的孝德在其精神意蕴、伦理价值、目标指向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两者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是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识”。一方面,人们自觉地孝顺体谅父母、学会尊敬长辈、懂得尊老爱幼、帮扶弱残群体、关心关爱他人等,恰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具体内容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履孝德的过程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念在具体孝德实践中的映射。如,从家庭层面来说,通过强化爱与责任意识的孝德教育,能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温馨,家庭关系更加幸福和谐;从社会角度看,崇孝向善的文明风尚,会让整个社会更加理性,充满生机和活力。传承孝道,弘扬孝德,用“孝”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对待自然万物,最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力弘扬孝德文化,开展孝德教育,正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载体。
孝德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和人之为人最基础的思想品德,也是个体完善其道德人格的立足点。知孝、行孝,无论是对一个社会道德习俗的形成,还是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俗话说,修身先修德,只有修好自己的德行才能更好地修身。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必须从小培养他们懂得孝顺、学会感恩、践履孝行,学校和家庭教育无疑是主战场。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孝德缺失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目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冲击,不少青少年出现家庭教育缺失,“重智轻德”和“过度溺爱”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也经常存在着重视知识理论教育、轻视道德行为实践等弊端,尤其是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契合度不够高,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群体道德意识模糊、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懂孝顺、不懂感恩的行为屡有发生。因此,必须坚持家校协同,从娃娃抓起,从孝敬自己的父母这一基础做起,将孝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何为孝顺,懂得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养育之恩,学会自觉承担家务、感恩奉献、帮扶弱小,做一个明礼诚信、正直善良的好孩子,养成尊亲重孝、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行和生活习惯,进而引导他们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祖国,提高他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孝德品质,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让他们走上社会后能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浙江上虞被誉为“孝德文化之乡”,多年来,注重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将孝德文化有机融合中小学德育,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上虞地处古越中心,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相传为“虞舜后代的封地”。古代“二十四孝中与上虞相关的就有被誉为“男孝之首”的虞舜和“女孝之首”的曹娥,他们历代被封为孝烈,一直以来为社会推崇和敬仰。上虞也是全国孝史资料、孝址遗迹分布最广泛、最密集、最有突出影响的地区之一,有关孝的典故、传说被广泛流传至今,崇孝向善、传孝行善的优秀品格历经千年而弥久历新,一代又一代后人薪火相传,成为彰显新时代文明风尚的一张“城市名片”。基于此,上虞区委区政府坚持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两手抓”内容将“孝德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色文化进行培育打造,把孝德文化作为上虞的主导文化,结合时代发展以不断挖掘孝德内涵,大力弘扬倡导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通过每年主办孝文化节、常态化开展社会化的孝星评选活动,分层分级进行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评选,让评选活动成为公众参与的一项生活盛事,着力打造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崇孝向善、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孝德文化品牌。区教体局与孝德文化研究会十七年如一日坚持“百名孝星”和表彰“十佳孝星标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崇尚孝德、孝心、孝行。从而使“上虞孩子崇孝德”成为全国性的一个新品牌。加大对孝德典型的激励和宣传,把每个“孝星”背后深藏着的感人孝德故事,通过宣传资料编印、融媒体传播,变成家喻户晓的孝德光芒典型。此外,政府、学校和社会联动,确定每年九月为“崇孝敬老月”,将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设为“崇孝日”,籍此推动孝德文化的全社会弘扬。今年,区委区政府又决定打造新时代孝德文化传承地。通过党委政府的倡导和社会合力的推动,孝德文化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孝德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加强,有力推动全社会崇孝向善的风尚培育,孝德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上虞区教育系统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孝德文化资源,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孝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断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懂感恩、有孝心、有道德的现代公民,培养学生崇孝意识,养成践孝的行为习惯。一是坚持孝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组织开展编印《孝德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孝德教育案例集萃》《孝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设课程;组织开展一年一次孝星评比和编印《孝敬事迹选》,累计评选表彰了“十佳孝星标兵”170名,孝星1700名,编撰《孝敬事迹选》17本,各级各类学校评选出近万名校级“孝星”,在广大学生中树起榜样;因势利导,以城乡共同体、镇域一体化、名校集团化等为平台,大力开展《孝德教育》送教下乡活动,强化《孝德教育》教材辐射使用,提高中小学孝德教育实效。二是坚持将孝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将孝德教育融入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并与主题班队课、生活微技能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孝德亲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开发孝德教育微课、创编各类课本剧或音乐剧等,不断拓展孝德教育的课程实施途径,提高课程实施的丰富性与有效性。三是坚持将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内建立孝文化教室、孝文化长廊、孝行主题展示等;将孝德教育与乡贤精神教育相结合,鼓励各个学校挖掘乡贤身上的孝德品质,编成孝德故事,学习乡贤事迹,践行乡贤精神;将孝德教育与爱心行动相结合,开展关爱“四困生”活动,组织学生体验艰苦生活,体谅生活的不易,学会对父母的“孝心”;将孝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融入生活德育,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孝德宣传,践履“孝行”美德。
开展以孝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比,鼓励全区中小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坚持“一校一品”,推动学校积极打造孝德教育特色明显、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品牌。如,上虞实验小学将“生活力教育”品牌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断挖掘地域孝德文化资源,坚持以培育学生孝德为核心,重构学校育人体系,开设并普及以孝德文化滋养生命成长的“上德学堂”;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在全校开设“以优良品德素养奠基幸福人生”为目标的孝德课程,不断创新和优化孝德教育教学模式,按知、情、意、行的德性生成逻辑,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长年的孝德教育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学文知孝激情明孝—导行践孝”的“三段式”孝德教育模式。上虞百官小学将孝德教育融入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校内建设孝德长廊、孝德事迹展示厅、孝德文化博物馆等设施,精心打造孝德文化基地,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孝德文化气息;同时,学校以“儿童孝文化之旅”为主题,整合小学六年的孝德教育,拓展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活动建设,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十孝”课程群,让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机构成为课程资源开发有生力量。上虞重华小学将孝德教育融入办学理念,充实“孝心献父母,爱心报社会,忠心效祖国”的内容,专门设立孝德教研组,在全校开设“孝课堂”,通过微课、主题班会、队日活动等,让“爱,从行孝开始成为每个学生的内在自觉”。
将孝德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无疑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实践举措。我们必须坚持传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孝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孝德文化,培养青少年知孝行孝的道德习惯,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孝向善的社会风尚,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