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歌谣的内容特征和艺术特征

2021-01-31 14:37张忆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歌谣河南红军

张忆平,张 敏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600)

红色歌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革命歌谣,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代表了亿万民众反抗压迫和剥削、向往革命的热情与愿望。学界关于河南红色歌谣的研究,是对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具体有力的回应。基于此,本文拟对河南红色歌谣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进行探究,以期推动河南红色歌谣的研究。

一、河南红色歌谣的内容特征

流传于河南境内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产物,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革命性,其内容特征表现为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拥护、工农兵群众的团结、爱情和革命的融合、歌唱革命的胜利四个方面。

(一)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拥护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河南境内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心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歌唱党、歌唱红军,将对党和红军的热爱和拥护之情以歌谣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盼来红军把身翻》中:“今日盼,明日盼,盼来红军把身翻,斗倒恶霸大地主,穷人分到好庄田。”[1]15老百姓日夜盼望红军到来,希望红军帮助自己翻身得解放,直接表现了老百姓对红军的热切拥护。《红军来了救我》中:“鬼子来了杀我,蒋匪来了毙我,土匪来了捆我,保长来了抓我,财主来了逼我,红军来了救我。”[1]19这首歌谣将红军与鬼子、蒋匪、土匪、保长、财主做对比,很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对于老百姓的意义,也说明了老百姓拥护共产党的原因,只有红军才真正为老百姓考虑,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自然也赢得人心。

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仅从这些歌谣的名称上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根据地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拥护之情,这也是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工农兵群众的团结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农民、白军士兵(特指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武装力量)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备受资本家、地主、军阀的压迫和剥削,为了生存忍气吞声,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1年,鄂豫皖省文委会编印的“革命歌选”《工农兵歌》(秋香调),分别介绍了劳工、劳农、白军士兵所遭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剥削。对于劳工来说,“厂主剥削你,‘监督’压迫你,还有那买办阶级也来压榨你”,最后“厂主,他库满了,‘监督’,他腰满了”,而每日手脚不停的劳工只有挨饿受冻的份儿;对于农民来说,“地主剥削你,官吏压迫你,还有那苛捐杂税数也数不清”,最后“地主,他仓满了,官吏,他钱多了”,而辛勤劳作的农民每年都是空忙一场;大多白军士兵因迫于生计,无奈之下才选择进入白军军营,可是“‘官长’打骂你,军阀屠杀你,还有那‘刮’民党员也来欺骗你”,最后“‘官长’,他升官了,军阀,他享福了”,而可怜的白军士兵只能在战场上挡炮受伤。另外,当时,群众因仇恨、讨厌国民党白匪兵,称之为“丘八”,白军士兵也同样不满意自己的身份,所以也称自己为“丘八”[1]69-71。可见,白军士兵地位之低。

层层的压迫让他们透不过气来,而共产党人的出现,像一缕阳光照进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工农兵联合起来》不仅描述了工农兵受到的压榨惨状,同时也为工农兵指明了一条道路。“工农兵,联合起来,把反动政权彻底来破坏,赶快建立苏维埃,苏维埃!苏维埃,我们的政府,解除了我们的痛苦,大家一起来拥护,来拥护!”[1]48这时的工农兵意识到了群众联合的重要性,只要工农兵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能看到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胜利曙光。

(三)爱情和革命的融合

送郎参军也是河南红色歌谣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扩大红军的队伍,夺取革命的胜利,广大妇女自愿送丈夫去参军,将爱情生活与革命实践相融合,谱写出一首又一首的红色情歌。

《红军队里指挥员》“月儿弯弯照西墙,我给哥哥补衣裳,大补丁补了十八个,小补丁补了二十多,别看俺哥衣裳烂,他是红军里指挥员”[1]108,自然地流露出女子的自豪之情,而这份自豪来自情郎哥哥是红军队里的指挥员;同时,也表现出女子对情郎当红军的支持和对情郎行军生活的关心。《动员丈夫当红军》(对唱)中“女唱:第一件,我郎呀!赶快参加红军,除‘包剿’,万不要,留恋在家庭。你走后,家中事,工农政府来照应,再莫将家中事,常常挂在心,哎嗨哟”[1]136,更是直接表达了妻子送丈夫当红军的意愿,体现了妻子高度的政治觉悟。

(四)歌唱革命的胜利

红色歌谣作为以传统民间文艺形式为基础的宣传动员工具,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河南红色歌谣中不乏赞美红军英勇战斗、歌唱革命胜利的歌谣。这类歌谣旨在进行军事动员,号召广大群众投身革命事业,以增强老百姓和红军对革命胜利的信心,鼓舞红军士气,提高红军战斗力。

《横扫敌人三千兵》“红军扼守黄背坪,敌军四面来围攻,我方都是神枪手,一弹横扫三千兵”[1]154,清楚地叙述了在1932年4月,党领导农民开始起义时遭到反动派的“围剿”,起义农民以济源黄背坪为根据地,以少数武器击溃众多敌人的过程。新县罗明榜口述的《红枪杆》“红枪杆,红枪杆,红枪杀匪一个团,放下红枪拿钢枪,消灭蒋匪才心甘”[1]186,这首歌谣流传于新县白沙关一带。1929年7月,蒋匪军一个团骚扰白沙关,周围农民持红缨枪配合游击队作战,事先摆好“布袋阵”,全部消灭了匪军,用缴获的敌人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的赤卫队,而这首歌谣就是为了庆祝这次胜利而编唱的。《三战三捷》“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1]187,短短的四句话,描述了1930年鄂豫皖红一师转战在平汉线一带,三战三胜,沉重打击了敌人的事件。这首歌谣也是为了庆祝当时的胜利编唱的,当时在鄂豫皖根据地很流行。

二、河南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

河南红色歌谣的形式多样,结构自由灵活,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它通过衬词叠句的巧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方言的使用,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形式多样,富有节奏

河南红色歌谣虽然在主旨上具有革命性、政治性,但它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象:既有中国传统的古体五言诗、七言诗、苏武牧羊调,又有安徽的“泗州调”,还有“秋香调”“地灯调”“对口唱”等。既有河南本土的歌谣特点,又有其他地区的歌谣风格。

河南红色歌谣形式多样,自然也有多样的节奏韵律。例如《起义红军在山岗》:“起义/红军/在/山岗,胆大/敌人/敢/猖狂,滚木/礌石/击/残敌,匪军/不死/也/遭殃。”[1]153这首歌谣一共四行,每行均为整齐的四顿,一、二、四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如《穷人歌》以十二个月为背景,一个月两节,整首歌谣共二十四节,以“正月”为例:

正月/是/新年,

家中/断/米面,

衣衫/破了/无衣换。

哪嗨哟!

衣衫/破了/无衣换。

富人/穿得好,

鱼肉/吃不了,

珍肴/美味/白炭火/烤。

哪嗨哟!

珍肴/美味/白炭火/烤。[1]201

每节为五行,三行和五行采用叠句的表现手法,四行皆用衬词“哪嗨哟”。“哪嗨哟”作为衬词在歌谣中多次呈现,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是可以起到增强旋律、渲染气氛的作用。衬词穿插其中,还有利于演唱时各句之间的过渡更加顺畅,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2]。除此之外,音节或语句的重复,也大大增强了歌谣演唱时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与《穷人歌》节奏相似的红色歌谣还有《打新集》《红日高照鲜花开》《慰问红军歌》《劝白军哗变歌》等。这些歌谣同样采用了衬词和叠句的表现手法,旋律优美,节奏感强,便于百姓传唱。

(二)运用多种抒情叙事手法

歌谣的传统手法是赋比兴。运用赋比兴的目的,是为了使作品中的形象活灵活现,有声有色,有情有理[3]。

赋,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来直接叙述事物,主要是伴随所叙之事抒发歌者的情感。如新县高三岗老农民口述的《卖柴歌》:“匪军和民团,做事太野蛮;不管大担和小担,随便他把钱。乡下老实人,不敢把价争;今天遇到这妖精,只好不作声。”[1]15整首歌谣采用独唱形式,用朴实的语言将军阀对老百姓的蛮横欺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把底层百姓生活的无奈展现在我们眼前。

比即类比、比喻的意思,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类似关系,描绘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的特征。比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构成,主要是让人们从喻体的具象中,领悟到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离不了共产党》“瓜儿离不开秧,孩儿离不开娘,千千万万老百姓,永远离不了共产党”[1]3,将老百姓和共产党比喻成瓜儿和秧的关系,正像瓜儿离不开秧一样,老百姓也离不开共产党。又如《红军是咱救命人》“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1]16。树和藤相互缠绕,相互依赖,红军是那山上的树,而穷人就是那树上的藤,树成了藤条的依靠,红军也成了穷人的大救星。

兴就是托物言志,托事于他物。兴的创作思维过程,其实是一个想象的过程,通过无限的想象,将外物与内在情感融合,以此来达到作品的美学意味[4]。如《葵花总是向太阳》“葵花总是向太阳,穷人全靠共产党”[1]4。太阳是希望的象征,用葵花总是面朝着太阳,来暗示穷人站起来的希望就是共产党。又如《天上的红星数不清》“天上的红星数不尽,革命的好汉杀不完”[1]169。用天上的红星起兴,表现革命好汉的数量之多以及必胜的决心。

河南红色歌谣中的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是分开独立的,而是二者杂合或三者交错使用。除此之外,还包括夸张、拟人、对偶等手法。

(三)语言上多用方言

在河南境内流传的红色歌谣,使用了很多地道的河南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汇浓缩着河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以下是整理出来的一些方言:

“把”:新县老农民和红军战士口述的《兵变歌》“每担请把一串三,哎嗨哟!哎嗨唉啊哟!每担请把一串三,哎嗨哟!”[1]87新县高三岗老农民口述的《卖柴歌》“不管大担和小担,随便他把钱”[1]228,这里的“把”字,是新县方言,含“给”的意思。

“燉”:新县老农民和红军战士口述的红色歌谣《兵变歌》“老乡!你们来啦,我们营盘里要买柴,今天燉猪肉吃,来吧!”[1]86新县沙窝区老农民口述的红色歌谣《佃农歌》“白炭火来烤,老鸡老鸭可燉好?”[1]212这里的“燉”字,为一个方言词,释义同“炖”。

“恁”:《欢迎红军进俺庄》“要问为啥恁热闹,欢迎红军进俺庄”[1]111;《嫂嫂为啥恁高兴》“嫂嫂为啥恁高兴,因为哥哥当红军,嫂嫂为啥穿恁新,去送哥哥打匪军”[1]113。“恁”是河南方言特有的人称代词,多用于口语,同“你”的意思;除此之外,“恁”还有那么、那样、如此的意思。而在这里用到的就是第二种释义。

“俺”:它最初用法较为简单,口语色彩较浓,常作定语,一般不会充当主语、宾语和兼语。“俺”常常用来修饰亲属称谓词或者类亲属称谓词。例如《红军队里指挥员》中的“别看俺哥衣裳烂,他是红军里指挥员”[1]108。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俺”的用法出现了同“我”相同的用法,既作定语,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甚至有了兼语的用法[5]。例如《全家笑哈哈》《红军帮俺收割送进仓》《子弟兵就是好》《军民一起收割忙》《领路人是毛泽东》《欢迎红军进俺庄》《慰问红军歌》《佃农歌》等红色歌谣。

“咱”:它和“俺”一样,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是我、我们的意思。用到“咱”的有《革命红旗遍天下》《红军是咱救命人》《这一马平川都属咱》《庆祝建立苏维埃》《彭师长对咱讲过话》《慰问红军歌》《夜晚灯下做针线》《动员丈夫当红军》等红色歌谣。

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在河南红色歌谣中的使用,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歌谣的旋律更加婉转自然,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让听众将歌谣和生活的种种情景联系起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河南红色歌谣的美学风格

对于红色歌谣,以往研究者往往肯定其政治宣传性和群众参与性,认为它们在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色文化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不具有艺术审美方面的魅力。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红色歌谣并非没有艺术魅力,而是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和谐与豪迈相统一

红色歌谣以民间习俗与审美经验为潜在结构。在民众习俗中,红色作为一种色彩并不是中性的,而是象征着喜庆、欢快、热烈的情感体验与人生经验。红色歌谣借助民间社会对“红色”的审美趋向与期望,将民间大众朴素自然的审美习俗与革命斗争相勾连,共同营造出民众生活和革命斗争相融合的审美氛围。比如:

《闹革命离不了共产党》

红旗红马红缨枪,闹革命离不了共产党。

千里马儿认路长,红军处处打胜仗。

山南海北飘红旗,苏区处处见太阳。[1]6

《红军打仗最英勇》

什么花开满山红?什么人打仗最英勇?

什么人怕见什么人面?什么人打仗像狗熊?

映山红花开满山红,红军打仗最英勇,

白匪怕见红军面,蒋匪打仗像狗熊。[1]21

《领路人是毛泽东》

映山红开花红满坡,解放大军过黄河,

水流千转归大海,大别山是革命窝。

红旗滚滚过山来,日子过好要土改,

农民收回自己地,新天新地重安排。

日头一出鸡冠红,领路人是毛泽东,

我们跟着共产党,世世代代享太平。[1]33

这些歌谣通过民歌特有的“比兴”,将百姓思想观念中的“红色”及与此相关的意象,如太阳、鸡冠、映山红、满山红、杜鹃、樱桃、火等与红旗、红军、红马、战旗、共产党等革命意象相互支撑,在传统审美经验和新审美对象之间进行互文转换,既契合民众的情感经验,又具有政治宣传和凝聚力量的效果。实现了民众经验与革命意识的有效对接,处处体现着军民和谐与革命豪迈之美,使得红色歌谣深入人心。

(二)细腻与刚强相结合

红色歌谣紧紧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百姓的生存、生活、生命、情感、情绪、情理中融入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感官、情绪、情感)和“生活”(日常、景观、伦理)而真正触动人民大众的“精神”。红色歌谣的感情抒发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做支撑,表现出乐观开朗精神与感恩肺腑情意,超脱了传统歌谣的无奈控诉和哀情悲叹。比如:

《子弟兵就是好》

谷穗儿黄,黄金金,帮俺收割的是红军,

担的担,捆的捆,抢收抢种快得很,

喊他吃饭他不来,叫他吸烟他不肯。

红军就是子弟兵,世界各国都驰名。[1]22

《军民一起收割忙》

饱油油谷子一片黄,军民一起收割忙。

今年收成比往年好,多亏红军来帮忙。

不吃俺家饭,不喝俺家汤,

俺把军衣收拾起,偷偷洗来偷偷浆。[1]24

《红军帮俺收割送进仓》

白匪来了鸡鸭猪狗光,红军来了把水挑满缸。

白匪来了粮食柴草都抢光,红军来了帮俺收割送进仓。[1]20

《全靠恩人共产党》

拿起馍,端起汤,想起往年泪汪汪,

一家共有三口人,爹娘饿死在他乡,

剩我一人好可怜,东奔西跑无地方。

今也盼,明也盼,好容易盼来共产党,

打倒地主分了地,又分三间大瓦房。

自从参加合作社,大家选我当队长。

娶了媳妇成了家,头生孩子进学堂,

有吃有穿生活好,全靠恩人共产党![1]28

这些歌谣表现了百姓对红军、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人民对革命的感恩拥戴来自共产党、红军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深厚情感。红军为百姓收割庄稼、挑水,百姓为红军缝缝补补、洗衣打浆。这些细腻的情感和琐碎的日常在红色歌谣中有着深刻地体现,从而转化成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持。这些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红色歌谣不同于以往普通歌谣中的日常叙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十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对革命斗争热切期盼的强烈愿望,从侧面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历史画面。

(三)秀雅与伟大并存

情歌是民间歌谣中的重要内容。红色歌谣中也有很多抒发两性之间情感的歌谣,这些歌谣唱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它们的特殊性在于,红色审美为这些歌谣赋予了一种高昂的政治力量,秀雅与伟大相互结合,真挚爱情与政治宣言相互支撑。这些红色情歌不再是传统情歌里单纯缠绵的你情我爱、你侬我侬,而是将浓烈的爱情融于革命斗争意识中。没有革命的成功,个人的情感就无法实现,只有送郎去革命,幸福才有所依托。比如:

《不到翻身不见面》

哥哥当红军,

妹妹家中等,

不到翻身不见面,

不得自由不结婚。[1]112

《石榴开花心里红》

石榴开花心里红,哥当红军妹来送,

早些消灭白匪军,回来再把婚事成。[1]114

《送郎投红军》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

近日送郎投红军,小妹喜在心。

列强真毒辣,勾结那军阀,

可怜我穷人真无法,血汗任他刮。

我郎志气强,血气正方刚,

参加红军真雄壮,实在好儿郎。

此去投红军,夫妇两离分,

叫声我郎听分明,妹有话叮咛。

婚姻有几春,你我爱情深,

虽然我是女子们,主义看得清。

反动派政治都推翻,工农掌政权,

革命成功再见面,夫妇重团圆。[1]122-125

这些在河南当地广为流传的红色爱情歌谣,基本承袭了传统民间情歌的简单质朴、情真意切的抒情模式。同时,河南红色歌谣也追求彻底的文艺大众化和政治宣传化,将真挚爱情与革命现实紧密结合,在个人情感中融入了强烈的革命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红色歌谣在精神风貌方面的新变,从而完成对红色情歌的美学建构。

四、结语

河南红色歌谣不仅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对党、对领袖和对工农红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爱,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豪绅地主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质及罪行,同时也反映了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表现了革命必胜的决心。河南红色歌谣是配合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任务编唱的,在群众中有极深远的影响,在当时党的宣传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了解党的光荣革命历史的过程中,红色歌谣仍然有着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歌谣河南红军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