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默的经济学哲学思想

2021-01-31 14:37华,陈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徐 华,陈 群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约翰·罗默(John E.Roemer)是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思想对罗默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理论。罗默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重新阐释,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哲学思想。

一、罗默经济学哲学思想的产生

讨论罗默经济学哲学思想,先要讨论罗默经济学哲学思想的产生渊源。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科学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因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受到诘难,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却从未停止。在20世纪初,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西欧国家传播发展,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深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他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尚未发表之前,卢卡奇就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有了研究,提出了“物化”“劳动异化”等观点,批判了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借鉴了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等理论研究基础上,卢卡奇得出了自己的“总体性”方法论原则;柯尔施把社会运动看作一个实在总体,他认为要把马克思理论体系看作一个整体来理解,他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提出了“社会化”“工业自治”等理论;葛兰西对《资本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完整体系,只有将其综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只有从广泛社会关系总体进程的总体作用上才能实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他提出“工厂委员会”理论来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现实问题。此后,列宁、布哈林、格罗斯曼、多布、斯大林等人都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做了研究。二战以后的十几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表现得欣欣向荣,但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内在矛盾仍然没有根除,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新情况、新变化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是既研究又攻击。众多西方学者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做了探讨。例如,罗·林·米克就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做了研究,他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科学。在美国产生的“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在对美国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时,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失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批青年知识分子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做出了新研究。保罗·斯维齐、保罗·巴兰、安德烈·岗德·弗兰克、哈里·马格多夫等人撰写了著作,探讨了资本主义矛盾、经济停滞、贫困失业、经济危机等问题。尔后,激进学派迅速发展,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詹姆斯·奥康纳等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中,逐渐与“正统”经济学相对立。弗兰克、多斯-桑托斯、卡多佐、依曼纽尔、萨米尔·阿明等对马克思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理论、“依附结构”理论、“依附的发展”理论、“不平等交换”理论、边缘资本主义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拓展,虽对其性质和评价不一,但不可置疑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也影响了罗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这些政治经济学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但仍认为资本主义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这也促使了罗默在对马克思经济命题的分析中,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正当性,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的、不道德的。

在20世纪,一些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家把数理逻辑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精密分析方法引入到哲学中,就逐渐产生了分析哲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学派,又称“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该学派主要通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经典命题。G.A.柯亨最早用精确性的分析哲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柯亨的做法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他英美的学者也纷纷尝试用分析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乔·科亨、埃尔斯特等人也对马克思的理论做了“全面”的分析。罗默在声势浩大的分析哲学思潮下,也开始用分析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经典命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罗默对马克思的经典命题——剥削、阶级、所有制等做出了大量研究并著书立说,逐渐成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罗默正是在运用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命题的阐释中,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哲学思想。

二、罗默经济哲学的研究方法

罗默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化方法、微观基础主义、均衡分析框架等方法。

“剥削理论”是罗默把马克思经济学抽象概念模型化的第一个理论。罗默认为,在资本主义竞争性市场背景下,不存在强制性的劳役,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又存在剥削的经济关系,即从道德上来讲,资本家不公正地利用工人,直接地理解这一概念具有模糊性。于是,罗默期望给剥削下一个技术性的定义,即从技术性意义角度来理解资本家不公正地利用工人。他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商品经济模型来定义剥削,先假定资本家拥有对有形资本的不平等所有权;然后,工人、农民在资本家的工厂中劳动,最终通过劳动时间的对比发现,劳动时间为零的资本家获得的财富是最多的;最后得出结论:工人与资本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剥削。

在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中,常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要素来分析。而罗默认为,个体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不仅仅是个体在行动,例如,工人的罢工行为,对工人本人而言并不值得,且将会承担巨大的风险,但工人仍然冒险起来行动,马克思认为,他们是养成了阶级意识,推断他们是作为一个阶级在行动。阶级行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理结果而非公理性假定,因此,构造一个微观的模型并不与马克思的阶级整体分析相冲突的。在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中,罗默认为,个体行动的结果导致了经济中的总体行为,所以,他使用了大量微观基础方法,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来说明个体行为。罗默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有其微观经济基础,比如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将资本主义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推动这一结果的力量可归结为无产者及无产阶级的行动,将人看作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所以,通过微观基础法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并不与马克思的方法论相违背。罗默认为,在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中,仍然有微观经济导向,在资本主义的竞争背景下,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造成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形成了利润率的下降,可见,马克思就是从个人的竞争行为中得出的宏观经济现象,这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但是,在利润率下降理论的研究中,罗默通过分析置盐信雄(Okishio)、法恩(Fine)、哈里斯(Harris)等人的研究观点,指出利润率下降理论的缺陷,还是缺乏对微观经济细节的关注。利润率下降依赖于“利润挤压”理论,如种族、教育、资本发展的不平均,真实工资的阶级斗争,政府职能扩张等现象,所以,罗默指出建立微观基础有其必要性。

均衡分析方法也被罗默用来分析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均衡分析方法是在亚当·斯密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家中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崇尚“无形之手”的信念,认为经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理性行为会最终演绎出经济社会的均衡秩序。沃尔德(A.Wald)、兰格(Lange)、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都用这一方法研究过经济学问题,他们采用数理方法来精确地表达斯密的“无形之手”:一直在逻辑上向人们证实,均衡状态的可能存在,但对于均衡过程将如何实现的具体描述却从未出现。这一方法曾一直影响着西方经济学界。这一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而非科学的公理基础上的‘逻辑精品’”,从始至终并未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反而成了一种思想障碍,被评价为“乌托邦的理论状态”和“一种逻辑练习”[1]。因此,对于这个方法的运用,罗默声称并没有多大的自信,因为,均衡分析要求模型处于静止时,各个运行规则要同时满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几乎很少存在,或者说并不可能存在,永远是处于一种理想状态。那么,对于这一模型的使用只能假定其状态条件,这又与运动着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会产生矛盾,尽管如此,罗默还是采用了这一分析方法。比如,在劳动市场孤岛模型和资本市场孤岛模型中,仍然用到了均衡分析,设定了均衡利润率,均衡状态下的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劳动状态。

三、罗默经济学哲学的分析逻辑

罗默的经济学哲学是用当代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通过分析论证,对资本主义的不道德性进行深入的批判。罗默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的批判逻辑是:生产资料初始财产分配不公正→剥削不公正及资本主义不公正→资本主义私有制会被公有制所取代。

第一,对生产资料初始财产分配不公正的论证。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看似都是自由的,其没有像封建社会那样被强制性的劳动,但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实际上却被剥削。为什么会出现剥削?罗默指出,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初始不平等分配。“一些人凭借他们拥有的资本而依赖他人的劳动为生。”[2]序言第3页罗默在论证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初始财产分配不平等上,首先是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有关私有财产和剥削的论证是完全可以独立于它而进行”[2]序言第3页。进而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剥削理论是错误的,但赞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事实判断——资本家是剥削工人的。他运用一种简单的商品经济模型,给出了剥削的技术性定义,这个模型以农民和工人生产玉米为例(每工作3天得到1/3单位玉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个劳动日)。在各种条件假设均衡的情况下,资本家工作0天;工人生产1000单位玉米,其中500单位补偿种子储备;剩余的166.67(1/3*500)单位支付工资即是工人劳动所得,333.33(2/3*500)单位玉米为利润,在这种均衡条件下,10个富人(资本家)每人得到作为利润的33.3单位玉米,除了生活必需的1单位玉米以外,他既可以消费也可以积累玉米,并且不从事任何工作,往后的每一次生产将重复这一过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形成巨大的财富分化。在这个玉米生产模型中,从劳动时间的对比发现,资本家的工作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工人和农民的工作时间多于他们挣得必需的消费品的时间,于是剥削就产生了。然后,罗默构建了资本市场孤岛模型,论证不存在资本市场,剥削同样存在,因为不平等的初始财产前提存在。所以,初始财产的不平等导致了剥削的产生。

第二,对剥削不公正及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分析。罗默尝试用两种方式给剥削下定义以论证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一种方式是技术意义上的剥削,前面已经分析,罗默定义了技术意义上的剥削,说明了工人在劳动中受到剥削源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分配。另一种方式是根据财产关系定义的剥削。根据财产关系定义剥削,是一种对照现实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在某一对应现实的情况中境况会更好(增加他自己的福利概念),那他就受了剥削。”[2]174就是说,那种在“收入或商品的最终分配上由可转让资产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所导致的结果”[2]174。罗默设想了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成员i拥有的初始财富是wi(初始资本),经过市场活动后,收入为yi(最终产出),wi和yi可以被视为商品集合,假定存在被称作Π的过程(市场过程),这一过程对应既定的全体成员初始可转让资产集合〈w1,w2,w3,…,wn〉,相应的最终收入集合〈y1,y2,y3,…,yn〉,可表示为:

Π(〈w1,w2,w3,…,wn〉)=〈y1,y2,y3,…,yn〉

在市场过程Π中,既定技术、成员偏好、技能等是不可转让的资产,市场实现从初始财富到最终商品的分配,成员i的最终产出用ui表示,最终分配为〈z1,z2,z3,…,zn〉,它取决于:

Π(〈w/n,w/n,…,w/n〉)=〈z1,z2,z3,…,zn〉

其中,w/n≡Σiwi/n表示这一经济中人均可转让的初始资产的数量。罗默得出结论,当ui(zi)大于ui(yi)时,成员i就受到了剥削,i在与平等的生产资料初始所有权相联系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比他在现实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要好,那他是受到了剥削的,剥削是一个人遭受的损失,同样是财产的初始不平等分配的结果。剥削是不公正的,因为产生剥削的前提——生产资料的初始分配是不平等的,那么,对剥削的批判就自然转移到了初始财产权的批判。为保护代代积累的私有财产,生产资料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下来,这一制度从确立开始就是不公正的。罗默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做了批判,“辩护士”认为,资本不平等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个人的能力高低、运气好坏、冒险倾向、时间偏好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或是天生的或是后天的能力,不涉及道德方面的不公正。罗默对此做了深刻批判,这些因素实际上与个人的成长背景有关,还是摆脱不了不平等的资本初始分配。比如说运气,也是一种获得财产的合法方式,有的人拥有获得继承权的运气,能够得到大量遗产,这就是一种不平等的机会,还是涉及初始财产权的不平等分配。罗默明确,初始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是不公正的,建立在其上的制度同样是不公正的。

第三,私有制会被公有制取代的分析。罗默认为,剥削产生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和不平等所有权,消灭剥削就要从私有制入手,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这个问题上,罗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批判“人民资本主义”的主张。主张人民资本主义的人认为,既然不公正产生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不平等,那就应该在私有财产权和市场基础上,再分配人均份额的有形社会资本和资源。罗默对这样的制度做了分析,首先,有形资本的再分配不可能实现,除了有形资本所有者会反对以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资本的征税实现对收入的再分配也会难以实现。“只要私有制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对所有实际的结果而言,要造成并维持公平的经历都是不可能的。”[2]192其次,他指出,市场体制是低效率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只是一个模式陈述,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它可能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破坏一些必要条件,只有在长远的计划中市场交易,才能保证实现合乎需要的均衡,而这样的条件时常缺乏的,在短期内并不存在;由于稀缺资源和稀缺技术的存在,某些行为主体会联合起来形成联合体造成垄断,破坏最优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单个行为人个体显得如此弱小,并不能在市场中起到真正作用;市场集合必须面对的一个薄弱面是现实世界的不确定东西太多,寄希望于市场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是渺茫的,比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投资项目都是政府签署的,证明市场无能力解决这样的投资,市场体制的均衡特性也就没有显现。假如市场体制是有效率的,同样会出现问题,没有彻底改变私有制,则建立的新旧两种制度之间存在很强的连续性,那么,从私有制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偏好、技能、节俭、行为价值观等残留物并不会随再分配所改变,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属于他们的阶级和财富数量的结果,即建立在他们的经济结构之上,带有商品拜物教的属性,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全面实现自己。因此,这对于纠正拥有可转让的生产资料而导致的不平等的机会也不会起作用,更不用说,通过再分配纠正资本主义的错误。罗默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指出想依靠“人民资本主义”纠正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无效的,只能寻求于社会主义者所要求的——实现可转让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另一方面是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相关论述。罗默提出,要“消除那些由对外部世界不同所有权而产生的不平等的办法,不是平均这些财产的所有权,而是实行公有制”[2]194。罗默对于农场和工厂的公有制指的是什么并不清楚,没有给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财产形式的变化是以无法预言的且复杂变化的方式演进的,对于相关的准则他也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方法——不可知论,“即只坚持认为它需要为公众福利带来可靠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变得更有效率或更丰富,那么每个人都将受益。”[2]194对于在公有制中,可以容许什么类型的不平等,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四、对罗默经济学哲学思想的评价

罗默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分析,形成了他的经济学哲学理论。对于罗默经济学哲学的评价要从价值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罗默的立场来看,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他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剥削和不公正的制度”。他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从道德的角度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正当性提出挑战”,这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目的——论证资本主义是一种不道德的制度具有相同性。其次,罗默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也说明了他的经济学哲学具有新颖性和一定价值意义,他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一是说明可转让的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再分配不可纠正不平等分配的结果,二是对市场体制效率提出异议,三是对资本主义市场体制本身提出异议,四是对妄想通过私有财产的平等再分配消除不平等观点的批驳,他从这几个步骤来分析依靠不改变市场和私有制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无济于事的,从而得出,只有寻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是可行的,他的分析是有逻辑和意义的。他结合市场体制的效率、资本主义遗留价值观、偏好的内生性等问题的分析具有新意。最后,他的研究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他用严谨的数理方法分析剥削范畴,力图说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也反映了他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内核的坚持。

罗默经济学哲学思想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对剥削的分析,放弃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剥削是错误的,但是,他用微观经济均衡模型分析出来的剥削,还是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关联,没有脱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内核,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提出任何让人信服的理由就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这让人难以接受”[3];对于剥削产生的根源,他同样指出劳动价值理论对理解剥削无关紧要,通过建构资本市场孤岛模型和劳动市场模型,发现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的初始不平等分配,剥削就存在,然后转向对私有财产权的分析,这一点同样与马克思的分析如出一辙。这就说明他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存在错误的理解。

其次,是他的经济学哲学研究方法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没有采取历史的方法或经验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抽象的论证常常比明显的证据缺少说服力。”[2]8罗默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分析,采用了大量数理方法,这些抽象的论证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一,缺乏说服力,他喜欢“透过一般均衡理论的镜片来考虑全部经济现象”[4],对于理论的研究缩小在假定的条件下分析,因此,对于他的研究结论人们自然存疑;其二,模型存在的条件是各方面均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较小,就显得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对策也很难实现,加剧了他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变成了一种修正和补充。“我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洞察力的那些方法始终受到或多或少的局限性。”[2]194主要体现在他的方法其本质是对新古典西方经济学的继承,是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而马克思是从阶级出发的方法论整体主义,这是罗默的经济哲学研究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和高度。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简明经济学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