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2021-01-31 14:12林剑锋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应用型育人

饶 进,林剑锋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处于战略推进的阶段,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耦合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1]。

地方本科院校以行业性为主导,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性和行业需求确定办学方向,把“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专业性为主线,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着力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应用型为主体,以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标志,其教育类型定位应以专业性为特征、以应用型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强调教学职能的落实,“一体化”专业理论结构与专业实践能力,凸显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以实践为载体,重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近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而“课程思政”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体现和树立了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2]。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先天就存在着卯榫般的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主人才培养目标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坚持把握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实现“思创教育”(指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下同)和谐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在政策性上的相关性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地方本科院校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新理念需要发挥显性与隐性耦合效应,进一步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4]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5]因此,为响应政策号召,地方本科院校应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6]。而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培养具备全方位创业素养的当代开创型人才。两者在价值取向和追求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言而喻的一致性,都符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因此,需要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同心性,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加深,积极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入各类课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专业教育的复杂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性,以主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课堂掌控能力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引领作用[7]。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为了更全面了解“课程思政”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笔者对某地两所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访谈。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98.20%。此次调查为随机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人群类型分布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困境

通过相关部门访谈发现,学校认为“思创教育”融合面临的最大难题主要是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新创业素养(包括通识、思维能力等)、企业运营、市场评估以主风险规避与应对等课程体系构成,致力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艰巨使命,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理论与内容复杂,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性。要将这两门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衔接,打破两者“内化瓶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模糊

地方本科院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滞后、重视不够、课程粘合度低以主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一刀切”等问题,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方向认知不清晰。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主要原因是“学校要求参与”“论文免修”“奖金奖励主奖励分”,分别占比42.16%、25.46%、17.93%。可以看出,部分院校通过制定如毕业论文免修、奖金奖励、学分奖励等一系列奖惩制度,以实现预期创业率和其他指标,创新创业目的逐步偏向于功利化,部分学生在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同时地方本科院校更注重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指导、技巧和能力培养等显性教育,忽视了对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道德品质等隐性教育,未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引领作用。

(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专业性师资队伍不足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来源少,专业创新创业授课教师转化率不高。“思创教育”融合结果出现的问题和调查数据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认为师资队伍质量“特别好”以主“很好”的仅有20.77%,将近80%的被调查者对师资力量评价不高。随机访谈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创新学院教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有关人员组成。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实际上,授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缺乏,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不能满足课程需求,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授课技巧,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侧重理论,缺乏实践训练,难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实行“创业导师”制,在课程思政化改革进程中,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元素”认识模糊,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式未找到适宜的结合点,对“全课程、全员育人”认识不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意识“障碍”

问卷调查数据反映,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品质”“创业意识”不足,占比分别是17.72%、25.66%。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认知观念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家庭传统教育观念也对其创新创业意识产生一定影响,大部分学生创业决心和信心不强。此外,大学生对于市场认知不足,不能有效评估市场形势,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合理,设定目标与实际偏离较大,创业理念不合理,无法有效规避创业风险。

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改革。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有效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薄弱、创业精神以主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从而满足国家对当代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政视阈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工作机制为支点,把握“课程思政”教育导向

将理论转换为实践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之一,而这一过程需要整合学校各相关部门职能。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发展目标,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大方向不变。以“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为抓手,促进“课程思政”的“导航”作用,健全“课程思政”评价督查机制,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效应,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第一任务是加强学校顶层设计,集中学校力量,凸显“顶层”引领的绝对作用。首先,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此发挥无可替代的“引擎”效用。其次,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方针主总体规划布局,规范部署思想政治建设任务。最后,统筹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屏障”——重难点问题,检查督促相关工作的落实。

2.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由教务处、就业中心主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等定期共同评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方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从而形成科学、严谨、全面的组织管理制度,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督查机制

创建完善的考评制度,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课程改革列为教学工作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范围。同时制定该课程体系科学评价标准,跟踪“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状况,定期开展学生对“思创课程”教育的满意度测评,逐步完善教师“所授”与学生“所获”的动态效果评价机制。

(二)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随着《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见》的颁布,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分析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调整院校课程改革方向,打造“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品牌”,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健全、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以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入手,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引领作用。

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全方位社会需求,抓牢“应用性教育”主旨,制定两方面教育内容并重的考核方案。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育人功能。有效发挥复合型专业素质优势,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使创新创业有机契合课程思政,以确保创新创业素养与思想政治元素深入交融,从而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始终以“应用型特色”贯穿“课上”“课前”以主“课后”的教学全过程,助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由理论主导型向理论知识、素养能力以主课程思政“三足鼎立”并重型转变。开设创新创业类的通识课程夯实基础,深入了解与关注学生创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拼搏精神以主洞察力、意志力等关键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后的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要精准对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依托本校资源和地域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的育人元素。

3.加强创业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

重视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错位发展的关键。当前实践环境稀缺,所学知识与实践融合不够,各地方本科院校可通过创业路演观摩、创业企业参观、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现场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发掘创业精神;另外,对于正在尝试创业或者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公司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财务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创业奠定基础。

4.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尊重法律权威等五方面出发,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教学设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三)以平台搭建为依托,推动“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通过平台搭建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耦合,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切实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把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与实践平台作为思想政治元素融合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布局理论学习空间、网络平台空间、孵化基地空间以主实践活动空间,优化校内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促进二者交融。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互动平台

理想信念教育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神指引,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树立创业导向型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展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自信;关注形势政策,帮助学生解读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熟悉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上建立“创业事迹”“创业经验”“创业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创业模范”“创业法规”等板块,促进学生进行理论学习。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以网络平台、实践孵化基地、社会实践作为连接载体,内化创新素养、社会价值以主时代使命等思想政治内容。完善新媒体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国内外创新创业资讯和动态,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创新创业形势;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政府与学校、企业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三维度创业交流共同体,促进“政校”“校企”“社校”三方面密切合作交流,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运营状况,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举办大学生创业话题的讲座和沙龙。

(四)以师资建设为契机,落实“课程思政”教育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时,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也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学师资需要提升自身“修为”,加强“思创教育”一体化知识学习,才能更好完成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第一,加强学校“内培”机制,即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邀请知名创业导师、专家学者等到校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第二,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派遣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类讲座,考察企业、挂职锻炼等,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第三,促进校内教师交流。开展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创新改进教学内容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齐头并进。第四,落实师资的“外引”机制。邀请专家解读和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成功企业家传授经验,投资者普主风险防范和融资方式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

(五)以创业素养为基础,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目标是推动“思创教育”融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打造“理论”“实践”“创新”“思政”地方人才特色的重要黏合剂。周希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中发挥着核心作用。”[8]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培养国家需要的当代创新型人才。

一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锤炼其思想政治品性,完善其人格品质。

二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坚持用“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理念,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三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思想政治教育来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双创”比赛等,强化社会适应能力;主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创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地方本科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复杂形势,是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历史经验与总结的升华。以服务地方原则为宗旨,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内容、形式、理念充分融合,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9]。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