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逻辑理路
——以精神成人为视角

2021-01-31 14:12白翠红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政治课成人中国共产党

白翠红

(广东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支撑我们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精神世界丰满充盈,人生价值才能充实提高,人的生命才能臻于完美。一个人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成熟,不是真正意义的“成人”。真正意义的“成人”须要有精神上的成长成熟,须要“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既要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也要关怀人的生存意义。“精神成人”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精神成人”最主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不仅要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维度:历史素养

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个极其复杂而又抽象的问题,什么是大学生精神成人?大学生精神成人主要指什么?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是指大学生成为一个能创造意义、富于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且具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主体,提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四大要素:独立人格、自由表达、批判思维、创造意义[1]。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主要包括心理成人、道德成人、理想成人,心理成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逻辑前提,道德成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中心环节,理想成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旨向[2]。不管怎样理解大学生精神成人,无论“四要素”还是“三要素”,其中都包含了“独立”与“责任”,因此,“精神成人”最主要的是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大学生精神成人中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不仅要使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更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高校如果只重视“成才”教育,而忽略培养“人”、忽略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其结果就会培养出许多只有技术技能、只强调“自我”意识,而缺乏家国情怀、“大我”意识淡漠的“专业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又是高等教育事业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本领能力、不懈的奋斗精神等素质。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只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力;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基,才能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历史发展中找准定位,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关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存在状态和精神境界的进化过程[3]。大学生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从而提升精神存在状态和精神境界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加强历史学习、提升历史素养是基本路径。精神成人中的“精神”从最基本的角度看,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又包括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等,历史素养是哲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历史素养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中不可或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个重要维度。大学生缺失历史素养就缺少了历史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缺少了历史环节,就无法将历史与现实、未来链接起来,无法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统一起来,大学生精神成人就会“剑走偏锋”,只强调人格独立,忽视责任担当。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学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蛊惑,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邓小平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5]57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只有系统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培育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他们将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逻辑统一起来,将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和观照现实、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培育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大道理,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力行为民服务、推动发展,才能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将青春梦与中国梦有机融合。学习党的历史要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真正懂得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天下情怀和家国情怀,真正做到“精神成人”。

二、大学生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价值观

培育大学生历史素养,首先要搞清楚历史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有学者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主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主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6]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价值观。

(一)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主要是指具体史实内容、由史实串联组成的历史知识系统。历史知识是历史素养的基石。离开一定历史知识的积淀,历史素养就如空中楼阁,难以获得坚实的支撑。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经过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大学生已经构建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中外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有初步了解,对历史本身的魅力已有领略。但是,中学历史教育往往围绕升学考试,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般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历史材料,难以形成开阔的历史视野。大学阶段,在已有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历史原典、搜集一手历史材料,系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人物并能进行全方位比较,懂得某个历史事件为何发生、为何在某个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等,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机理、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建构起有实际意义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在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搜集和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运用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培育大学生历史素养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辩证看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是“鱼”,历史思维能力是“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不仅要记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前进方向,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要善于在发现历史规律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大学生要善于比较多方面史料,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高历史比较能力;要从丰富的史料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正确的概括,提高历史判断能力;要能提出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三)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主要是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指从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能够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非正义,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养料,树立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小我”与“大我”有机统一的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历史素养的核心要素。如果只记住了历史知识,而没有历史思维能力,就无法将这些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果只强调历史思维能力,而没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也难以尊重历史、正视历史。因此,在历史教育中,“绝不能以单一的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否则,就是对以人文精神教育为本的历史教育的一种异化。”[6]大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增进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自己的人生定好位。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应该知道促进或阻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从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学会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定位“小我”,在实现“小我”价值的同时,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积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大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逻辑

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大学生历史素养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5]11-12思想政治课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其中,尤其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一)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大学生的历史知识

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前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历史,坚持学习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为官做人的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学习中国历史要把重点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要学习党史,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7]3-6只有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的艰辛历程,才能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充满正能量,因此,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好党史这门功课。

知识是价值的载体,思想政治课只有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党史知识,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程,才能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大学生不仅应该放眼世界,学习世界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应该立足中国,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发展史、创业史,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7]8,从而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从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自觉肩负民族复兴大任。

(二)思想政治课要坚持辩证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生动性与思想性辩证统一的原则,提升大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有生动性,通过掌握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具体翔实的统计数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等,将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使历史变得更“可爱”。但,也不是资料越多越好,如果选取跳跃式的、无关紧要的历史资料,则会缺失思想性,学生可能会被五花八门的资料所迷惑,误将历史的偶然当作历史的必然。“客观的事情只有把握于主观才能显示出它的历史规律。”[8]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描述详实的历史史实,更要提高对历史的反思和认识,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其思想性。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设置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专题教学,首先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4年抗日战争每个阶段所起作用、抗战态度等方面的文字、影像资料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揭示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思想政治课教学通过将论据的生动性与论证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对有血有肉、复杂多样的历史史实进行逻辑分析,增强其思想性,使大学生获得洞穿历史本质的思想力量,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原则,提升大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的能力。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实、把握未来。历史是现实的凝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透过现实的视界,历史才能彰显出其独特意义,后人才能借鉴历史教训、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汲取历史智慧、坚定前行的方向。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将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起来,不仅要以历史为经,走进历史,更要以现实为纬,走出历史,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将历史事件置于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进程中来把握,置于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以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自觉将历史与现实加以会通,启发学生探寻国家、民族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121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设置了“‘告别革命’:中国将走向何处?”的专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为什么近代中国不能“告别革命”而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还要让学生走进现实,了解中国正在深入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更要让学生把握未来,抓住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三)思想政治课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端正历史观,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下,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什么样的历史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为它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运用综合与分析、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和变革社会的力量源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从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增强历史定力。

思想政治课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持为国育才的立场,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才能意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正如郭沫若所说:“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点非常必要,这是先决问题。”[9]大学生只有树立唯物史观,才能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才能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深邃的历史思维,认清历史,分析现实,把握未来;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识大体、顾大局、懂大势、走大道,意识到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担负民族复兴大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伟大事业中,在放飞青春梦的同时铸就中国梦。因此,思想政治课首先要加强唯物史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处理好历史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既彰显其历史性,又体现其政治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历史性入手,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大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设置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功还是有罪?”的专题教学,从历史性入手,运用丰富可靠的史料和数据,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考察,史论结合,辩证分析;最后“回归”政治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造成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进而,真正懂得“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懂得“四个选择”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前途,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中国梦。

猜你喜欢
政治课成人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成人不自在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