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轲,何 叶
(1.成都市第二十七幼儿园,四川成都 610051;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2001 年6 月29 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要从本国、本地、本园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去实事求是地制定课程计划,随机应变地实施课程计划[1]6。在《纲要》的指导下,部分办园水平好、师资条件优的幼儿园即时开始了园本课程开发的尝试与探索。但机会总是与挑战紧密相联,《纲要》在给予幼儿园教师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如今开始加入园本课程开发大军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而言,其面临的困难则更为显著。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势头渐起,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迫切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得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真实阶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选出能为本研究真正提供最大贡献的研究对象,笔者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了一名正在进行“篮球”园本课程开发的王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通过王老师这个典型个案来探讨其开发“篮球”园本课程的真实阶段,希望以王老师来代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力图做到解剖麻雀、小中见大。
王老师所在幼儿园农田环绕、园舍简陋,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幼儿园,具有农村幼儿园的一般特性。该园创办于2000年2月,建园至今整整20年。2012年春在原址上新改建园舍,现占地1700m2,建筑面积600m2,在园幼儿100余名,教职人员14人,均一师多职。该园以执着、开放、积极的心态,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让孩子开心、家长满意、社会支持的普惠制优质幼儿园,目前在园本课程开发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该园的“编织”课程和“篮球”课程。
王老师今年23岁,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教龄5 年,拥有小教三级职称(编制外),现今在职攻读本科。笔者第一次跟随助理导师进入王老师所在农村幼儿园调研其园本课程开发情况的时候,该园园长便提及她是从入园到现在变化最大的一个老师。2017年,王老师在园外培训中发现,玩儿过篮球的小朋友体格健壮、身体素质良好,反观自己幼儿园中的小朋友,一到换季,班上生病的小朋友特别多。了解相关情况后才知道,他们在家里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家长的“包办”情况十分严重。故基于加强幼儿身体锻炼的初衷,王老师在跟园长商量以后,引进了“篮球”课程,并进行了落地化的园本课程实践。从2017年至今,她和该园幼儿共同创编的篮球操获得了多个奖项。当笔者再一次进入该幼儿园时,便主动向园长介绍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来访意图。园长清楚了以后便引荐了王老师。笔者在告诉王老师自己此行的目的后再次询问了她的意见,以消除隔阂,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的伦理问题。王老师有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一般特性,并且园本课程开发意识强,教育热情度高,工作积极度好。故最后选取王老师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王老师在“篮球”课程开发中经历了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讲可以是这样三个阶段:尝试期、发展期、沉思期。
1.萌芽——开发想法冉冉升起
行动是思想的体现,王老师行动之前已经萌生“我要做园本课程”这个想法。事实上,无论如何发展和选择课程内容,都必须考虑到学科、学生、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王老师开发想法是基于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由上至下”的思考?还是基于现实实践“由下至上”的启发?契机又是什么?由访谈可知,契机在于一次“篮球”培训,这次培训让她领会到了“篮球”活动对小朋友身体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基于现状的思考,她在比较了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的资源差异后全面分析了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她认为,依托专业培训,依靠课题带动,依赖专家支持等可以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尝试,于是,在得到园长的支持后便踏上了园本课程探索之路。
2.迷茫——困难重重如何是好?
万事开头难,王老师在幼儿园大班磕磕碰碰地尝试了为期三周的“篮球”活动,这三周中她遇到了种种问题。一是自身能力不足。提及“篮球”课程,王老师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要教小朋友玩篮球;也清楚地知道以什么形式来教:要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小朋友玩篮球;但是却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幼儿不感兴趣。王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小朋友较为严厉,几次活动后,小朋友的参与度明显降低。三是其他教师的旁观。园本课程开发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它需要全体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篮球”这项运动对体力、耐力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而该园中的幼儿园教师是清一色的女性,王老师对“篮球”感兴趣并不代表其他教师也感兴趣,也不代表所有教师都有信心、有能力来组织实施“篮球”活动。四是家长的反对。有家长说到:“这不是中小学的孩子才会学的么?幼儿园的小朋友打篮球干啥?有什么用?”
3.模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一时期的王老师依样画瓢,开始学习别的教师是如何开展“篮球”活动的。创新,需要率先模仿。“模仿讲”只是起步的初始状态,而“鹦鹉学舌”的经历,带来的是自信心与成就感[2]。在模仿中要多动脑,多思考“为什么”,多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模仿方法和策略的时候,不要忘了挖掘其背后的深刻意义,这些更值得深深地去品味。所以,模仿的前提是学习,模仿的终点是创新。鄢超云教授说到:“我们要允许幼儿园教师进行模仿,先要保证幼儿园教师在活动组织上不犯大错误,再去保证他们不犯小错误”。此时的王老师在崎岖的园本课程开发道路中砥砺前行,她以园外优秀教师为模仿对象,模仿其教案的书写、活动流程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转折——“篮球操”获奖振奋人心
2018 年1 月底,王老师带领大班幼儿参加了成都市双流区首届“启蒙杯”幼儿篮球赛并在篮球操项目上取得了三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王老师开发“篮球”课程的信心。“篮球操”比赛获奖之前,王老师面临着家长与幼儿园其他教师不支持的难题,研究“篮球”课程的心态是忐忑的;“篮球操”比赛获奖之后,家长与幼儿园其他教师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王老师消除了前期研究“篮球”课程的忐忑心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本园的“篮球”课程开发事业中来。可以说,此次获奖是王老师园本课程开发之路的重大转折点。
2.觉醒——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单纯增加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占比,而是指幼儿园所开展的所有活动其本质具有游戏性质。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发园本课程,要在认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基础之上将游戏恰如其分地融入、贯穿到幼儿园课程中。王老师在开发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游戏的重要性,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内心最原始的渴望,开始尝试游戏与“篮球”的整合,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真正喜欢上“篮球”。其中一个案例是王老师把《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个经典游戏与篮球活动整合后小朋友们的兴趣大增。王老师发现,自己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及时地解决部分问题。她提到:这个游戏,有的幼儿很感兴趣,就想一直玩儿;有的幼儿不顾游戏规则,想一直扮演老狼。她分析到:这类幼儿规则意识比较薄弱,教师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介入指导,并且在最后的游戏总结时提出该问题,请幼儿自主回顾与反思,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树立与发展。中班的幼儿能够遵守一定规则,能够初步进行自我约束,作为教师要擅于在游戏中进行引导。
3.突变——领悟到“生成”的必然性
《开火车》是王老师设计的一次“篮球”体育活动,其目标之一是列队的小朋友左手搭住前一小朋友的肩膀右手拍球走直线不掉球。具体实施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有小司机不愿意与车尾的小朋友互换角色,于是自己进行急转弯,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这时有的小朋友跟着原来的小司机被牵引着急转弯,速度过快;而有的小朋友反应迟钝,速度缓慢。由于速度不一,所以便出现了“抢球”的现象,即有的小朋友拍的是前一位小朋友的球。王老师意识到这个班的小朋友发展较快,完全可以挑战绕曲线开火车,保持“人动球不动”。于是,在第二次的活动中,王老师修正了前一次的教案,并调整了具体的活动目标。王老师在活动开展中做到了关注活动流程的同时关注到了活动中的幼儿,如果幼儿表现与预设不符,出现的语言与行为有一定价值,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情况在当下或者下次活动中去调整修正活动方案,以期目标更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更贴合幼儿的兴趣点。这是王老师在“发展期”的一个重大变化,认识到“生成性”活动的价值。王老师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因材施教,请运动能力强的儿童走在“前面”,去学习一些更为复杂的运动技能;请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循序渐进,并按照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给予游戏器材、设计游戏环节,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发展自身能力,从而增强自身自信心。
1.沉淀——课程建设逐步梳理
随着“篮球”课程开发的进一步推进,王老师逐渐放慢了脚步,把园本课程开发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已有经验的沉淀上。关于园本课程开发成果目标,王老师简单谈到了自身的想法:不管谁来到园内,都会知道这个幼儿园在做“篮球”课程。再往具体了讲,就是希望能达成三个“一”和一个“多”的最终目标:以游戏为主,建设一个篮球特色户外活动;以篮球为器械,编排一个篮球特色早操活动;以篮球运动为轴,延伸亲子同乐活动;以组建代表队,获取更多荣誉。关于“篮球”课程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王老师表示有想法但都不具体。关于自身专业发展目标,王老师认为,就是要多学习、多外出培训,对她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均没有具体的专业发展规划。关于课程内容与组织形态,王老师开展“篮球”课程的形式一开始是以早操环节的篮球自由探索、篮球操、户外篮球体育活动、篮球游戏、篮球亲子同乐活动为主。在2019 年,王老师受到“园本课程体现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观点的启发,开始有意识的把“篮球”课程组织形态进一步扩大,尝试开展渗透性活动、主题活动及环境创设等。除此之外,王老师也坦言,还有更多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尝试,如幼儿园的大型活动以及最容易被忽视的生活活动等。
2.反思——课程评价不可或缺
对于“篮球”课程评价,王老师表示自己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在厘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组织形态后,才逐渐意识到本园的课程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纵观“篮球”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主要依赖的是教育局的考核评价。从评价目的看,着重考察课程的“量”与“质”,查看“篮球”课程的进度:有没有实施?实施了多少?查看“篮球”课程的成效: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从评价主体来看,以县教育局的考核评价与教师自身的反思评价为主。县教育局主要是通过查看园本课程开发相关文件,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中的教师表现以及现场询问教师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后进行考核评价工作;教师自身的反思评价则是从反思笔记里获取,带有感性、主观性色彩。教育局的考核内容、形式、方法比较多样,但与此同时,教育局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增添了负担,也反映出单单依赖教育局对园本课程的考核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在考核时的表现不等于日常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有可能状态优于平时,也有可能状态劣于平时。从幼儿园“篮球”课程评价的实际情况看,关于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幼儿园由于时间限制、能力限制等,至今没有相应的专业的评价表,而对评价机制的评价更是毫无踪影。
综上所述,王老师园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阶段从整体上呈现出曲折推进不断改善的同时,存在着各个环节都有待规范和完善的情况。应当看到,已有的园本课程开发模式所呈现出的特点都是从“有”到“精”,先有计划,也就是整体课程方案(目标制定与内容选择),再按照方案实施、评价,再次改进方案,再次实施后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如朱虹在2005 年探究了宁夏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模式,一般主要包括分析情景、制定目标、设计方案、编制内容、园本培训、课程实施、评价[3]。反观王老师开发“篮球”园本课程的整个历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其中映射了园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一些步骤,如感性的现状分析,具体课程设计(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内容安排与具体的方法选择),具体课程实施以及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的课程培训。王老师的课程开发流程具有明显的摸索性、弱计划性的特点。由于事先没有整体课程方案,王老师的所有实施步骤都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均是在慌张的、片面的解决上一阶段的问题,同时又忽略了对下一阶段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可以说,王老师的课程开发流程是一个不断地“补漏洞”的过程,没有真正做到“设计-实施-反思-修正”。
王老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一大阻力是开发热情饱满,专业素养却较低。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研读不够。应当知道,各类城乡幼儿园都应在《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教育目标,开展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都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知识认识不深。王老师缺乏对园本课程开发内涵的理解以及开发流程的掌握和对成功案例的借鉴,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举步维艰。三是园本课程开发证据意识不足。王老师每天都处于教育实践的真实场域,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身边都是鲜活的教育事例,却未认识到拍照、录像、记录等留存方式对教师观察、教师反思以及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课程生活已成为幼儿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课程开发能力也已成为幼儿园教师最为重要的专业力之一[4]。园本课程开发工作并不简单,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专业理念,掌握有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这对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而言,挑战性更大。
王老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阻力是愿景美好,但制约因素多。踏上园本课程开发之路,王老师也逐渐建立了对园本课程开发的美好愿景:作为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应该体现当地的特点,弘扬当地的文化,并要结合孩子的兴趣,挖掘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整合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最终做到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但是美好愿景也面临园内外的几大现实制约。
1.培训经费捉襟见肘
王老师所在农村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公益性幼儿园,一直坚持“普惠”办园,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更是十分有限。该园园长提到:“我们幼儿园的培训经费先由教师垫付,尔后再交由我报销。好多城里的高端园或者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办园可以给园内教师提供出省、出国的培训机会,但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特别难,没有足够的经费。因为民办公益性幼儿园收费低,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他靠政府补贴一些。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有一年年终结余的款项整个幼儿园只剩三百块钱。”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今天,他们仍然面临经费短缺这个问题。
2.评价机制寥寥无几
纵观王老师的园本课程开发之路,课程评价缺位十分严重。课程评价在园本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对园本课程进行有效评价有利于诊断课程的成效以及改进园本课程开发模式,具体应以幼儿发展为目的,以园本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过程为主线对园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内容,教师和幼儿在课程开发中的行为和体验进行多元评价。该园园长提及过园内的评价激励问题:开发过程中我们没有按照时间的脉络按时按质按量对课程、幼儿发展及教师进行评价。在激励上,我们多是精神上的鼓励,其一就是幼儿园收费不多,钱要花在刀刃上,更想送幼儿园教师多多出去学习,出去长见识,他们成长了,幼儿才能跟着成长,幼儿园才能跟着成长;其二是因为精力有限,每天疲于接受检查,还要尽心尽力做好园内的各项工作,还要学习,还要发展进步。
3.教育部门挂一漏百
政府政策落实不够是制约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又一因素。访谈中该农村幼儿园园长谈到:“有时感觉还是有心无力,比如园本课程开发,幼儿园是要做出一定成果后,教育部门再给到你相应的支持。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不是先划给你经费,让你去大展身手。”政府不仅具有宏观干预和制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的职责,更有政策落实并加以督促、检查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真正解决幼儿园现实存在的、教师实际关注的种种问题,才能建设起一支高素质、有质量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的推进,才能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农村幼儿园师资不足问题、幼儿园教师权益和工资问题深受社会瞩目,幼儿园教师身份的认定等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改进去完善,而学前教育一线中的微观问题也值得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4.校园合作昙花一现
王老师所在园与高校的合作以课题为纽带,当课题一结束,合作关系也随之结束。该园园长谈到:“我们就着国培的机会,争取到了一次高校专家来园指导的机会。当时我们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专家也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也是后续我们在做的事情,一是申报课题,二是不仅要做给自己看,也要做给外人看。但劲头一过,后续事宜就搁置了,感觉合作冒个尖尖儿又下去了。因为我们农村园,路途遥远,专家也忙,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是有时候还是怕打扰到人家,加之幼儿园事务也多,现实的无奈吧。”这也表明,校园合作不持续是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又一大问题。应当看到,短暂的校园合作不利于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开发。
5.社区帮助千篇一律
王老师在提到社区支持时说到:“社区的支持一般都是我们哪个时候要去,社区会给腾一个地方,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去联系的,就是我们是比较主动的。不过像节气之类的日子社区会有表演,就会通知幼儿园活动详情,询问我们要不要参加。如果要参加,就老师带着小朋友过去表演,结束了老师又带着小朋友回幼儿园。”可以看到,在王老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社区的主动性不高,帮助形式也较为单一,仅仅表现为提供一定的场地,其他支持形式并未体现。这也是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都遇到的难题,社区帮助显得过于被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调节作用。
王老师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是主动且积极的,所以园本课程开发离不开教师的自主意愿,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教师自我的主动发展。叶澜老师指出,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本人对职业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有关教育行为的规范更多是来自传统和上级[5]。这种通过外部力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其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的方式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补充性途径,具有“由外到内”被动接收的特性。而较为理想的应是内促式的发展支持,也就是强调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幼儿园教师在参与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自身主体地位,自觉承担起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要求,努力在实践中与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人、物等因素进行互动,从而主动建构与此相关的开发园本课程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和能力。从王老师的整个开发历程来看,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中首先是需要具备课程开发意识,而后还应当在实践中坚持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为方向,持续学习园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不断留存证据,反复思考,最终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以回应园本课程开发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农村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与工作氛围是影响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其中园长的重视程度、领导风格及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幼儿园的工作氛围及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也会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工作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中要获得积极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教育部门对园本课程的“引导”,地方高校对园本课程的“支持”,相关社区对园本课程的“帮助”等,这就需要努力健全园外部支持系统,并且力求真正发挥支持的实效。
1.幼儿园园长的充分赋权
园本课程开发需要幼儿园教师作为主体因素参与其中,幼儿园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显得特别关键。柏拉图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真正的教育是关乎精神的,而关乎精神的教育要求教师真正拥有“闲暇”,要求园长学会“赋权”。纵观王老师的整个历程,园长对她足够“放权”,赋予了她足够多的选择权、创造权、批判权的自由。如若王老师一直处于高控的、统一的管理制度下,她的主动性势必低下。所以,在园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园长善于“赋权”,管理民主,信任教师,给予农村幼儿园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那么,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参与度也够。相反,若是园长较为专制、高控,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就低。
2.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
评价具有指导、调节的作用。王老师园本课程开发之路仅依赖教育部门的考核评价远远不够。园本课程开发必须紧抓评价工作,坚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以促进园本课程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坚持几大评价原则。一是评价指标园本化。指标体系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园本化调整,以适应本园课程目标、内容等,使课程评价更具操作性。二是评价取向两维化。注重从两维视角出发将科学与人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兼重背景、实质与总结的融会。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倡导多元互补的复合评价方式,包括量表测验以及自我评价、口头评价、观察评价、多维度智能展示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四是评价主体全员化。主张包括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社区人士、课程专家等全员参与,强调多元主体间双向或多向选择、沟通的评价机制。五是评价目的发展化。课程评价应该强调诊断课程问题,厘清课程线索,改进课程不足,为课程的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信息,使园本课程开发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求。六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对课程、儿童、幼儿园教师三个方面的评价。七是评价信息现场化。要同时注重书面资料与实际观察两方面信息,应注意在园本课程实施的日常状态上进行信息收集,力求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3.教育政策的充分落实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负有指引、导向与支持的责任,应该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农村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组织相关的观摩、教研活动,同时随后的监督评价机制也必不可少。通过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努力促使农村幼儿园教师能更好地开发课程,并获得积极的专业素质发展。如何确保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一是加大园本课程开发宣传力度,让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内涵及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促使其转变传统落后的课程观念,树立课程开发意识,积极进行开发实践。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争取培训机会,并解决部分培训费用,鼓励农村幼儿园教师利用网络使用手机、电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鼓励幼儿园之间针对园本课程开发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三是设立对应部门来对园本开发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监督评价,定期考核教师的工作情况,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4.地方高校的持续支持
校园合作的实践探索在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已有学者证明,校园合作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外也有很多大学与幼儿园合作共建的成功案例。综合王老师的个案,应当看到,昙花一现的校园合作效果甚微。如此看来,校园不仅要合作,还要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从而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最终实现农村幼儿幸福成长,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高校专家研究视野,提升高校专家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共建任务中来,主动承担起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责任,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地方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为农村地区和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出力的责任,积极利用本校人力资源和农村幼儿园的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到园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来,帮助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5.相关社区的多方帮助
园本课程中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除了自身和幼儿园之外,也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制约,如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和社区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等。“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一种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形成的联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更多的是指以一个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它与一定地域相联系,并在此地域中形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6]52。园本课程开发强调多方力量参与,社区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王老师提到,社区在课程开发中给到的支持微乎其微。所以,社区除了发挥专业职责外,也需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在农村幼儿园将园内教育通过主动架构与社区相连接的桥梁传达到社区环境中时,社区也要主动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村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中,鼓励社区各方人士积极参与,主动为农村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使幼儿园在社区帮助下更添活力,与社区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