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时间组合为新的教学班,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的一种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高职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了课内外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1]。调查发现,目前深圳市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获得了广泛开展,但是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与层次性,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未能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体育教材内容开发不足,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体育教学场馆明显不足,体育经费来源单一,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反映了深圳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的矛盾,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无法实现迅速扩张的情况下,探索建立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以此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化解以上矛盾的重要手段。
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俱乐部形式分层分流组织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它既遵循了体育教学规律,又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双方都能在“弹性化”的制度框架下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格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2];它以“职业体育”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弹性化”特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类型,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指导,高职院校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能够每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2-5次,形成或基本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出业余乃至职业体育比赛的鉴赏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运动专长,能指导自己乃至不同人群从事科学锻炼,能处置简单的乃至稍微复杂的运动损伤;能简单测试、评价乃至针对性的改善各项体质指标,掌握一般乃至专项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形成科学的甚至兼具科学和个性化的健身养生习惯;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全人格乃至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锻炼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适应生活中各类竞争的能力乃至适应自我身心变化的能力。
在全国统一的高职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的培养方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客观条件,高职院校可以将弹性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所有课程设置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并分别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另外,教学大纲的制订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特点、体育教学条件、校园体育文化背景、体育氛围、学生发展水平、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也要充分认识到高职体育与中学体育之间存在过渡和衔接问题,以及帮助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现实需要。弹性化的教学大纲应体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遵循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前提下还要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再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大纲。
在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和授课教师的“三自主”选课模式上,实行“弹性化选项课”制度,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不违背教学指导思想并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穿插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教学内容,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能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实现体育教学内容“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经验为中心”,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突出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和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3]。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该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强调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化对乡土化和职业化教学内容的补充,创造性的选择一些技术简单、场地设施要求低、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类项目,如毽球、花式跳绳等;此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相适应,提高理论课程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运动处方、训练监控等内容的比例。
在班级结构方面应该按年级分班上课,男女合班或分班教学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个性化教学等方面来综合考量;而分层教学的问题则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对运动水平较低的初级班,以培养兴趣、掌握基本技术、增强体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专项技术和运动习惯较好的中级班,以寓教于乐的提高专项技战术水平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高级班则以发展专项竞技能力和专项体能为教学内容;针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体育教学应当兼顾保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娱乐健身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并允许学生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弹性修读。此外,针对在企业半工半读的学生群体,还可以尝试非课堂化的形式,主要以参加企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体育教学[3]。在“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可通过“学时累计”的形式将体育课程合理贯穿到3年的高职教育阶段,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因实习实训而不能修完体育课的问题[4]。
学生成绩评价实行绝对指标和弹性指标相结合,对学习效果进行绝对评价,而弹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在起点水平上的进步幅度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可采用标准评价和参照评价二维评价体系,标准评价包括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教师主观评价和学生期末成绩评价,参照评价包括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能力、进步幅度、自评和同学间互评。教师评价方面,应建立选项、择师、评教一体化机制,逐步将“淘汰制”引入到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之中,以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依据,也可以根据评价的整体情况来划分评分等级,将评分达到B+级水平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5]。
通过吸收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实现“终身体育”、“职业体育”目标为导向,以化解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矛盾为出发点,本着系统、整体、综合的设计原则,拟从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教学机制三个方面来塑造高职院校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强师工程”来加强人才引进或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是强化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物质资源方面,体育场地设施应该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特色来兴建,同时还要提高现有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体育器材的配置上既要充分保障教学和训练需要,还要鼓励教师围绕教学需要积极尝试器材研发和专利推广;经费方面,既要建立教学、训练、教研、科研等多途径的校内经费筹集机制,也要拓宽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体育创收等校外经费筹集渠道;制度方面,要建立“以研促教型”的教研制度,激励一线教师开展实验性教学,在实验中检验弹性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其次要建立体育教师的教研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各级各类体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力度,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6];还要建立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机制,为学生开辟线上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最后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供给机制,将体育选项课拓展到高年级,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选项课、选修课以及课外活动课程,尽量延长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期。
深圳市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机制可设置为直线——职能制[7]:校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质保中心协助校长进行重大教学管理事项的策划和实施,体育部领导直接对校长负责,并协调、指导与教务管理部门进行体育教学管理事项的策划和实施,教研室主任直接对体育部领导负责,承担教学组织工作并行使教学管理职责,教师主要负责对所授课程的组织管理,此外,学生体育组织及学生个人的自我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处于末级管理地位。
为保障这一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首先要制订《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条例》,建立岗位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五级管理;其次要成立名为“校内体育俱乐部联盟”的学生组织负责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代表及学生社团共同管理,下设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对校内负责体育竞赛活动及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培训、管理及考核,对外负责宣传推广、扩大体育俱乐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单项体育俱乐部则负责内部的组织管理,学生干部培养、裁判培训和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最后是实施体育俱乐部指导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聘任制,设置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教师岗位并制订岗位职责,从俱乐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赛事组织、文化宣传、会员体质健康等方面对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8]。
弹性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机制应围绕“四个三”的原则来构建,第一个“三”是学生选课的“三自主”原则,即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以及上课时间;第二个“三”是学生课外锻炼的“三自治”,即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休闲体育来进行体育活动的自管自治;第三个“三”是教学活动的“三互动”原则,即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课堂内外的教学互动以及线下线上的教学互动;第四个“三”是时空物质的“三开放”原则,即开放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和设施设备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实施层级划分、打破行政班的壁垒,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课程和教师。
深圳市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适当增加理论课学时,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将线下教学延伸到线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体系,减少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教学,增加趣味性强的集体运动项目的教学比重,并适度降低运动项目的负荷强度和技术难度,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团队意识[9];此外,深圳还应结合南部沿海区域独特的气候、地理和人文环境,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潜水、冲浪、帆板等,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创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全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供参照。
为保障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主性,首先应实现选课程序的智能化,建设移动互联网式的选课平台,学生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操作选课软件完成选课,校方也可通过网络反馈的选课信息统筹规划体育课程的编排;其次在保障学生自主选课的同时,还能更大程度的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设定教学目标,充分释放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的能动性;同时,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在参与形式、学习方式、文化氛围、生活方式等方面参照社会体育,贴近家庭和社会生活[10],以此实现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延伸。
增强学校体育管理的开放性是实现体育俱乐部弹性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可以从管理方式、资源开放便捷性两个方面来加强。管理方式方面,学校应把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体化特点,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促进高职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同时也要将体育俱乐部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与竞赛融入到体育综合管理中,凸现多位一体的互动管理理念,充分做到开放管理、多位管理;教学资源开放的便捷性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信息化课程建设力度,大力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推出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体育课程的同步教学。
首先要打造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师资来源可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可以是从其他高校引入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也可以是在社会上招募的有着革新体育教学思想的体育教学指导人员。其次要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机制,为教师专业技术、教学技能的提升提供便利;二要在体育教师中推广和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和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三是培养体育教师的自学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学校馆藏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四是组织体育教师定期开展各类教研科研活动,实现以研促教、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三,加大师资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或教学相关的培训,获取前沿信息、更新知识储备,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专项技术水平有所欠缺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项技术相关的继续教育来提升专项水平;对于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有所不足的教师,可以多参与教学手段方法的培训,通过职后教育来丰富体育教学的手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