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在后真相时代中对舆论的影响
——以“江歌案”为例

2021-01-31 01:15:25彭曦阳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江歌刘鑫同情

□ 彭曦阳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思想观念,它通过公众共同的文化与意识潜藏在脑海中,影响公众对一类事物的判断。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模式作用于公众的话语与叙事,产生舆论从众效应,使舆论易被煽动与利用。

新闻报道如果受到原型的影响会失去客观性,对舆论引导产生影响。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判断让位于事实真相,公众更愿意相信原型判断的结果。这一是因为其简单易懂,无须理性的分析与权衡;二是因为舆论带来的从众效应加固了自身的判断。原型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造成舆论审判乃至发生行为舆论,会对当事人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下文将用原型理论对“江歌案”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江歌案的新闻事件回顾

2016年,在日本留学的在读女研究生江歌为保护其闺蜜刘鑫,在其公寓走廊被刘鑫前男友连刺数刀杀害。江母为了解案发具体情况联系刘鑫未果,在微博上曝光刘鑫全家个人信息,刘鑫声称不删微博就拒绝出庭的言辞引发舆论声讨。同时,江母为让法庭判处陈世峰死刑,在微博上发动签名,引发舆论狂欢。2017年,新京报《局面》把“江歌案”推向高潮,江母和刘鑫事发后第一次见面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两人在镜头前的对话和“表演”引起了公众对母亲原型和闺蜜原型的讨论。此后,以咪蒙为代表的自媒体对此事发表情绪激烈的言论,得到舆论响应。2020年,江母向刘鑫索赔203万元人民币,江母诉谭斌侮辱罪、诽谤罪得到宣判等一系列案情的后续进展,再次把“江歌案”拉回公众视野。

二、后真相时代下原型对舆论的影响

(一)母亲原型对舆论的影响

母亲赋予我们生命,教会我们如何生存,母亲是一切活力的起源,是公众成长中最值得依赖、尊敬、感恩的对象。特别是受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母亲原型更是被提上新的高度。面对一个痛失孩子的母亲,公众对她的情感便是同情、理解与帮助。

在“江歌案”中,江母以一个痛失独生女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容易激发公众的怜悯与同情。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江母借助舆论的力量声讨刘鑫,因为江歌是为了帮助刘鑫才无辜丧命。此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江母。受害者母亲孤立无援地讨要公道的形象在公众脑海形成,公众的普遍正义感被激发,纷纷声讨刘鑫的忘恩负义与冷血无情。加之自媒体的情绪渲染,公众获取的信息仅来源于片段性的采访与剪辑过的视频。在《局面》的25段视频中,江母和刘鑫都在“表演”,江母痛失独生女的悲痛与刘鑫的软弱冷漠形成对比,舆论站在江母一边。但是,从视频的细节中也能看出江母并非软弱的母亲形象,她不愿和刘鑫平起平坐,拿手机拍刘鑫,逼迫质问刘鑫,表现出与母亲原型的差异性。但舆论对此并不在意,在公众印象里,江母就是无数痛失爱女母亲原型中的一个,理应得到同情与支持。

(二)闺蜜原型对舆论的影响

闺蜜就是闺中密友,闺蜜之间维持关系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久,两人关系很难破裂。因此,在公众的固有思维模式下,闺蜜原型就是为朋友排忧解难、分担心事,互相倾诉秘密并且不用担心会被背叛的一种形象。

“江歌案”中,刘鑫并非杀害江歌的直接凶手,但是却被舆论讨伐得最为激烈,原因在于舆论受到闺蜜原型的绑架。公众把自己代入到江歌的角色中,谁又能忍受这种忘恩负义的闺蜜呢?舆论对刘鑫的声讨不仅来自自身思维语境下闺蜜原型的影响,还来自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有爆料称,江歌遇害短短几个月后,刘鑫居然生活得不错,这一消息加剧了舆论对刘鑫的厌恶与批判。后真相时代语境下,公众更倾向于相信容易接受的事实,将心里的模型理所当然地对号入座,加剧了舆论的一边倒现象。

(三)施害者原型对舆论的影响

原型沉淀在新闻叙事中存在干扰,如贪官、女司机、“富二代”等,都在新闻叙事中有一套固定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定式会让公众对他们的印象太过刻板与绝对化,不利于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同样,对施害者的叙事也是如此。

由于媒体和舆论对这一案件大部分关注的焦点指向刘鑫,反而淡化了对陈世峰这一施害者形象的媒体塑造,使其在这一舆论风暴中处于次要的位置。陈世峰施害者原型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他有暴力殴打女友的前科,二是在校期间他曾与同学发生纠纷,三是他有过留学经历。通过这三个事件,公众对施害者陈世峰的形象便有了判断。通过仅有的片段进行人物形象拼接,舆论对陈世峰的施害者形象便“有理有据”。而陈世峰赴泰国担任志愿者这一行为并没有在舆论中对他乐善好施的形象产生影响,因为陈世峰首先是作为一个施害者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凶手、暴力狂、跟踪狂等负面评价就是舆论主基调。

三、舆论被原型控制的原因

(一)公众同情契合信念真实

同情一般是指个体的同情,公众同情则是指集体的同情。当下各种情感和声音在新旧媒体平台此起彼伏,个人的同情很容易被集体感知,在从众效应和原型加固下,公众同情极易产生并在网络中蔓延。在“江歌案”中,公众对江母痛失爱女的集体同情,对刘鑫忘恩负义的集体愤怒,对陈世峰暴力欺凌的集体痛恨,这些情绪的聚合就是公众同情。公众之所以坚定地认为自己站在真理这边,是因为网络塑造的公众同情迎合了公众的情感倾向,长此以往便会对事件发展产生作用。这便是原型带来的影响,它可能会促使事件往好的方面发展,乃至解决问题,也可能使事件偏离原轨道,扰乱事件的发展。

(二)同理心增强公众代入感

失去至亲之人、被朋友背叛、情感纠葛、忘恩负义等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公众易对有此遭遇的人产生同理心,为当事人发声就好像是为自己讨回公道。当事人的原型被公众代入进来,无数个“江歌”“江母”为了正义、生命、公平和道义,向社会讨要公道。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便产生了。这种巨大的舆论力量一方面来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公众自己的声音,为江歌、江母发声就是为自己发声。尽管事件的真实情况公众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单就媒体所披露出来的零星半点的事实,就足以让公众浮想联翩,产生极大的代入感,从而助推舆论走向。

(三)被自媒体平台绑架的原型

自媒体平台为“江歌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道德框架。矛盾冲突的对立方不再是施害者陈世峰和受害者江歌,而变成了中间人刘鑫和受害者江歌,这和传统媒体所塑造的陈世峰和江歌的对立冲突框架不同,原因在于刘鑫和江歌、江母的冲突更能迎合公众普遍的原型期待,便于收割流量。在自媒体的文本框架和话语体系中,一些事实被故意地挑选并放大。例如,江歌收留刘鑫,带馄饨在车站等她两小时,让她先进屋。但作为闺蜜的刘鑫却锁门、拉黑、买包、染发。自媒体中情绪化的字眼被公众捕捉,让公众对刘鑫这一闺蜜形象产生极大憎恶,增加了对江母的同情和对江歌的惋惜。母亲原型、闺蜜原型以及被淡化的施害者原型被自媒体放大与利用,带领舆论走向充满情绪的道德讨伐之路,以至于严肃媒体试图将议程拉回到法律程序上都收效甚微。

四、结语

原型带有时代和文化的烙印,而在后真相环境下,原型的威力被放大了。从前,出于捕获大众眼球的目的,原型被媒体利用。而在当下,原型还被舆论主动地吸收代入,操纵着事件的进程。原型具有如此强大的效用,相关各方应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媒体应拒绝原型的魅力,深入实地调查,坚持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主义精神,客观提供真相;公众在发表言论时应三思而后行,理性看待网络舆论,提高媒介素养,自觉地拒绝原型和群体情绪对自身意识的干扰,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猜你喜欢
江歌刘鑫同情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猎狼
上海故事(2021年12期)2021-01-20 04:32:38
红名单之活人墓
南风(2020年7期)2020-08-07 10:47:16
漂亮的外婆
不该有的同情
刘鑫式冷漠,配得上一切指责
江歌案的不了局
当“江歌遇害案”变成“江歌刘鑫案”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艺术评论(2016年5期)2016-05-14 0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