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艳琪
随着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饮食和体力活动模式的改变导致人体能量失衡,不断加剧肥胖发生。纵观当下,铺天盖地的食品广告、普遍久坐的工作形式、愈加便利的交通方式、难以纾解的精神压力不断加剧肥胖的发生与发展。WHO数据显示,1975年至2016年,全球肥胖率几乎增加了两倍。截至2016年,全球超过6.5亿成人人口肥胖。曾一度被认为仅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肥胖,如今也已成为阻碍中低收入国家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我国,肥胖率亦不断上升。据中国财经报道,2019年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肥胖不仅容易诱发慢性病,导致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还容易引发偏见、歧视、污名化等社会问题,以及增加肥胖干预的财政负担。可见,全面应对肥胖难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媒体作为助推社会有序运转的活跃因子,亦须不辱使命、全力以赴。众所周知,媒体处于公众和政策议程的核心位置,新闻报道反映并塑造公众和政治意见。换言之,媒体对肥胖的报道,既根植于现实困境——肥胖的严峻形势,又透过报道塑造公众看法——形成对肥胖问题的正确态度,增强改变行为的有力信念,以此应对肥胖难题。
作为一种“病证”,原因与防治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具化在报道中,便是追问与呈现肥胖发生的原因和责任主体。鉴于此,本文将用艾扬格的责任归因框架理论对《健康时报》肥胖报道进行研究,解读与呈现其中的归因与归责框架,从而加深对《健康时报》肥胖议题的认知。
著名传播学者艾扬格在1989年研究媒体如何报道贫困问题时,结合归因理论和框架理论,提出了“责任归因框架”的概念。艾扬格认为,“责任归因是一种社会知识形式”①,人类通过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归因,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同时,“责任归因”也是媒体呈现“客观现实”的一种新闻框架,“新闻生产者对社会事件有怎样的归因判断,就会呈现出怎样的报道框架,进而影响受众对该事件的归因认知”②。通过研究,艾扬格归纳出“片段式和主题式”“原因和对策”“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三类框架,用于分析与解读社会事件或问题。
“片段式”框架聚焦个案,多对个人经历或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微观描述;“主题式”框架往往关注报道对象所处的社会背景,侧重对整体现状的宏观呈现与抽象剖析。原因框架是分析问题的原因;对策框架是指出问题的解决措施。个体责任框架是指基于个体层面产生的问题应由个体承担责任;而社会责任框架是指社会环境导致问题产生,因而整个社会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样本源于人民日报社旗下报纸《健康时报》,基于样本的可及性和典型性,以2009年至2019年所有肥胖报道为抽样范围,在筛选、剔除无效或关联度低的报道后,最终确定117篇报道样本。根据责任归因框架理论,所建类目包括片段式与主题式、原因与对策、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三组框架。由于这三组类目不互斥,即每组类目(两种框架)可能同时出现在一篇报道中,故类目计数会出现重复,即每组类目的频数总和≥117。归类后将通过SPSS.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17篇报道中共有98篇采用主题式叙事,占比83.8%;仅有19篇报道运用片段式叙事,占比16.2%。可见,《健康时报》注重对肥胖现状、原因、对策、影响进行宏观描述,而对肥胖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深度报道相对较少,具有“重‘面’轻‘点’”的特征。
为进一步佐证,本文对报道类型进行了简要分析。众所周知,消息往往篇幅短小、内容精悍,言简意赅地呈现核心内容,聚焦于“面”的宏观呈现;通讯则以长篇幅、深立意为主要特点,聚焦于“点”的深入挖掘。统计结果显示,98篇主题式叙事报道中,73篇为消息,13篇为通讯;19篇片段式叙事报道中,10篇为消息,8篇为通讯。不难发现,消息集中于主题式叙事报道,而通讯在两种叙事报道中的分布差距不大。同时,在所有报道中,消息篇数明显多于通讯篇数,说明《健康时报》肥胖报道的确具有“重‘面’轻‘点’”的报道特征。
研究发现,原因框架和对策框架分别占总样本的48.7%和78.6%,表明《健康时报》对肥胖的原因和对策均有关注。但相比于原因,对策显然受到更多重视。这反映出随着肥胖率的与日俱增,面向受众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已成为媒体的宣传重点。
为了深入剖析两者,本文依据报道内容细化类目,将肥胖的原因细分为不良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刺激及基因遗传风险三类,将对策细分为健康生活方式、社会综合干预、医学临床治疗及其他四类。
结果显示,在57篇涉及原因框架的报道中,有45篇将肥胖归因于个体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例如高脂高糖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睡眠质量不佳、精神压力过大;有8篇认为基因遗传是肥胖的诱发因素;仅有4篇认定社会环境因素催生肥胖,例如食品广告流行、食品添加剂过量、快餐小吃店增多、健身成本过高。由此可见,《健康时报》承认肥胖产生的原因具有综合性,但在具体呈现时倾向于采用个体归因模式,认定个体自发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而较少考虑外部环境刺激和基因遗传风险。
在92篇涉及对策框架的报道中,有59篇提倡通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防治肥胖,包括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睡眠充足、保持健康心态;有24篇建议通过医学临床治疗进行肥胖防治,例如手术或药物治疗;仅有6篇报道呼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改善社会环境,推进肥胖综合干预进程,诸如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限制食品广告、严格限制小吃快餐店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大型健康科普活动传播肥胖知识;有3篇归入其他类。由此可见,《健康时报》将健康生活方式视为肥胖防治的首要对策,其次是医学临床治疗和社会综合干预。该结果充分验证了布里克曼(Brickman)“‘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相辅相成”的论断。《健康时报》在将个体不良生活方式视为造成肥胖的主因后,亦将个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解决肥胖问题的措施。
研究发现,117篇报道中有79篇采用个体责任框架,占比67.5%;仅有7篇采用社会责任框架,占比6.0%。由此可见,《健康时报》在报道肥胖时,认为个体和社会都需承担责任,但也承认个体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社会综合干预只是作为辅助。该结果亦表明,《健康时报》对肥胖的归因与归责具有主体的一致性,即个体行为诱发肥胖,相应地,个体承担主要责任,再次印证了布里克曼的观点。
然而,肥胖也被视为社会“传染性”疾病的典型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疾病”,肥胖固然会由个体行为引致,但个体行为的深层动力植根于社会因急遽转型而造成的现实困境。因此,如若过于强调个体层面的主体责任而轻视社会的“推波助澜”,恐会加重大众对肥胖的焦虑与恐惧,而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难题。
此外,艾扬格提到:“‘个体责任框架’会诱导受众将事件的发生归罪到个体或少数人身上,对其进行谴责、声讨或惩罚。”③而YE SUN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社会框架可以触发更综合的行为模式,激励个人在个人、人际和社会导向的行为中更加积极主动,成为提高人们对肥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动员集体努力的有效场所。”④据此来看,过度运用个体责任框架可能会导致大众对肥胖形成认知偏差,无法认清肥胖是对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从而难以动员、团结社会各方力量一同对抗肥胖。
1.重视力度不够与话语来源单一
分析发现,11年只有117篇报道,仅相当于理想情况下一年的报道量,足见《健康时报》不够重视肥胖议题。从信息来源看,媒体记者牢牢掌握着“麦克风”,专家话语微弱,更遑论大众。肥胖是疾病,决定了社会对其讨论既要有专业性,又不乏普遍性,只有为专家学者、肥胖者、大众提供同样的平台,才能真正促成社会各方携手解决肥胖问题。
为此,《健康时报》首先要加强对肥胖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实时追踪肥胖问题的最新进展,通过客观、独到的报道呈现真实、全面的肥胖图景,从而帮助大众形成科学、准确的肥胖观念。其次,应适当下放话语权,通过开辟专版、划分专栏等形式为专家学者、普通民众提供表达的园地,媒体记者当好把关人,为不同声音把关,从而形成不同话语齐放异彩的热烈氛围。
2.报道视角固化与归因存在偏差
从报道主题看,《健康时报》的肥胖报道主要停留在现象层,大多以篇幅短小、内容精简的消息呈现肥胖状况、诊断、原因、影响及防治等宏观内容,视角固化、缺少新意,少有立意独到深刻、令人为之一振的深度报道。此外,《健康时报》偏重基于个体层面讨论肥胖成因,较少关注社会因素,这种报道模式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并且容易滋生社会歧视,从而难以引导受众对肥胖形成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信念,更遑论行为改变。
因此,《健康时报》首先应当加固“内容为王”的报道理念,注重提升报道质量,在持续关注肥胖现状、传播肥胖知识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立意新颖、内容翔实的新闻作品,尤其要以热点事件或典型人物为切入点,以此增强大众对肥胖问题的思考,对有关群体的关注。其次,在呈现肥胖原因时,需要权衡利弊、灵活把握归因的“度”,在阐释个体行为引发肥胖的同时,也应加大对社会环境因素的考虑与呈现,毕竟,在报道中采用社会责任框架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效应。
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夙愿,完成到2030年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目标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需要社会协同应对的肥胖挑战,过于强调个体的原因与责任并非最佳报道框架,甚至会与传播意图背道而驰。因此,当下做出好的肥胖报道,权衡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归因与归责是横亘在媒体面前的巨大考验。
注释:
①④Ye Sun,Melinda Krakow,Kevin K.John,Miao Liu,JeremyWeaver.FramingObesity:How News Frames Shape Attributions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16(02).
②③俄秦钰.责任归因框架的理论研究溯源 [J].视听,2016(0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