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货币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
——以“早安,打工人”为例

2021-01-31 01:15:25王鑫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早安流行语社群

□王鑫

基于互联网传播迅速快捷的特性,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热词一旦引起受众的回应与关注就会唤醒群体响应,而随着新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前期的网络流行语会成为公众的集体记忆。某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既是对社会状貌的呈现,也是公众社会心态的反映,而这需要依托于一定的传播语境以及公众积极的能动性创造。“早安,打工人”这一网络流行语以及延伸出来的相关文本产品,反映出当下公众自嘲宣泄的无奈心态以及自我激励的积极应对,并消费其作为一种社交货币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狂欢的价值。

一、相关理念概述

(一)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这个属于社交媒体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在“社交资本”中提到,“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来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可以把社交货币看作是“一种虚拟网络世界的一般等价物,可以把它理解为某类在社会交往中用于交换的物品,这一物品可能是某类具体的产品、技术工具、网络话题等”。货币的本质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本文提及的“早安,打工人”这个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交空间的话语表达,作为一种个体之间进行互动往来的“社交货币”而存在。

(二)情感传播

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尺度,可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两类。理性传播主要是以逻辑理性思维为主要传播叙事框架,而情感传播则是用情感逻辑来建构内容,在传播信息时强调情感的连接作用,通过情感桥梁,实现传播活动。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更好地赋予了受众表达情感的可能性,“早安,打工人”这一网络流行语就成为公众获取情感支撑或者消解情感郁结的表达手段,并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情感满足。

二、作为社交货币的“打工人”流通表征

(一)生产:文本符号的多重表达

网络流行语泛指那些伴随现实社会的热点事件或者话题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生命力强以及持续时间短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早安,打工人”流行传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20年9月底抽象网红“带篮子”在B站的个人专区发布多条带有“早安,打工人”的短视频。视频里的“带篮子”和以往“长发艺术家”的形象完全不同,头发剪成圆寸并竖起拇指,高呼“有人相爱,有人分开,有人夜里看海,有人八九个闹钟都醒不来。早安,打工人!”“朋友们,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等土味但励志的口号。随后2020年10月,豆瓣网友@熊本是熊火速建立“打工人聚集地”小组,吸引了众多工友的聚集。而在微博,#打工人表情包#、#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等相关话题更是多次冲上微博热搜话题榜。

以“打工人”为主要关键词的各类衍生文本不断拓展外化,“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我打工我快乐”“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打工能让你没时间花钱”等语言符号配以各类图像符号,从视觉以及听觉带来双重的情感刺点。“早安,打工人”成了公众在朋友圈、抖音、微博等发布图片、视频、动图等必不可少的文本元素,也是网友们纷纷自嘲或是相互鼓励的情感对话。生产的“打工人”文本符号,是社交货币流通的最基本外在表现,其形式也在流通过程中不断丰富,并由线上蔓延至线下,形成多种形式的动态表达。

(二)流通:社会网络的行为交往

公众在进行个体间或群体间的信息交往时依赖于一定的“社交货币”,“早安,打工人”作为社交货币的流通是通过公众建立的行为交往实现的,并建构“早安,打工人”的情感意义以及形象意义,而这主要以点赞、评论、转发或是建立相关话题的讨论社群等方式形成互动,从而促进社交货币的流通。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群体聚集,比如微博#打工人#的话题讨论以及豆瓣小组“打工人聚集地”等,建立起专属虚拟社群,具有相同或类似情感体悟的群成员生产内容并赋予其价值形成社交货币,然后通过一系列社交互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使这一社群内部成员的互动达到高潮。公众的点赞、评论、互动等行为是参与人际交往以及稳固人际关系的积极表现,这一类的交往互动让“早安,打工人”社交货币的流通更加迅速快捷,其影响也会蔓延至社群外部,并吸引社群外部的公众参与进来,带来社群规模的扩大以及交往关系的延伸。

(三)消费:价值满足的情感集结

在消费社会中,公众相信某一产品除了是因为该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满足外,还有情感上的期待与认同。随着公众消费观念、社交观念的转变,当公众的社会交往被纳入消费网络中,消费产品的实质是情感。从总体上看,公众使用“打工人”这一社交货币消费的是文字、视频、图像内容背后的情感满足和情感聚焦,而这关键在于传受双方的情感连接,进行内容生产的分享者在生产文本内容时会对社交货币进行情感赋值,达到情感消费的结果。“早安,打工人”的背后是公众社会心态的符号延伸,既有公众内心需求的真实体现,也有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现实思考。一方面“早安,打工人”成为公众逃避现实但又无奈面对的情绪宣泄窗口,另一方面成为公众自我否定但又自我激励的矛盾碰撞。基于此,在整个情绪传播的链条中,“早安,打工人”在无形中不断增加情感价值,受众参与式体验的使用满足得以放大,同时又可得到互动反馈,构成了公众买卖“商品”的情感集结。

三、“打工人”的情感共享实现途径

(一)戏仿:网络迷因的在场狂欢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关键在于受众的互动参与,而这主要是以戏仿的形式参与“打工人”的内容生产。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传播技术的改进以及传播权力的下放和去中心化,使得模仿、戏谑、沉迷和参与式分享成为主要传播互动环境。受众媒介接近权的强化,一方面为病毒式传播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激发了网民们自身的能动性,使得模仿式参与传播成为一种新兴潮流。同时在技术的加持下,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掀起相应的传播密度,能唤醒人们在文字、图像、视频或行为上的灵感迸发,从而可以轻松快速地模仿,并形成狂欢式传播,这也是网络迷因的表现所在。在迷因式的模仿参与中,受众可以根据情感偏向以及制作喜好,生产出能够体现当下心态的交往货币,比如网友会在图像内容与“打工人”意思想接近的图片上添加一些“打工人”元素的文字文本,生成新的表情包符号传播给他人,又或者是以“打工人”语录作为朋友圈文案,如“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早上好,打工人!”等,这些公众的模仿式参与在社交圈层相互传播,形成集体狂欢,达到情感的释放与满足。在网络空间内,彼此之间陌生的公众是身体离场的,但通过社交货币的连接让“离场”的身体“在场”进行互动狂欢。

(二)自嘲:互动对话的情感补偿

以“早安,打工人”为社交中介,无论是在聊天时二次创作发送相关表情包,还是搭建话题社群进行内容分享,以及对他人的分享行为进行点赞、评论,都在公众之间形成“对话”讨论。学者杨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征,认为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语境顺应的结果。顺应性强调的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会依托一定的社会语境,也会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产生变异或者消亡。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公众无疑都在承受着工作或者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共情感释放空间,“早安,打工人”顺应了社会的现状,公众通过虚拟在场的对话,以自嘲的形式达到情感的补偿,弥补压力环境带来的情绪压抑。公众既是自嘲也是自我激励,在激励自己也是对他人的鼓励,在释放负面情绪的同时,积极向上的奋斗情绪也被激发,从而达到负面宣泄与积极应对的情感补偿。

(三)共在:情感转让的身份认同

“早安,打工人”这一热词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复制与创新,需要依赖于公众对这一网络流行语的情感认同。在制作与分享一系列关于“打工人”的相关产品时,是把这一社交货币中的值——情感转让给他人,在得到他人的认同时便会形成病毒式传播。共在是“早安,打工人”可以在一定空间内迅速传播的支撑,正是因为公众的共同参与,也将狂欢的“广场”由线上迁移至线下,并在虚拟与现实的二元空间内建构对“打工人”这一身份的认同。由于公众对“打工人”这一身份认识的肯定,在“打工人”流行期间,基于对同一身份的认知,拉近了不同个体之间的情感差距,建立起情感共同体。

猜你喜欢
早安流行语社群
流行语大盘点
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1-01-04 00:35:42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44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38
早安 小太阳
启蒙(3-7岁)(2019年4期)2019-06-27 07:06:24
社群短命七宗罪
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 15:59:52
早安梦想
巧借 流行语
快乐语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42
早安,北京
心声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0
早安,小松鼠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