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铭梓,贾镇豪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金融行业的兴盛,物流金融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平台,是一种极其具有创新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使得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随着区块链概念的提出,由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区块链技术天然适合物流金融行业,能够为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理论在研究及实践方面不断深入。
经过不断探索及实践,通过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区块链应用分会的支持,区块链在物流金融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电子单据管理,物流金融平台建设,商品源头追击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各种物流企业在区块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不断获得提升,为区域链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该平台应用当日即成功为广州当地的两家微型物流公司发放了两笔合计金额15 万元人民币的“运力贷”。该链采用诺也科技自主研发的数字金融资产协议区块链技术,并借鉴了主流开源的公链技术以及联盟链技术的各项优点基础的上,对区块链的功能、性能、安全性上做了技术优化管理完善及使用性能改进调整,实现了技术上的安全可控及自主品牌[1]。2019 年有学者提出了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交易流程,其指出首先需要物流金融各参与方接入到区块链平台,涉及到信息链的物流核心企业、技术系统平台、上下游参与企业、金融机构、供应商等用户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规则创建相对应的区块链交易平台;物流链中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通过数据流、物流、经济中心建设等获得较大突破。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物流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能够满足企业实际融资需求、畅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而受到广泛欢迎,至今已有长足发展,我国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首的中大型国有企业的成功开展而兴起,它们的快速发展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众多物流企业包括小型物流企业接连开始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
从物流金融的发展特征来看,中国的物流金融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3 年是发展初期,物流金融在中国生根发芽;第二阶段,2004—2006 年,从初期实践走向理论研究;第三阶段,2007—2012 年,开始进行了符合中国特征的创新时期;第四阶段是2013—2020 年的调整期,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与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的有机融合,探索更具智能化、标准化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集融资服务、风险管理、监管为一体的新模式。
根据业务涵盖内容、主要业务经营模式、主要业务发展方式,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基本上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2005 年的仓单质押监管,1999 年中储无锡公司与交通银行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笔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也因此项业务创新中储无锡公司2004 年获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的“十大创新物流业务模式”荣誉称号;第二阶段是从2005—2008 年的质押监管,这一阶段的业务模式包括仓单质押监管、动产质押监管,其中以动产质押监管为主;第三阶段是2008—2010 年的动产监管,主要包括质押监管、抵押监管和贸易监管;第四阶段是2010—2020 年的物流金融业务,这一阶段以动产监管业务为主逐步转为以物流监管为主。
物流金融从传统物流发展进行突破,对传统物流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物流产业一直处于较为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事物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存在一定的问题。
信息系统性能无法满足高频交易,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在区块链技术下,物流金融领域的各参与方均有一份可实时追溯每一笔记录的完整交易账本,因此随着时间推进及交易的不断累积,交易数据不断增加,当达到一定容量时就会触及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天花板,产生交易不畅甚至拥堵。虽然可以通过诸如搜索引擎等技术手段来缓解该问题,但仍无法完全克服。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在交易时的确认机制,因此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会出现延迟的弊端,如果进行大规模使用,会在实际交易中出现问题,造成银行系统不畅甚至瘫痪。同时该行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技术及评价标准,使得不同区块链平台之间缺乏交流性和包容性,具有极大的风险。
至今为止由于区块链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专家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物流金融的自动监管,不需要监管部门进行严格的金融风险管控。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乏会导致核心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领域缺乏信心,对其合规性产生质疑,认为合规性的缺乏难以保护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平台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成为区块链技术在物流金融领域实际应用落地的最为主要的障碍。
随着物流金融区块链的发展,区块链物流金融应用将拓宽监管的边界,物流、商流、货流等数据都纳入监管范围。如何撤销交易改变区块链的交易不可逆性,避免区块链物流金融带来信任危机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物流金融领域带来了较高的金融风险,由于法律建设的滞后性致使现有的法律体系难以应对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金融行业是应该加强监管的行业,金融产品的发展应当从上级部门的政策出发,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关法律的支持,但是在当前的现实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来保障物流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物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发展物流金融行业,数字加密货币与银行系统关联较少,因此它的使用价值较低,也不利于对国家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的安全保障。区块链网络链条发展的过程里,还出现了平台提供者,物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代码编写者,软件编写者各种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也没有被纳进当前的法律监管体系。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数量较为有限,没有专门的强有力的监管系统。与区块链金融有关的法律只有《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而这仅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监管力度,不能有效解决区块链物流金融领域应用出现的问题;同时保护物流金融各参与者的相关心理的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信息泄露风险加剧[2]。
区块链与物流金融相结合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是崭新的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系统理论研究已经引起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关 注,但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同时多是围绕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现有理论开展,多数理论也没有从实际的角度进行创新,仅为皮毛概念发展。
我国物流行业竞争虽然较大,近年虽然头部企业效应渐显,集中度走高,但仍然较低,市场较为分散,必然给行业间各企业带来激烈且残酷的竞争。同时外资物流企业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涌入物流行业,使原本残酷的竞争更为激烈。
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作为一个区块链技术、物流和金融等不同专业领域相融合的新兴行业,兴起时间短、行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涉及参与主体多,其发展才经历了短短十年,现在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领域研究,仍然是学术性的,甚至部分专家学制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领域持怀疑态度,其实际应用多集中在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物流金融各参与方对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创新缺乏信心,有碍相关研究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尚未开展区块链产业试点示范工作,没有形成领域内的典型案例,因此难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行业龙头企业出于诸多原因没有较为成熟的依托区域链产业进行发展,难以带动物流金融各参与方参与区域链技术的积极性。
区块链产业经济要获得有序健康发展必须依托大量精通物流、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块链及物流金融服务行业所拥有的复合型人才和人才储备上差距较大。
在我国,物流金融和区块链技术发展时间尚短,特别是区块链相关研究,我国目前很少具有开展相关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存在区块链技术和物流金融领域人才数量、结构、培养、储备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同创新发展实践还有脱节,同时该领域的尖端人才尤为稀缺。
加上因国内尚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此来进行“对口”的人才业务培训和人才储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在国内的高校人才不能够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完美匹配对接。因此,要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革新人才培养体制势在必行。
区块链技术是兼具安全、高效、去中心特征的新兴技术,天然适合物流金融行业,凭借区块链技术物流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可以搭建信任、营造公平安全的融资模式,解决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升融资效率,促进金融创新。目前,我们应该立足于客观实际,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行业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可能带来一些未知的风险,因此为促进区块链技术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应用国家应该优化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保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促进其健康发展。区块链作为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具有一些障碍,例如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创新驱动力等。因此,一是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广阔前景,加大区块链、物流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大中型企业等方面共同参与的联盟,统一区块链发展的区域、国家统一标准,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吸收借鉴国外有效推动区块链健康发展的先进经验,完善政策支持,促进区块链技术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培育区块链产业,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引导区块链技术应用赋能物流金融产业发展。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区块链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软动力支撑。国家关于区块链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甚至空白,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会出现诈骗等情况。所以,国家应根据区块链和物流金融的发展态势,加强法律法规调研,征求行业内参与者及相关专家学者关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相关建议,不断完善区块链技术下的物流金融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物流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及责任,同时要提高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普法宣传提高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以及失信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做出相应处罚。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应当推动区块链物流金融发展主体的多样化。在推动主体多样化的过程中,就会从客观上加大主体间的协调难度。因此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业务主体间的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的同等发展。政府机构应当通过债券关系,行业协会等增加信任感。推动三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促进协调发展。其次,还应让政府参与到市场中来,政府作为领头羊,促进不同产业平台的合作与发展。最后,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多方合作生态,政府支持鼓励大企业借助自身的资源、资金、人才优势参与到区块链国际联盟和区块链开源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自身区域链的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3]。
区块链技术开辟了新的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推动了物流金融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健全监管和评估机制,用技术监管技术,促进监管方法与监管路径的创新和完善。物流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也不断增强,提高了风险防范的难度。一是监管部门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建立区块监管节点,实时跟踪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资金、物流等内容;二是借助智能合约的事中监管系统,通过根据区块链技术下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点,进行实时监控,而该监控也成为不能跳过的必经程序,在具体的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自动进行数据分析与跟踪,一旦分析发现异常数据可直接发送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可以对异常数据及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发出监管指令,进行干预提高了监管效率和监管深度;三是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储存以及不可篡改的技术特点,保证交易的可追溯性,同时为清算、审计提供了可靠数据来源。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在确保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真实性的同时也导致了监管主体及监管分工的不明确,监管机构不能全面地对多个主体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因此应当不断改革与完善集中的监管制度,促进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要强化业务流程监管覆盖,防止出现监管空隙。监管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明确监管边界,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动态调整监管内容和监管目标,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防止出现重复监管、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提升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明确区块链物流金融的实质,监管部门据此明确监管对象。备案注册是对物流金融区块链相关企业资格审查的重要方式,因此建立区块链相关企业注册和备案制度,规范参与者身份,促进供应链稳定发展。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设立区块链监管节点,实现穿透式监管,同时借助于物流金融平台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随时进行监控检查,而不依赖于传统的飞行检查。同时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平台进行数据流、物流、货流、资金流的实时数据共享,解决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参与的金融机构可以加强风险预测及监控,根据评估结果放心的为实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参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资金流向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同时基于技术区块链的数据共享,可以有效地防止融资需求企业重复质押和空单质押,推动了物流金融健康稳定发展[4]。
拥有大量的精通金融和物流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我国确保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人才储备放在推动基于区块链的物流金融业务的最佳方位。需要从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当前现状入手,根据现实需要培养人才,研究顶层设计,出台支持政策,细化具体措施,加强区块链、金融、物流等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评价、供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构建多种形式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设置区块链、物流金融等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自主培养区块链技术、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科研攻关,出台更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回国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献智献策,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增加急需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培育一批在国际上行业领域内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打造区块链技术和物流金融领域产业创新发展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