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精准识别

2021-01-30 05:36杨凌志邱梦华
生产力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归因居家养老

杨凌志,邱梦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一、文献综述与选题缘由

截至2018 年末,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49 492 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 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11.9%①国家统计局.2018 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EB/OL].[2019-1-2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1_1645752.html.。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问题愈发凸显。我国目前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供给侧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而需求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现有需求侧的相关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际差异理论和“服务链”理论等相关理论,主要运用综合法、描述性分析、交互分析法和Logistic 回归研究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1]。林文亿(2015)[2]将影响老年人使用社区服务的因素归纳为四类:人口社会学因素、服务传递机制、非正式照顾和文化规范,并总结认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使用社区服务有类似或相反的影响效果。而李放(2012)[3]则将其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并发现个体特征、家庭关怀以及社会的支持显著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王永梅和杜鹏(2018)[4]认为老年人的行为态度对于他们使用社会养老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有部分学者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因素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和收入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具有显著影响。

以上研究通过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设计与供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这些分析仅仅是通过数据对表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却并未对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以及内在的发生机制做详细的探索。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归因理论,从城市高龄老人的行为出发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老年人行为选择的影响方式以及内在的发生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精准识别,对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高龄老人的行为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马斯洛在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三个基本假设包括:(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老年人的具体行为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当他们的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他们的行为又将反映出新一层次的需求[5]。

(一)生存层次维系基本生存的需求

对于高龄老人而言,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加上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难以通过自身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需要,需要他人的照护来满足自身的基础生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些服务往往由家庭以及子女来承担,而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子女无法承担对于老人的照护服务,老年人只好转而向社会寻求社会养老服务的帮助。

(二)生活层次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

马斯洛将较高层次的需求定义为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总的来说可以将其概括为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在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继而转向的必然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在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常被提及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亦即老年人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关于如何实现幸福,阿伦森将其定义为:(1)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2)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3)帮助他人[6]。现有的对于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大多数呈现出断点式的特点,未能有效满足老年人对于幸福感的持续追求。

三、城市高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归因分析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 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7]。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人们在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时往往会更多地注重内部归因而忽视或轻视外部归因,由于本文旨在通过老年人的行为分析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所以采用归因分析对于老年人的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城市高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即从高龄老人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老人自身的特征与现状了解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以及态度。

老年人自理能力的缺失意味着基础需求难以满足,当基础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老年人必须从外部得到支持来保证自己基础需求的满足,以维系正常的生存问题。而外部支持的首要来源就是家庭与子女的照护,唯有当家庭与子女无力承担老年人的照护责任时,老年人才会从社会中寻求居家养老服务的帮助。

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即时性的特征,由政府购买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则因手续繁琐、服务时间不足等原因难以满足老年人全部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需求。为了维持基础需求的满足,老年人唯有将目光转向市场化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就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来看,行业市场不规范是一种常态。但就是这样的市场却依旧撑起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半边天”,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满足。

由市场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必然会牵扯到的就是内部归因中的第二个方面,即老年人的实际经济状况与预期消费水平。老年人的实际经济情况决定了老年人自身是否有能力去支付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同时,老年人在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还会出于对于幸福感的追求而降低自身的预期消费水平,(通过帮助子辈、孙辈来获得幸福感)这也从侧面抑制了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选择。

多数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强烈,受教育程度直接导致的是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的提升。对于老年人而言,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能否有能力自主选择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对于他们是否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城市高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外部归因

外部归因认为,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情境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8]。

随着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为更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更精准地提供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养老服务系统全面发展,早在2005 年上海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9073 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2014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 年要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国政府多年前就已认识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一直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为我国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人文环境对老年人是否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对于当地的老年人又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若希望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就必须处理好当地文化与现代居家养老服务文化之间的冲突,以求获得老年人需求的有效表达。微观的人文信息,尤其是同辈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看法与说辞对于老年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服务环境指的是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服务的及时性。老年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动态的、多变的,唯有当需求产生时就可以得到充足的满足,那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才有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需求可能随之变化消失,因此居家养老服务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四、有效需求识别的路径与建议

(一)内部因素识别路径

1.明确需求主体,重拾家庭责任。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体是老年人,在养老社会责任不断加强的同时家庭责任则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对于子女而言,更希望寄托于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进而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只有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而来自于子女的衍生需求更多的是子女推卸家庭责任的一种表现,所以有效需求精准识别的前提在于明确需求的主体是老年人。

就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如若想要完全依赖社会责任来完成对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是十分不现实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于国外的家庭文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生活环境差异使得双方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与矛盾。在现代的工作形式下,年轻人没有时间赡养老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认知,这种认知带来的家庭责任的弱化进一步抑制了老年人需求的满足。

2.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作用。对于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内部归因我们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为受到老年人自理能力、经济情况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由于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在一般的调查过程中难以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除去家人之外与老人接触较多的也就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这些服务人员能够直接进入老年人的生活,观察到老年人最为真实最为直接的服务需求,在识别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的过程中这些服务人员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建议。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就是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帮助他人,进行助人自助的社会服务活动人员[9]。社会工作者需要承担包括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以及政策影响者等多重角色。社会工作者的媒介作用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双方信息的交互传递促进政府相关部门正确识别老年人的有效需求。

3.充分利用群众基层自治,构建信息交互机制。信息的交互与传递是供需匹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老人、家庭、社工还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都需要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已有的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相关部门。

由于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我国已经拥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完备的自治链,通过该自治链来传递相关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使命与优势。基层自治管理人员大多直接来自于当地社区,与社区内的群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更易与之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提高了信息的可得性。在信息交互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群众自治的基础,通过基层治理的手段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以此为前提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信息交互平台,以保证供求信息的双向流通。

(二)外部因素识别路径

1.化整为零,因地制宜。从外部归因的结果来看,特定的情景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会有着天壤之别。再加之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普适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在此种状况下唯有化整为零、因地制宜,以一种碎片化的管理方式选择不同的解决道路。

以老年人的失能状况与年龄情况为例,我国的各项针对失能老人的福利政策而言往往都会对于老年人的年龄有一定的要求。以上海市为例,申请养老服务补贴:第一类,60 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家庭中需要生活照料的本市户籍老年人;第二类,80 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10]。仅仅依靠简单的指标体系来将老年人进行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标准以及操作模式是不够科学的。

对于以上提到的状况而言,市场化的供给确实能够解决很多需求的问题,无论是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或是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这一切都能通过强大的市场手段得到充分的解决。但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费用的问题,伴随着较高的费用水平,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难以达到市场的需求,有效需求转变为无效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否有效不单单取决于老年人自身状况,也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2.积极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引领文化方向。社会组织作为表达公众利益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其自身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相关领域内部的文化发展状况。老年人服务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能较好地反映出周遭文化环境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度。推动老年人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亦有引领文化方向、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

3.加强信息公开,推动信息交互传递。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错位问题必然离不开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正确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正是需要多方信息的汇总分析,惟有供方、需方以及政府购买相关信息的公开与交互才能推动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行为的归因分析,借鉴相关现有文献资料,提出了对于精准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道路探索方式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从需求侧的进一步识别发现供需矛盾存在的问题,从需求侧的研究探索找出有效识别老年人需求的方式为供给侧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路。

猜你喜欢
归因居家养老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养老生活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