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岚
近年来,贺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乡村资源,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要素协同在乡村落地生根,加快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县域经济体系。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八步区荣获了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19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钟山县、平桂区分别荣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19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
一是积极打造旅游节点城市。充分利用青山秀水、温泉养生、富氧森林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生态、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姑婆山森林公园、黄姚古镇、钟山百里水墨画廊、西溪森林温泉、富川龟石国家湿地公园等特色景区,培育打造了11条生态康养精品旅游线路。先后联合广州、桂林、肇庆、清远市成立“华南五市旅游联盟”和联合梧州、韶关、永州、衡阳市成立“桂粤湘古道文化旅游联盟”,全力打造和推广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积极开拓大湾区旅游市场。多维度传播贺州旅游整体形象,提升贺州“全域长寿市”“魅力中国城”城市品牌和“生态贺州长寿胜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搭建并运营广西首个城市在港澳地区设立的“贺州文化旅游营销中心”,有效促进贺州旅游资源向粤港澳大湾区纵深推广。联合桂林、肇庆市启动“粤桂画廊”规划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档次,建设集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康养旅居、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粤桂旅游康养千里廊道。三是政策保障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实施“全域旅游市场开拓”激励奖励政策,激励市内外的旅行社上架销售“贺州旅游线路产品”。为促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旅游经济复兴繁荣,实施桂林、贺州两地互通A级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据统计,2021年春节假期贺州共接待游客近103.6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7亿元,各项指标均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接待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引进碳酸钙产业龙头企业山东中资集团和供应链龙头企业深圳怡亚通公司强强联合,联手打造中资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形成“轻钙重钙并举、线上线下同步、资源市场双控”,促进贺州碳酸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扩大。坚持以电子铝箔为切入点,构建精铝—铝光箔—电子铝箔—铝电解电容器—电子整机(家用电器)产业链,推动正润新材料、日轻高纯铝建成投产,加快铝电子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协同发展。二是积极打造大湾区农副产品基地。贺州市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引进了华润五丰行、新希望、京基智农等强企。在全区率先实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覆盖,实现供港蔬菜全程无障碍“直通”,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10个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93.4万亩。贺州市每年约70%的蔬菜和禽畜产品、80%的水果销往大湾区,实现对大湾区市场“当天摘、当天宰、当天供、当天用”,成功打造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品质农产品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试点科研孵化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的“双飞地”经济模式,吸引正威集团、怡亚通、中国通号等10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投资,引进了亿航智能科技、广西软视科技、天微电子等8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四是积极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建成广西东融石材碳酸钙交易中心并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贺州)石材碳酸钙展览会,吸引大皇蜂物流科技、怡亚通供应链、鑫亿通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驻,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以来,贺州市已实现31.77万贫困人口脱贫、28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实现了由贫困县全覆盖到全摘帽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1276个村庄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整合8.9亿元建设7条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村庄3173个。钟山县英家村、富川县柳家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八步区南乡镇、钟山县钟山镇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岔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11个村列入国家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二是集中各方资源全力攻坚。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正常运营的291家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3660人。充分发挥贺州—肇庆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作用,深化与肇庆、江门、佛山等地劳务协作,组织贺州市11790名贫困人口新增到广东就业;与肇庆四会市、鼎湖区举办“粤菜师傅”、育婴员等培训班28期1027人次,增强就业技能促脱贫。积极引导17.97万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了“一个超过、一个不少于”目标。三是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贺州市24个乡镇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称号;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8个,荣获全国绿色村庄6个、宜居村庄3个,有3个自然村屯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251个行政村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5个行政村、45个村屯分别获得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绿色村屯”称号。
对资源、能源等传统要素依赖性比较强,随着资源型产业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部分县区对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详细的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强、成果不多、效果不显,产业发展功能不完善。生鲜农产品销售仍是当前市场主流,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业产业链链条短。农业同乡村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服务业融合程度有待加强。资源优势未充分有效发挥,未能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支撑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由于财力基础较弱,导致与服务业相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如国家和自治区尚未在贺州布局区域性集散中心,尚未形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产品物流成本高等。二是支撑服务业创新发展要素保障相对缺乏。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资金、技术等服务业创新要素,大部分都向中心城市汇集,难以吸引到贺州发展,各有关服务业行业管理部门对服务业运行监测管理业务水平与现有的服务业发展匹配性有待提升。三是服务业管理机制有待加强。服务业行业涉及面广、部门多,管理力量分散、缺位错位等现象还未根本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在服务业统计方面尚存在不少缺口,鼓励企业剥离服务业业务方面政策支撑不足,在税务等方面增加企业负担,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服务业行业市场主体体量较小,有待培育壮大入统等。
县域经济发展中“双百双新”项目少,资金保障也存在不足。特大项目方面,影响当地生产力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额在1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较少,产业类的大项目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如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该县36项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中,63.8%的项目属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只有36.2%的项目为产业项目。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一是城镇户口含金量较低。城镇配套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与城镇差距已经大幅缩小。农村户口与集体资产收益、福利保障、土地征用、拆迁赔偿、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在各种利益支配下,不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甚至于出现使得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想尽办法将户口迁往农村。二是城镇落户结构有待优化。购房迁入比例占比较高,而在商品住房购买人群中农业人口占的比例非常大,成为了商品住房购买的主力军,但付款方式90%以上的农业人口的购房户都是商业贷款,没有享受公积金贷款的政策优惠,致使负担过重,从而也导致了城镇化动力挖掘空间不大。三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旅游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补短板的任务艰巨。没有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地,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支撑。二是缺乏适应行业领域发展专业人才。在旅游项目规划和建设、大数据建设和维护运营、高水平的旅游策划营销等方面人才较为缺乏,人才瓶颈一直未能突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贺州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提升。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没有列入政府组成部门,人员编制少、旅游质量监督所、执法大队等机构不健全,无法承担起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牵头协调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既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将为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活力。针对贺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要以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要以开展乡村振兴试点为切入点,以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空间、推进区域差异发展、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和农村居民点等,大力发展县域现代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培育发展县域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要按照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专业化品质化的要求,突出专精特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配套文章。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优势,合理布局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现代农林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继续发挥贺州“多规合一”试点作用,实现县域规划一张图,切实抓好城乡规划实施和联动发展,引导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开展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大力实施县城发展提升工程,依托各县区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城镇水电燃气、通讯网络、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功能。
要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项目建设表格化要求,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保障重大项目征拆、土地、资金等要素,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进和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要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工业发展系列部署要求,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加快推进园区提质增效,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承载平台。完善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布置园区发展空间,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园区路网、给排水、供电、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硬件投资环境,提高园区吸引力。加快园区低效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城建、交投、农投等融资平台帮助县区投入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全民创业,激活民间资本,推动民营经济进园区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强重点乡镇和中心社区(村)建设,实现“以镇带村”“以县连镇”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战略。以重点镇或村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功能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备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化并且可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中心村镇。可以做好试点工作,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将小村镇的剩余劳动力引导到周边大镇,推动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改善居住环境,加快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步伐。
要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持续深化县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同权”“强镇扩权”改革,对照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经济强县和特色示范县,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标大湾区先进经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信用环境,聚焦行政审批、政务环境、开办企业、纳税便利、通关效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实施对标提升行动,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针对企业税负重、融资难问题,坚决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让企业轻装上阵,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