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县区新民小学 李加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在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的基础,此课程的高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此,教师应当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立德树人理念,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强化突出教材的指导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本文基于儿童视角,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进行思考与研究。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科类学科,很多知识点的讲解都是采取理论性的语言进行相关设计的,很少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成长状况。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正常推进。因此,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掌握对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较枯燥,且理论性太强,有些与生活之间距离较远,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觉上予以考虑,运用图片及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这一课题时,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知道所谓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例如遇到雷雨交加时不能在大树下避雨,学生观看了雷雨时在大树下避雨后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视频,就能深受教育。通过图片和视频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灾害带来的损失,通过观看别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视频,让他们思考自身在灾害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很少关心政治时事,这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注重对于时事政治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动态,通过时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就社会现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与表达的能力,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案例讲解分析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教学“我是中国公民”时,让学生理解“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东京奥运会的视频,我国运动员全红婵,14 岁就已经拿到奥运会的金牌,与她年龄相仿的小学生难道不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该怎样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吗?通过时事的扩展,让学生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生活中的时事问题与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状况,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进行逐一处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教学“学会尊重”时,教师要求学生尊重有成就的人,同时也要尊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时,有学生提出:有些做了坏事的普通人,我们就不应该尊重他们。面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正确引导:这些人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做坏事?做的坏事后果怎么样?事后能认识到错误吗?能改正过来吗?让学生意识到有些人虽然做了坏事,如果能改正过来,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自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