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初心季》看书信类节目的实践创新

2021-01-30 14:51:19张铃钰
视听 2021年9期
关键词:书信党史初心

张铃钰

《见字如面》节目组一直秉持着“还原初心百年锤炼历程,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现场”的初衷,为建党百年华诞特别制作了第五季《初心季》。节目以建党百年为主体时间轴,其内核主要聚焦在“初心”二字上,通过选择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历史书信、文献,重点回顾从辛亥革命至今各个重大的历史节点,用演绎书信的形式来具体讲述一辈又一辈的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舍身求法,并不断带领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寻路历程,由点及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心”形成到坚定践行的百年历程。

《初心季》突破了前几季朗读书信的形式,围绕“初心”专题,选取优秀的演员对书信进行深层次情感与内容的表达。这种演绎方式为党史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通过演员的表演加深受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识和理解,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匠心制作,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初心季》充分发挥出电视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爱国情怀的融合与创新,既满足了大众对优质电视节目的需要,也激发出大众对党史学习的热情,更深化了大众对于爱国情怀的理解,为其他综艺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创新节目编排,融入戏剧演绎

戏剧化演绎书信,“一人一信一舞台”的舞台风格是《见字如面》节目的标志,并由此获得了一定的口碑和赞誉。《见字如面第五季》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演员的表演与舞台的调度,配合相应的舞蹈、道具,“故事化”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刻板的文字“活”了起来,降低了信件与文献的理解门槛,最大化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的“现场”。

“中心环绕式”观众布局,增强现场聆听效果。《见字如面》节目的整体布局是演绎者和朗读者在舞台的中间位置,在场的观众则以半环状围坐在演绎者的周围,形成聚焦中心、四周环绕的总体布局。这种布局与以往讲座的“台上台下”的刻板形式有所不同。这种新的“中心环绕式”的嘉宾观众布局,最大化消除了朗读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节目中,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演绎+专家解析”方式,探究书信的深层内涵。《见字如面》的节目形式主要是嘉宾演绎书信、专家现场解析点评两种方式。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让观众对书信的写作背景、作者心境、背后的深层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观照,深入思考。往季的信件评价解析主要是针对信件本身的内容,但第五季则通过对具体信件的演绎,展开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介绍——全面介绍当时的历史环境,品味共产党人的初心。因此该季嘉宾主要邀请近代史、党史研究的专家,以实现每期讲述一段历史、每封信引出一个重大历史场景的目的,从而进行相关的党史知识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

“综艺模式+党史教育”新呈现,黄金时段巧妙渗透。《见字如面》采用了“综艺+教育”的模式,将综艺节目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娱乐感与严肃正式的党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二者相结合使文化类节目更具号召力和亲切感,充分实现“综艺+党史教育”的双赢效果,既促进对党史初心的教育和传承,又丰富了文化类节目的内涵。《见字如面》节目在黑龙江卫视21点20分的黄金时间段播出,播出时间稳定,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节目后播出,在时间上体现出插入式广告的巧妙渗透。

二、紧扣“初心”主题,走进历史现场

《初心季》所选书信题材类型多样化,十期的主题各不相同,却又依次衔接,分别是漫漫“前夜”期待东方既白、信仰、火种、征途、黎明、青春、热血、活力、先锋(上、下)。各期主题串联起来体现出党的初心在宏大主旨下矢志不移、不断践行的过程,是“初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呈现,大小主题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百年党史的辉煌画卷。其中,首期内容是黄炎培通过私人叙事的形式回忆辛亥革命过程的回忆信、孙中山致南京临时政府举荐袁世凯的辞职信、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表明中国将迎来全新的社会改造理念的书信,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视角全方位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时代思想风貌。

择信精准,契合主题。总导演关正文说,在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主题下,第二季节目对素材的把握更有信心,即便是同一主题下,每封信的表达和诉求也完全不同。关正文特意强调,《见字如面》不是为了怀旧,寻找信件的过程中,都“小心警惕着自以为是的偏见,让节目提供给大家的信息尽可能多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那些精挑细选的信件通过演员的深情演绎,使每一封信都变成一出戏,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根据不同的书信题材,设定“专属书信”演绎嘉宾。在演绎人物上,不仅需要外表容貌上的接近,更要求演员通过声音和表情塑造人物,让观众真切感受人物在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通过嘉宾的真情实感的现场发挥来增强书信传递的情感效果。其中,著名演员刘琳和青年演员靳川川对读的黄继光母子的往来书信,用舞台重现母子同台的感人场面,带领广大观众回到抗美援朝战争时代,切身感受到黄继光身上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抓住当下热点话题和事件,巧妙结合实际。《见字如面》节目组巧妙运用当下正在发生的、引发广泛热议的话题,选择相关的书信,凭借事件的热度,运用节目的书信内容,表达主流媒体的看法和态度。以第十期《先锋下》焦裕禄外孙余音在兰考县脱贫后写给焦裕禄的家书为例,在全面脱贫的大时代背景下,用焦裕禄同志的事件,以点带面地佐证全国有无数个“焦裕禄”在中国脱贫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传播互动仪式,构建家国情怀

以书信共建家国情怀。精选为中国带来“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陈独秀先生为中国前途命运担忧的书信、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书信以及为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赵一曼女士的诀别家书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朗读演绎,营造“家国一体”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构建世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建国初期,数学家华罗庚不顾阻拦,决心回国,节目演绎其在归国途中写公开信的场景,重现当时的现实情况,唤起人们的记忆,营造爱国爱家的教育氛围,构建深层次的家国情怀。

以“表演”唤醒集体记忆。基本上每一位朗读者都是演员,在现场表演时他们既是演绎书信的学者,也是感情丰富、表演欲强烈的演员,他们将书信里的情感演绎得更加灵活生动、易于接受,同时也致力于使书信内容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其中,第八期《活力》引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签订的“生死契约”,由著名演员俞灏明来演绎呈现,唤起观众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回忆,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慨现在的幸福生活。

以朗读重塑群体认同。通过朗读分享书信及书信背后的故事,塑造观众对于特定事件的群体认同感。其中,第七期《热血》演绎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中国普通母子的往来信件,通过舞台表演来呈现母子同台的感人和无奈之情,表现出1952年中国“内忧外患”的国内外环境。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举刷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威信。对于这段时期书信内容的演绎,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形成更深厚的民族认同。

四、巧用“明星效应”,实现多屏互动

《见字如面》节目定位明确,是一档“以书信打开历史,借文字阅历世事”的阅读推广类季播节目。节目旨在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稀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物故事,去触碰那些始终可感的人物情况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通过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的倾情演绎以及真诚地朗读,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朗读嘉宾+文学评论,巧用“明星效应”。《见字如面》的节目组挖掘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演员来当节目的朗读嘉宾,选择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和品鉴能力的文学评论家来对朗读的书信进行深刻的解析和评论,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书信背后的故事与情感的理解,加深观众对于节目所表现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邀请高晓攀、刘琳、张萌、俞灏明等著名演员进行书信的演绎,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明星效应,更为《见字如面》节目增添了关注度。

台网联动、多屏互动。《见字如面》将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平台相结合,在电视台的固定时间段播出节目,同时在腾讯视频上定时更新,还在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等)发布宣传文案和互动内容。其中,在微博上有#见字如面#、#见字如面初心季#等与节目直接相关的话题,还有与节目内容紧密结合的#焦裕禄临终前最后一个请求#等话题;在抖音短视频上有官方的抖音号,还有对于节目内容二次创作剪辑的合集,例如#见字如面第五季、#见字如面初心季等内容集合。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开设不同的话题,引导受众进行讨论,加强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以黑龙江卫视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在文化类综艺节目方面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对于其他电视媒体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引导意义。本文主要从节目形式、传播内容、情感构建、“明星效应”、台网联动等方面分析《见字如面·初心季》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为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综艺类节目要坚持内容为王,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充分调动新媒体传播机制,打造独一无二的节目品牌;树立正确的媒体责任观,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忘节目创立初心,勇敢前行,砥砺奋进。

猜你喜欢
书信党史初心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永远的初心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11-17 02:09:45
失窃的书信
打分
杂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4
论“不忘初心”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2
共 筑
杂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意林(2017年11期)2017-06-30 10: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