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敏
为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上市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若上市企业盈余管理不良,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也会出现资本市场资源浪费现象。由此可见,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管理的许多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管理更加制度化和科学化。但目前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尤其是其新增项目的会计处理准则不健全,造成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大大降级了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许多研究者通过频率分布或模型计算对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予以计算和研制,发现许多上市企业存在盈余操纵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手段,前者是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实施的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在不改变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下利用不同的会计正常或处理方法对应计的数额加以变化,使得财务数据“迷惑”相关利益人。而真实盈余管理是最常见且最为隐秘的盈余管理手段,企业管理人员采用非会计手段对企业真实交易决策予以把控,进而影响上市企业的现金流或生产经营活动等,该种方法不易被审计师发现,容易让公司偏离最优的生产经营活动。
基本准则是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主要发挥统驭作用,基本准则内部涵盖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内的基本问题等内容。该准则也被行业内人士称为“准则的准则”,可以有效指导会计具体实际工作。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框架下制定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是对我国现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业务内容进行规范,但是由于经济交易主体活动项目多和交易事项的发展,具体准则具有相对的滞后性,由于具体准则中内容不规范或不全面会出现新交易处理不当的问题,当企业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参照基本准则的要求加以操作。
具体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框架来规范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涉及企业经济业务确认、会计计量即相关内容披露,具体准则共38项。我们通常将具体准则按照业务类型分为三大类,即一般业务准则:对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予以规范,如职工薪酬、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企业存货等。报告准则:对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报告类予以规范,如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等。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对特殊行业企业的特殊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予以规范,如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
该指南主要用于处理企业经济业务时所涵盖的账务处理、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格式等,与之前会计制定相似。
该公共配合会计准则实际实施所配套的,用于对实施问题对应准则进行解释和阐述。
在新会计准则指导下,企业过去经营成本从基础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转变。公允价值计量和基础计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更突出,能让上市企业的会计报表更加准确、更具有真实性,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融入上市公司的金融工具、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非共同性控制)等活动。
新发布的《固定资产》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计量和折旧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当企业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不同于原先估计数时,需要对其加以调整;当企业固定资产的相关利益预期实现途径发生变化时,需要调整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市企业在改变方法时可不进行追溯调整而是利用未来适用法。
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复杂多样,且上市企业资产减值判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极高。资产减值的主要剂量标准为企业可收回资产,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收回金额予以明确和规范性的定义,但是适当放宽了折现率,让企业盈余管理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债务重组有了新的规定,不仅提出企业不能将债务重组收益充当企业利润,还强调资本公积,并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纳入其中。这种修改让无力清偿债务的企业实现债务部分或全部豁免时,可将其收益以更直观化的方式陈列在当期利润表内,以促进每股收益的方法来提高利润调节空间。
第一,政府对股票发行制度加以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向着市场化方向改进,同时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盈利要求可从过去连续3年盈利转变为累计3年盈利,或提高对股份公司发行股票要求,从运行1年转变为至少运行3年,这种改变也与国际相接轨。第二,政府加强企业融资管理。上市公司要对其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从传统的只变化净资产收益率这种单一变量向着多变量方向转变。
第一,加强审计体制的健全和管理。由于外部审计提供的审计报告可靠性更高,投资者要重视和灵活应用外部审计,这就需要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第二,提高行业内部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当依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此时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立场就变得很重要,首先要查验其职业质量,若审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应给予相关处罚或剥夺资格。
第一,逐步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大多由公司内部人员控制,流通股数量和法人持有的非流通股数量相差甚多,容易降低企业管理效率或因个人决策失误而损害大多数投资者利益。第二,建立科学的长效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收入所得直接和上市企业长期利润挂钩,可以有效约束不当或违法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盈余管理,这也是资本市场运行的正常现象,但是当适度变为过度时,就会对上市公司自身、资本市场和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有害影响。每个投资者都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操作,让投资更加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