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婷
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风险具有传递性、感染性等特征,其中某一领域的风险会传递、波及其他领域,最终影响高校治理效能。因此,要真正做好高校风险的防范与应对,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优势,从审计视角提出专业化建议,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效能,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
面对新的内部审计工作形势,传统内部审计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难以有效满足高校办学、科研等多元需求,亟待改革优化。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审计内容多为校内财务收支、经费申请及报销等经济领域审计,未能对校内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内部控制和治理风险等进行审计全覆盖,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效果。其次,审计方式多为事后审计,未能与学校管理、纪检监督和风险控制形成有机融合,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及模式相对滞后,审计工作多依赖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引入审计外包模式的良好意识,既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专业度。最后,审计方法相对滞后,部分高校仍以传统人工审计为主,未能有效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从风险管理视角看,高校想要有效规避各类风险,需要将风险管理贯穿高校治理全过程,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审计监督优势,构建与高校治理目标相匹配、相一致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一是依托内部审计体系,全面关注高校治理风险。通过对高校治理风险进行深度、持续思考,推动内部审计与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紧密连接。要对高校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可承受风险的程度、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等进行详细梳理,通过分析梳理内部风险、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全面分析、揭示高校治理的关键性风险,持续改善高校治理体系。二是发挥内部审计优势,履行服务风险防控职能。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是改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步骤。在风险管理导向下,全面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既要做好传统内部控制管理,也需要设置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要依据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等要求,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详细梳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点,通过对相关教育政策、战略规划的实施状况和校内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积极探索校内关键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覆盖。三是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筑牢高校治理体系。在风险管理导向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汇总高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对潜在风险提出相关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为高校治理提供专业咨询、科学建议和决策依据,通过完善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机制,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效能。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时,必须遵循以下流程:第一,全面梳理高校管理风险,既要对校内重点岗位、重大项目和重要决策的实施状况进行梳理审计,也要对校内常规事项进行梳理审计,推动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覆盖,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的有效约束与监督。第二,针对内部审计结果反映的风险信息,要和相关部门反复沟通确认,并进行再检验,以确保最终内部审计结论的恰当性与精准度,以免内部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遭到破坏。第三,内部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结论,从审计视角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和对策,协助高校完善风险应对防范机制,改变以往只有结论而没有建议措施的做法,发挥审计有效监督的作用,彰显审计的使命担当。第四,内部审计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在关注日常管理风险的同时,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隐性风险予以关注,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实施的合理评估,重点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程度,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内部审计机制,在推动审计监督全面覆盖、推动高质量办学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服务高校办学为宗旨,积极关注学校在国家重大办学决策、发展规划等领域的落实状况,持续关注校内资金绩效和预算执行状况,促进高校办学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有机融合。
为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效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详细梳理高校内部风险隐患,需要以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构建审计数据共享平台,深度挖掘高校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促进高校管理体系全面创新。第一,搭建智慧共享的内部审计数据平台。为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全面性,打破各领域数据的“信息孤岛”,更好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要将高校科研经费、固定资产及财务报销等数据纳入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通过互联共享高校内部审计数据信息,全面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第二,构建精准科学的内部审计数据分析体系。要依托高校内部审计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分析技术优势,挖掘高校内部审计体系中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相对完整、系统化的数据分析链,进而更好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第三,构建合理高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高校应综合学校实际,明确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科学规划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通过确定互联共享的内部审计数据信息、完善内部审计操作制度及流程,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规范、可靠运行。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将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体系有机融合,通过重点化解高校经营风险,真正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治未病”的工作职能。首先,要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定位,通过将学校内控工作与风险管理统一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发挥审计工作在辅助决策、专业建议等领域的多元优势,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其中,既包含对固定资产、费用报销和校园基建等业务进行审计,也包含对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发展规划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真正发挥审计工作对高校治理的服务作用。其次,要以审计项目为依据,注重发现、识别影响高校发展的具体风险与管理缺陷,形成客观、真实的内部审计要情,及时有效化解高校管理漏洞。通过开展高质量、系统化的内部审计工作,以真实详细的审计数据和科学全面的审计分析,对高校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和重大风险项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最后,要关注高校管理制度及实践缺陷,以专业审计建议化解管理风险。要充分做好内部审计结果的总结工作,通过研判、汇总高校管理的常见问题,提出完善高校管理体系、防范管理风险等审计建议。比如,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与高校管理紧密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有效把控高校治理风险。
内部审计是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构建常态化风控体系、全面提升内部控制效能的关键举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机制,需要将审计工作全面覆盖至校内院系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校内基建工程和校内制度方案执行等全过程,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规范高校管理机制,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第一,要将内部审计融入日常工作,通过将内部审计嵌入高校管理体系的关键岗位、关键节点与关键环节,充分激活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活力与效能。第二,要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支持,对高校内部岗位、经济责任和常见风险进行梳理,制定分类审计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现高校重大岗位审计职责的全面覆盖。要注重构建风险明确、监督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对高校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和重大事项进行审计监督,以防风险、“治未病”的理念避免高校管理隐患。第三,要理顺内部审计机制,通过组建高校审计委员会,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指引,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通过完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机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在高质量办学导向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审计范围扩大、审计内容复杂等新变化。为此,要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以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为基础导向,将内部审计工作嵌入高校管理的关键领域,通过对高校运行的关键环节及重点领域进行全面覆盖,充分挖掘影响高校管理的隐患因素,从而降低高校决策风险,推进高校廉政与内控建设,全面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