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苏州农村

2021-01-29 10:48韦鸣
大众摄影 2021年2期
关键词:昆山服饰苏州

伴隨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苏州水乡农村办起了工厂,平房翻建成了楼房,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江南妇女的传统服饰受到时装的冲击……生产、生活中,水乡人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萌生了现代思想意识。苏州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昆山。1981年,身为教师的我拿着海鸥4B相机,第一次跟着昆山的摄影前辈走进乡村进行创作活动。那时我是被农民的劳动生活、神态表情、漂亮服饰等吸引,以一种好奇的心态按动着快门。

当时摄影界是以画意和“完美”的摄影画面为主导,我这种记录类的照片很难进入各类影展和比赛中,这不免让人感到有点沮丧。在后来不断看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摄影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摄影可以记录当下、为历史留下影像资料,见证时代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在拍摄时我已经开始慢慢融入那里的生活,和农民们交谈、喝茶、抽烟,有时还在他们家里蹭饭吃。我觉得记录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愉悦的事,这更加深了我对纪实摄影的喜爱。只有记录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和喜欢的人文风景,才会有更多耐看的生活故事在画面中呈现。

2018年开始,我整理出那个时期拍摄的上千张片子,在整理的过程中,伴随着惊喜的同时,也多了懊悔、兴奋和无奈。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正是这样的变化,使得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那段时间农村的传统民风、民俗景象有些模糊,甚至被遗忘。尽管我作为一名摄影者,给地方留下了一点影像资料,但是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拍得太少了。而且,当时对底片的冲洗还不够认真,对它们的保存也不够好,导致很多片子已经报废。这在我看来是最大的遗憾。

江南渔民的捕鱼方式很多,其中一种就足麦钓,在细麻绳上每隔一段距离吊上一个鱼钩,然后在鱼钩上分别扎上一粒麦子放入河甲,过一段时间把它拉上来,就会抓到不少鱼。昆山周庄,1987年 韦鸣摄

身着传统服饰的女青年昆山正仪,1984年韦鸣摄

乡里一位著名的裁缝,深受年轻人喜爱。昆山正仪,1987年 韦鸣摄

20世纪80年代,昆山农村妇女的服装开始发生变化。40岁以上的妇女不管什么时候都穿着传统的服饰和竹裙,而年轻的一代,虽然每人都有几套传统服装,但她们平时的穿着和城里人没有区别。传统的服饰已经受到了现代时装的冲击。

身着时装的女青年 昆山正仪,1988年 韦鸣 摄

小孩满月后,女方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再回婆家时,娘家要准备好小孩用品等在船上,送至男方家,当地称为“下摇篮”。昆山正仪,1986年韦鸣摄

年轻人的穿着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向往时尚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昆山周庄,1987年 韦鸣摄

当时的村办或乡办厂多会有外发加工的产品,只要有空,人们就会去厂里领取产品回家加工,挣点零用钱。昆山正仪,1986年韦鸣摄

80年代初,昆山各乡镇恢复或新开的个体私营商店和企业逐渐增多。这是一家1982年重新开业的百年老店。昆山正仪.1988年 韦鸣摄

一家造房,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帮忙。昆山正仪,1984年韦鸣摄

接新娘 苏州胜浦,1984年 韦鸣摄

照片集就像是素描本,是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体现,是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瞬间的驾驭。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面对历史、时代等宏大之物,往往无法做出全面的言说,但有可能回到有限的、零散的、日常的角度。这给予人们认识和表现的自由,如一盏灯,迅速掠过密集的事物,照亮生活质地的驳杂和纷繁。这正是我对韦鸣《八十年代苏州农村》深感兴趣的原因。他的照片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品质,那就是“诚恳”——对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一直保持自觉,收缩目光,明确认识的有限性。然后,因为“有限”,照片所呈现的“现实”才可以变得确凿、恰当,才可以让我们感到真切。

——姜纬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第一次拍摄个人身份证,每人拿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号码按顺序进行。昆山正仪,1988年 韦鸣摄

晒嫁妆太湖大队,1986年韦鸣摄

婚礼即将开始,新娘换上新装。苏州胜浦,1984年 韦鸣摄

猜你喜欢
昆山服饰苏州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苏州一光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苏州十二忆